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巨新 罗仲尧 张婷 杨泽年
【摘要】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肾上腺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5例正常肾上腺和10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病变(肾上腺增生4例,无功能肾上腺腺瘤3例,肾上腺转移瘤3例)进行多层CT灌注成像研究,利用CT灌注软件计算灌注参数,包括相对血流量(relative blood flow,R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mit time,MTT)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 结果 正常肾上腺的RBF、MTT和PS分别为0.32 ml/100g/min、50.33 s、0.92 ml/100g/min,肾上腺增生RBF、MTT和PS分别为0.23 ml/100g/min、72.19 s、0.89 ml/100g/min,无功能腺瘤RBF、MTT和PS分别为0.13 ml/100g/min、63.42 s、0.85 ml/100g/min,转移瘤RBF、MTT和PS分别为0.19 ml/100g/min、45.31 s、0.74 ml/100g/min。 结论 肾上腺多层CT灌注成像是可行的肾上腺功能性检查,它反映了肾上腺微循环的血流灌注状况,为肾上腺的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有用的信息。
【关键词】 肾上腺;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灌注成像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ulti-slice CT perfusion imaging in adrenal gland. Methods Multi-slice CT perfusion imaging was perform in 5 healthy volunteers and 10 patients including adrenal hyperplasia (n=4), non-functioning adrenal adenoma (n=3) and adrenal metastasis (n=3). CT perfusion parameters including relative blood flow (RBF), mean transmit time (MTT) and permeability surface (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RBF, MTT and PS of normal adrenal gland were 0.32 ml/100g/min, 50.33s, 0.92 ml/100g/min respectively. The RBF, MTT and PS of adrenal hyperplasia were 0.23 ml/100g/min, 72.19s, 0.89 ml/100g/min respectively. The RBF, MTT and PS of non-functioning adrenal adenoma were 0.13 ml/100g/min, 63.42s, 0.85 ml/100g/min respectively. The RBF, MTT and PS of non-functioning adrenal metastasis were 0.19 ml/100g/min, 45.31s, 0.74 ml/100g/min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Multi-slice CT perfusion imaging is a feasible functional examination for adrenal gland. Multi-slice CT perfusion imaging can reflect the microcirculatory blood flow of adrenal gland and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differential diagonsis in adrenal diseases.
[Key words] adrenal gland;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Ct perfusion imaging
CT灌注成像是一种新兴的、较为成熟的功能影像学技术,它不但能通过测量微循环血流量评估组织器官的生理或病理状态,而且具有无创、安全、全面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其基本原理是静脉内注射含碘对比剂后,对检查器官的感兴趣区层面进行连续CT扫描,以获得碘浓度值的变化情况。近年来,CT灌注成像技术已经在脑、肝脏、胰腺、结肠等器官的病变中已有诸多研究和应用[1,2,3,4]。但有关CT灌注成像在肾上腺的应用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利用16层螺旋CT对正常肾上腺和多种肾上腺疾病进行CT灌注成像的研究,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共15例,包括5例健康自愿者,10例肾上腺疾病,其中肾上腺增生4例,无功能肾上腺腺瘤3例,肾上腺转移瘤3例,所有的病例均经临床实验室和病理证实。15例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2岁,年龄范围在32岁-57岁之间。所有的患者和健康自愿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在CT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CT灌注成像检查 扫描前训练患者呼吸,要求患者于灌注CT扫描前进行几次深呼吸,扫描时加设腹带控制其呼吸幅度,并于扫描开始时要求患者尽量长时间屏气,达到最佳配合,以减少呼吸运动造成扫描层面变化和伪影。
CT灌注成像设备采用16层螺旋(Aquilion TSX-101A ,Toshiba,Japan)。先行平扫观察肾上腺病变形态,再选取感兴趣层面进行灌注成像。灌注扫描条件为120kv,70mA,层厚2.5mm,注射造影剂后10秒进行同一层面的连续扫描,共扫描75s。所用血管对比剂为优维显300,共40-60ml, 注射速率为4.0-4.5ml/s。
所有数据被传送至工作站,利用体部灌注软件(Toshiba,Japan)进行处理。首先在主动脉内设置一个像素的感兴趣区,作为输人动脉的血流测量。再在肾上腺病变区手动设置感兴趣区(ROI)。CT灌注感兴趣区选择的原则是尽可能取病变区的最大层面,但是不包括病灶的边缘, 以免容积效应的影响,同时避开病灶内的坏死区、钙化以及出血灶和肉眼所见的血管影。在影像工作站上将自动生成主动脉和肾上腺病变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urve,TDC)、CT灌注图和灌注数值,包括相对血流量(relative blood flow,R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mit time,MTT)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得到相应伪彩色功能图像并进行记录分析。
结 果
所有的数据经过CT灌注软件分析,得到正常肾上腺和各种肾上腺疾病的CT灌注图像和感兴趣区的CT灌注参数,并计算其平均值,如下表。
讨 论
1.肾上腺CT灌注成像检查技术 正常肾上腺为富血供器官,动脉血流量占人体循环血量的1%。肾上腺主要由膈下动脉、主动脉和肾动脉发出的小动脉分支供血。肾上腺动脉进人被膜后,分支形成动脉性血管丛,其中大部分分支进人皮质,在球状带形成毛细血管丛,穿过束状带后,在网状带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并与髓质毛细血管通连,后经邻近的静脉引流出肾上腺。由于肾上腺的血流灌注非常丰富,为CT灌注成像的进行奠定基础。
