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糖尿病抑郁症;护理
根据WHO 调查统计显示, 全世界人口中抑郁症患病率为3%, 而在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患病率高达33%。糖尿病抑郁症患者除有糖尿病症状外, 还有一定的精神症状, 严重地影响了病人的生存质量。所以在糖尿病患者的诊疗和护理上特别要警惕抑郁症的精神症状。糖尿病患者如合并抑郁症时,若情绪低落长期持续存在, 可使其自杀的危险增加高达10% 左右。我院驻地海拔3650米,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糖尿病抑郁症患者在缺氧状态下会加重病情,影响治疗和预后。我们2003年7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93例。现就其中63例合并精神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内分泌科2003年7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93例, 其中合并精神抑郁症63 例,不伴精神抑郁症患者130 例。精神抑郁症组患者中:男性25 例, 女性38 例; 年龄40~ 78 岁, 平均64. 7 岁; 糖尿病史1~23 年, 平均13. 4 年; 空腹血糖10. 1~ 23. 2mmol/L 。不伴精神抑郁组患者中:男性80 例, 女性50 例; 年龄42~ 73 岁, 平均56. 8 岁; 糖尿病史0.5~ 17 年, 平均6. 9 年; 空腹血糖8. 2~ 19. 9mmol/L 。
1.2 诊断依据 193 例糖尿病均按WHO (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判断,由内分泌科医生诊断,63 例精神抑郁症患者根据1994 年制订的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
2 结果
根据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 笔者在近4年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93 例糖尿病病案中, 发现63 例患者合并存在精神抑郁症, 通过统计发现, 这类患者糖尿病病程长, 同时出现糖尿病的脑、心、眼、肾、神经、皮肤、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及伴有高血压等并发症多, 与不伴精神抑郁组比较,两者有显著差异。
3 护理体会
3.1 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 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首先应有过硬的专科知识, 不断向患者行进健康教育, 并能回答对方常识性问题; 其次熟练掌握专科技术操作, 包括发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等都应准确无误。
3.2 改善病人的抑郁情绪防范自杀 主要通过医患沟通了解患者的期望, 指导病人学习精神放松, 倾诉其不良情绪, 尤其要注意识别和矫正病人的负性认知与不合理的信念, 并寻找积极的认知替代, 对其未采取自杀行动的加以赞赏,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3.3 生活护理 躯体疾病通常被认为是老年抑郁症的重要诱发因素[2]。本组63例糖尿病合并精神抑郁症患者中绝大多数为老年人,长期高原缺氧和疾病折磨,孤独感,经济困难随之增加,另一方面,疾病使患者社会活动范围缩小,社会支持不足,应付能力下降,使之对应激刺激适应不良。
3.4 控制血糖 做好健康宣教,包括患者家属掌握有关知识,如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应用及调整,低血糖防治及自我监测血糖等,使患者了解血糖的波动是受心理-生理-社会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尽量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同时要多与病人的家属交谈,取得理解支持、配合,即使病人出院后,家属也能很好地配合,使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糖尿病是心身疾病的一种,现代医学已证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能促进病情加重,笔者临床护理实践体会到正确的护理能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以调整、增强病人的自信心,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改善代谢及抑郁症状,帮助患者及早摆脱不良心理,恢复自信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分泌科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150.
[2] 郝 伟,谢达文.167例晚发性和早发性抑郁的病例对照研究1 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1994,5(2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