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评价难治性鼻衄鼻内镜下治疗的效果。方法 50例经前后鼻孔填塞仍未有效止血的难治性鼻衄患者,在鼻内镜下抽除鼻腔填塞之纱条,寻找出血点后,以双极电凝或微波止血,部分以止血纱布止血。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到止血目的。其中一次治愈率94%,3例患者经二次止血治愈。结论 鼻内镜下止血能精确定位鼻腔出血点,具有创伤小,止血效果确切的优势。
【关键词】 鼻出血;鼻衄;鼻内镜
鼻出血为耳鼻喉科常见病症,严重者可大量出血,甚至休克而危及生命。对出血较凶猛患者的急诊处理,多采用鼻腔填塞的方法止血。而对前后鼻孔填塞后仍不能有效止血的难治性鼻衄,处理起来往往较棘手,现将我科2004年9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50例难治性鼻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填塞失败的原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包括50例住院鼻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前后鼻孔填塞仍不能止血。其中男性46例,女性4例,年龄13~85岁,平均年龄45.9岁。具体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鼻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略)
平均出血天数8天,鼻腔填塞次数1~5次,平均2次。住院天数3~25天,平均住院天数8.9天。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入手术室,半卧位下抽除所有鼻腔填塞之纱条,接受鼻内镜检查。鼻腔以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黏膜表面麻醉,用吸引器吸除鼻腔分泌物、积血及凝血块和出血。找到出血点后,用双极电凝或微波灼烧出血点,再以止血纱布覆于创面止血。少数病例因出血部位隐蔽,或鼻中隔偏曲、棘突/嵴突阻挡,双极电凝/微波探头不易达到出血部位止血,则直接采用止血纱布压迫止血。术后鼻腔不再填塞。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鼻内镜下处理,均达到止血目的,其中一次性治愈47例(94%),3例患者首次经鼻内镜下止血后再次出血,二次鼻内镜下止血后治愈。鼻内镜下检查鼻出血部位如下表2。
表2 鼻出血部位分布(略)
注:1例为两处出血点
3 讨论
鼻出血为常见病,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出血量在不同个体,同一个体不同发生次数间可有较大差别。轻则涕中带血,重者一次可出血数百毫升或更多,甚至可导致出血性休克,威胁生命。年轻患者多见于鼻腔前段出血,老年患者多见于鼻腔后段出血。常用的止血方法有局部烧灼,包括化学烧灼、电凝、冷冻等;局部填塞,如明胶海绵、止血纱布以及纱条填塞等。鼻腔后部出血,仅仅行前鼻孔填塞往往不能奏效,而需行前后鼻孔填塞。经前后鼻孔填塞后仍不能有效止血者,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一般认为属难治性鼻衄[1,2]。本组50例患者均属于此类病例。在排除了血液病、肝肾功能异常、心脏病等全身疾病影响因素后,应着重考虑局部因素的影响,如填塞是否有效、到位等。
鼻内镜下处理鼻出血,具有视野清晰,止血定位精确,副损伤小等优点。无论是否活动性出血均可进行,止血效果确切,术后不需填塞鼻腔,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一次止血失败还可性二次止血。本组50例患者一次止血成功率达94%,仅3例患者需再次止血。失败原因还是没有真正找到出血部位,或鼻腔两处或以上的出血部位。因此,鼻内镜下处理鼻出血,应配备良好的吸引设备,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下进行。吸除鼻腔分泌物、积血(血凝块)以及活动出血。首先要找到出血点。如为活动出血,寻找起来较为方便。如为非活动出血点,应充分收敛鼻腔黏膜,仔细检查鼻腔黏膜。出血点处多半局部隆起,其下有小血管扩张隆起,或局部有溃疡,用枪状镊轻触隆起部,可见鲜血涌出,严重时呈柱状喷出。怀疑的部位要重点检查。如出血主要由前鼻孔涌出,应注意鼻腔前段、上方,要特别注意偏曲的鼻中隔或棘(嵴)突背面,因为视角关系,此处出血点常常易漏掉。可选用一定角度的内镜,力求不留死角。如出血主要由后鼻孔、鼻咽部经口吐出,应注意检查鼻腔后部,应特别注意下鼻道后段顶部,此处有蝶腭动脉分支分布,因内镜不易伸到此部位,很容易错过出血点[4]。本组有18例病例为此部位出血,且纱条很难填到此部位进行有效止血。盲目填塞往往达不到止血目的,还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找到出血点后,主要任务为止血。可选用双极电凝或微波止血,创面覆以止血纱布。也可直接用止血纱布覆盖出血部位。一般不需要鼻腔填塞。
随着鼻内镜手术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目前二级以上的医疗单位大多数配备了鼻内镜及手术设备,许多县医院也在开展鼻内镜手术。因此,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遇有鼻出血的患者,可直接在鼻内镜下处理,找到出血点后再止血。而不必按老常规,先行鼻腔填塞,填塞无效才考虑用其他方法止血。这样可大大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痛苦,由于缩短了住院时间或根本不需住院,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鼻内镜下止血应作为一种重要的处理鼻衄方法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4~175.
[2] 周顺平,刘复平,方争胜.以鼻出血为主要特征的鼻窦病变[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2,8(1):53~54.
[3] Wurman LH,Sack J G,Flannery JV,et al.Selective endoscopic electroˉcautery for posterior epistaxis[J].Laryngoscope,1998,98:1348~1349.
[4] 陈登巨,刘收厚,金新.以鼻出血为特征的上颌窦病变27例分析[J].山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0,14(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