CT灌注成像最早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2],但由屏气时间限制的影响,而较少在腹部检查中应用。近年来,随着CT设备的发展和相应灌注软件的开发,在腹部检查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尤其是实质脏器如肝脏、胰腺和肾脏肿瘤等的CT灌注研究[3,4]。最近也有关于空腔器官的肿瘤如结直肠癌的CT灌注的研究[1]。肾上腺作为实质性器官,其具有丰富的血流灌注,也能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虽然肾上腺的动态CT扫描已经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工作,而且已经被证实为是一种能反映血流灌注的成像方法,对肾上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有用的信息[5,6]。而CT灌注特别是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比动态增强扫描更准确反映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其在肾上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的东芝公司开发的CT灌注软件,使用方便,仅需选择输入动脉和肾上腺的感兴趣区即可自动生成感兴趣区的RBF、MTT和PS等灌注参数的伪彩图。软件采用去卷积模型进行计算,在不影响灌注参数值测量结果的前提下,使用较低的对比剂注射速度(4-4.5ml/s),所需对比剂总量为40-50ml,就能获得满意的灌注成像效果。延迟扫描时间设定在团注对比剂后的75s,有利于观察灌注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urve,TDC)的整体形态。测量CT灌注参数值时,部分容积效应对灌注参数值有很大影响,本研究采用2.5mm层厚,测量CT灌注参数值时,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大小选取ROI大小及放置部位,尽量选择区中心位置,避开肉眼所见的钙化、坏死、囊变和血管影,以减少量子噪声和避免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呼吸运动影响的影响也是对于肾上腺CT灌注成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检查前对自愿者和患者进行屏气训练,扫描时加设腹带控制其呼吸幅度,并于扫描开始时要求患者尽量长时间屏气,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患者能满足检查要求。
2.CT灌注成像在肾上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本组CT灌注成像测量参数包括相对血流量(R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相对血流量RBF反映指在单位时间内流经一定量组织血管结构的血流量,反映组织的血流灌注量。平均通过时间MTT指血液流经血管结构时,包括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窦、静脉,所经过的不同路径的平均时间;表面通透性PS指对比剂由毛细血管内皮进入细胞间隙的单向传送速率,代表单位重量的组织单位时间内对比剂通透到细泡外液的量,反映了局部组织的微血管通透性改变。
本组研究表明,正常肾上腺的RBF较其他肾上腺疾病(如肾上腺增生、无功能腺瘤和转移瘤等)的RBF高,说明正常肾上腺的血流灌注比大多数的肾上腺疾病的血流灌注高。CT灌注成像可以揭示局部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其病理基础是局部微血管密度改变。笔者推测可能的原因是,因为正常的肾上腺具有相当丰富的动脉性血管丛,而在各种肾上腺疾病中,这种丰富的动脉性血管丛被病变组织取代,病变组织的生成的毛细血管丛的血流灌注比正常的动脉性血管丛低。在本组研究中,不同的肾上腺病变, 其血流灌注改变不同。在各种肾上腺疾病中,肾上腺增生具有高血流量,某些病例的RBF甚至接近正常肾上腺,与乔中伟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因为肾上腺增生的组织内,毛细血管增生显著,导致RBF增高。而无功能腺瘤的RBF比正常肾上腺和肾上腺增生低,是因为无功能腺瘤取代了正常肾上腺组织,缺乏丰富毛细血管网,造成局部血流量下降。
本组研究发现,肾上腺增生、无功能腺瘤的MTT均高于正常肾上腺组织,尤其是肾上腺增生,其MTT最高。结合乔中伟[1]等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肾上腺增生和腺瘤的细胞明显增生,细胞密度较高,细胞间隙较小,压迫周围的微血管,使血流通过受阻,MTT延长。但肾上腺转移瘤的MTT较低,可能的原因是恶性肿瘤内的侧枝循环开放,导致动静脉短路,血流直接从动脉进入静脉,不通过毛细血管网,导致MTT缩短。
PS反映局部微血管通透性改变。在本组病例中,肾上腺增生和无功能腺瘤的PS未见明显增高,呈略低于正常肾上腺组织。其可能的原因是肾上腺增生和无功能腺瘤的细胞高度增生,细胞外间隙较窄,其形成的微血管形态规则,基底膜规则,因此PS无异常增高。转移瘤的PS较肾上腺增生和无功能腺瘤低,笔者推测可能的原因是转移瘤内侧枝循环开放,导致动静脉短路,部分血流直接从动脉进入静脉,不通过毛细血管网,对比剂自毛细血管渗出细胞外间隙的较少,导致PS降低。
根据我们初步的研究结果,已能说明肾上腺多层CT灌注成像是可行的肾上腺功能性检查。CT灌注成像可从直接观察肿瘤血流灌注状态的角度出发,为鉴别不同性质肾上腺肿瘤提供新的方法。但由于本组例数较少,未能进行统计学分析,难以全面CT灌注成像在肾上腺各种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另外,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肾上腺肿瘤CT灌注表现与其肿瘤血管化程度的相关性,以便明确不同CT灌注成像表现的病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冯仕庭,孙灿辉,李子平等,结直肠癌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8,11(6):537-541
2. Hoeffner EG, Case I, Jain R,et al.Cerebral Perfusion CT:Technique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Radiology,2004,231:632-644
3. 袁庆中,田建明,王培军等, CT灌注成像在肾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3):436-439
4. 李震,胡道予,肖明等,16层螺旋CT胰腺癌灌注研究,放射学实践,2005,20(10):857-861
5. 王夕富,白人驹,王嵩等,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的动态增强CT检查.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5,24(9):796-800
6. 王夕富,白人驹,王嵩等,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动态增强CT曲线与微血管超微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7,26(6):590-593
7. 乔中伟,缪飞,朱延波等,肾上腺多层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8(5): 4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