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精神科;人性化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体现人性化护理是我们护理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首先人性化护理是指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消除疾病痛苦,恢复身心健康,满足病人需求的一种新的服务理念,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适应了新的医学模式的需要,不仅为病人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真正做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我们要紧紧抓住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其提供优质、高效、一流的服务,特别是精神病患者,他/她们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大多缺乏自知力,不能主动配合治疗,因此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如何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如何及时发现和满足精神病人的心理需求,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如何应对,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1 病人的心理需求
1.1 病人的护理需求 人们患病时,从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走进陌生的医院,从家庭社会的多种角色变为病人。而且精神病人很多无自知力,不承认有病,不愿意住院治疗,有的受精神症状影响,对周围环境充满恐惧,更需要有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希望诊治医生、责任护士、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给与保护;抑郁,焦虑、强迫症等病人希望了解疾病的治疗效果,尽快解除病痛;他们也希望知道治疗疾病所需的总费用;希望亲人的陪护及与护理人员沟通交流;希望护士的技术娴熟等。
1.2 病人的心理需求 人们患病后,心理方面会产生焦虑、恐惧、孤独等心理问题[1],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需求。
1.2.1 焦虑恐惧心理 精神病人大都是被家人哄骗而入院,对环境充满了恐惧,有的病人也害怕疾病不能治愈,担心疾病复发,精神压力大。这时,他们希望医务人员多关心他们,给与保护,希望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何治疗,如何预防复发等。
1.2.2 孤独心理 人们患病后进入医院这个新的环境,这里的环境及医护人员对他们而言都是陌生的,他们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很容易产生失落感或被抛弃感。他们希望有亲人的陪护,希望医务人员多与他们谈心,尽量缩短与医务人员之间的距离。
2 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护理人员不足,日常的护理工作几乎占据了整个工作时间,与病人沟通的时间微乎其微,不能及时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
2.2 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低,工作不受重视,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加上社会的偏见和护士的自身素质的因素,护士有时缺乏耐心,情绪不好,不注意说话方式和语气,这与我们的人性化护理就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2.3 护士的知识面狭窄,知识陈旧我们的护理工作者普遍缺乏伦理学、心理学、行为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不重视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这给我们开展人性化护理打了折扣。
2.4 对护理内涵理解不全面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和“特殊行业”的影响,形成了“病人来医院是看病的,医院对病人只管看病”的观念,忽视了病人的心理感受和生理体验。
2.5 护士的技术操作不熟练。
3 人性化护理方法
3.1 将人性化融入护理过程 我们的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我们首先要尊重、理解、关怀病人。从入院那一刻起,我们就要把病人当作一个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来关注,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及周围的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支持与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刻苦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以娴熟技术服务病人。
3.2 营造人性化的环境医院和病房 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的温馨的舒适的环境。为此科室添置了空调、彩电、VCD、麻将、扑克、各种球类、书报和多种健身器材等,添置了四季衣服,更换新的床上用品等,让病人有如到家的感觉,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病人的需求还配备了普通间,双人间和单间。并结合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对病区、病室进行艺术化、乐园式的布置。墙壁上装饰风景画,使患者感到神清气爽;工疗室贴上手工制作的图案、装饰品、字画,以及寓教于乐的彩色健康宣传栏等,使病区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春节期间科室挂上节日的灯笼,张贴喜庆的春联,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温馨的气息。
3.3 鼓励患者参加工娱活动、体育锻炼、社会技能工作等 患者的活动范围可在病室内、院内或院外,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和不同病情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活动。如组织学习,要选择合作和病情稳定的患者参加;对兴奋的患者可安排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收拾床铺等以稳定情绪;对抑郁状态的患者,要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如唱歌、跳舞等,借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生活的信心。对恢复期患者组织他们参加适宜的劳动,如农田劳动、外出拔草等,这样患者既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也有助于康复。当患者进入恢复期时,向患者讲明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的意义,或请出院康复患者介绍预防复发的体验,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调动患者向疾病作斗争的主动性。护士应与病人一起娱乐、一起锻炼、一起劳动,同病人相互交流,多关心病人的心理感受,在称呼上尽量满足患者在社会上及单位上的称呼,为患者找回被人尊重的自信,这样能使医患关系更和谐。
3.4 加强健康教育,搭建健康交流平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健康教育,来满足患者及家属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特点、患者的健康需求、文化水平等,精心组织讲解健康知识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患者树立健康观念,促进疾病的康复。
3.5 加强与病人家属或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取得他们广泛的支持和配合 为了取得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制定了合理的探视制度,热情接待病人家属和单位的来访客人。通过和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让家属能更多地理解病人、关心病人,使病人能够得到更多的心理支持,增强早日康复的信心。对于长期无家人探视、被家庭遗弃的病人,通过打电话和写信等方式与其单位或亲人取得联系,争取他们能主动探视病人,改变对病人的态度。此外,积极动员同事和朋友,让大家一起来关心精神病人这个弱势群体,让病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建立康复卡和电话回访制度 ,康复卡在患者出院时赠于患者,起到急救指南作用,并密切了医护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3.6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为了使我们的护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须加大护理人力资源的投入,尽量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梯队。为了减少护士人才的流失,建立护士档案,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并认真对待护士的合理建议和意见。医院应完善激励机制,尊重与理解护理人员,为护理人员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从而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她们最大的潜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7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这就要求我们新老护士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补充新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护理技术,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护士不再只是被动而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要融入人性化的护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健康。护士除了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学习心理学、法学、美学、伦理学以及预防、保健知识。定期举行诸如“假如我是病人”此类活动,让我们的护理工作者进行换位思考,充分体会作为一名患者所产生的一系列需求,从而将我们的感情及智慧融入到护理活动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护理人员在人性化护理模式的指导下,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自己置身于病人的角度,才能为病人提供真正的人性化护理服务。
4 结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开展人性化护理是我们护理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精神病患者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缺乏自知力,不能主动配合治疗,如何在精神科病房中开展人性化护理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营造和谐、温馨的修养氛围,追求人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展示人性关爱的踪迹已成为医院发展的主旋律[2]。
我们通过在精神科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充分发挥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护士的素质,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构建起了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9~110.
[2] 扬丽黎.健康教育协调员在医院服务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