作者:何晓英,李洁,陈娟,马敏,熊子宜
【关键词】 高龄患者;护理
据统计,我国老年人口(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目前已超过1.2亿,在本世纪初将达到最高峰,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身心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依据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老年病人做好身心护理,有助于高龄患者的疾病康复和健康重建。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 2006年7月30日~2008年6月30日,共收治高龄患者74人,年龄80~103岁,平均年龄90.02岁。通过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对高龄患者的身心护理,解除患者顾虑,使其配合治疗,有力地促进了疾病的康复。
2 高龄患者的身心特点
老年人因大脑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发生变化,其影响身心发生一系列改变。
2.1 感觉减退 首先是视觉,随后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2.2 智力减退 智力减退速度因人而宜,一般在60岁之后明显减退。智力的改变受许多因素影响,如教育水平、生活经历、生活和家庭环境等。
2.3 记忆力减退 记忆力减退通常最早出现,对远事记忆良好,对近事记忆不良,对新生事物学习较年轻人困难。由于记忆力减退,高龄患者定向力常发生障碍。
2.4 性格改变 一般认为老年后有些人对自体机能过于关注,自尊心强、固执、易激动,对外界环境有一定淡漠表现,缺乏兴趣生活单调,常不愿改变过去有害健康的老习惯,不易适应新的环境。
2.5 情绪和行为改变 在高龄患者中情绪改变差异很大,加之由于大脑皮层的控制减弱,行为有所改变,如多疑、依赖、易激动等俗称老小孩行为改变。需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护理。
因此,护理人员应对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给予特别的关注,及时解除他们的疑虑,以维护高龄患者的身心健康。
3 高龄患者的护理体会
3.1 高龄患者多怕孤独,希望受人敬重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耳聋眼花、答非所问、爱唠叨,尤其是患病后脾气会变坏、烦躁、固执、猜疑,此时更需要我们给高龄患者多一份理解和关怀,对他们要和蔼温柔,多给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多与他们聊天,揣摩他们的心理所需,耐心倾听其讲述,尽量满足其要求,使病人处于最佳治疗状态,以便早日康复。
3.2 细心观察病情 高龄患者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即使病情危重,也常常症状不典型,反映不敏感,往往会掩盖许多体征;老年人的身体状态或病情容易发生突变,而且常常缺乏先兆征象,为此在护理过程中必须精心观察,对病人的细微变化和新的症状都要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护理等级巡视制度,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处理,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3.3 热爱尊重老人 护理老年病人应具有深厚的感情,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高龄患者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心理上的孤独,尊敬和体谅老人,使高龄患者产生亲切感、舒适感、安全感,唤起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从而遏制生理和心理的自然衰老过程,有利于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4 掌握不同的心理性格特点 针对高龄患者的心理特点不同,护理时应善于掌握病人的性格特点。如肺心病病人,在交谈、处置时要格外谨慎,热情耐心,避免消极的暗示,以免增加病人的疑虑。护理冠心病病人时,则应注意其情绪波动,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对探视的家属交代避免外界刺激,保持情绪稳定。护理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应注意语气和善、态度和蔼、耐心解释,让病人知道我们掌握他们的病情,关心他们的病痛,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且不可与老人对着吵或不搭理,护理高龄患者要有爱心和耐心,同时要细心去观察疾病过程中的一些微小异常反映。
3.5 动作轻、照顾细 对高龄患者护理动作要轻柔,照顾要细致。特别是给病人翻身、擦身、按摩或递放便盆时,动作一定要和缓温柔。为了让病人感到舒适应注意一些细节,如给病人喝水时,一定要感知一下水温,以免烫伤患者的口腔粘膜;给病人用便盆时,用温水涮一下,使病人不感到过凉等等。对长期卧床的病人,要经常更换体位,若无禁忌,每2小时翻身1次,同时配合拍背、咳嗽,可预防分泌物的积聚和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要注意加强对肘、踝、肩胛骨等受压部位的护理,避免发生褥疮。
3.6 饮食护理 科学饮食与合理营养对高龄患者病体的康复十分重要,病人应吃清淡、易消化可口,营养丰富的饮食。每天保证一定量的水果蔬菜,由于老年人牙齿受损咀嚼不便,可将蔬菜煮熟煮烂以增加粗纤维的摄入,促进肠蠕动,防止老年便秘。
4 培养高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自我护理的目的在于帮助病人增强体力,恢复健康[2]。自护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是调动高龄患者主观能动作用的体现。及时培养、鼓励病人做适当的自护,可加速疾病的治愈过程。有利于病人的身心健康。自护还有助于病人角色的适应和转变。因此,随着病情的缓解,护士应及时鼓励病人逐步增加自理操作及适当的活动,直至恢复与躯体康复相统一,才能保证病人的真正痊愈。
参考文献
[1] 何晓英,王雪梅,闫 翔,等.高龄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J].西南军医,2007,9(6):131~132.
[2] 徐春颖,周瑞连.谈老年病人的身心护理[J].哈尔滨医药,2008,2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