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腹腔出血3例,黄疸2例,胆漏3例,肝外胆管横断2例。结论 不同类型的并发症应采取正确妥善的处理,良好的预防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complications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nd the prevention.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to the clinical data of 10 cases with complications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Results Abdominal hemorrhage was found in 3 cases, jaundice in 2 cases, bile leakage in 3 cases and extrahepatic bile duct transsection in 2 cases.Conclusion Complica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should be treated correspondently and properly, and prevention is the key point to decrea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KEYWORDS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complications prevention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比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OC)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势,目前已成为较普及的术式,但其潜在的并发症较高的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临床工作者重视,现将我院近五年来的10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中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在25~68岁,平均47.5岁。本组病员均通过腹部B超检查确诊,萎缩结石性胆囊炎1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4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5例,均在全麻插管下行标准4孔法LC术式。
1.2 并发症类型 腹腔出血3例(胆囊床出血2例,切口出血1例),黄疸2例(残余结石梗阻1例,胆总管误夹1例),胆漏3例(胆总管热损伤2例,迷走胆管1例),肝外胆管横断2例(胆总管横断1例,肝总管横断1例)。
2 结果
3例腹腔出血均在术后8~25h因生命体征变化而确诊,行胆囊床缝扎及切口腹膜缝扎止血;2例黄疸均出现在术后36h左右,1例行ERCP+EST,1例行胆总管松懈术,术后顺利退黄康复;3例胆漏中1例术中放置引流管,1例为术后24h胆汁性腹膜炎开腹探查置管引流,1例为术后1周迟发性胆漏开腹探查置管引流,3例分别在术后1周~2月拔管治愈;2例肝外胆管损伤均在术中发现,行肝外胆管修复,同时行T管引流,术后带管6月~7月行T管造影,均提示吻合处胆管狭窄,其中1例因年龄偏大且拒绝手术行带管处理,另1例行Rouxeny胆肠吻合术,术后恢复较好,现仍在随访中。
3 讨论
3.1 肝外胆管损伤的防治 胆管损伤是腹腔镜外科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5%~1.09%[1],特别对于胆管横断的处理极为困难,而完全横断性损伤占胆管损伤的45%[2],常见的胆管损伤的有以下因素:(1)术者的自信将管径较细的肝外胆管误认为胆囊管而损伤;(2)因局部长期的炎症、粘连,造成胆囊Calot三角解剖关系显示不清,盲目的操作而损伤;(3)术中出血控制不好,造成术野不清楚,盲目分离易损伤;(4)过度的牵拉胆囊造成胆总管变形成角,易致成角的胆总管误认为胆囊管而损伤;(5)早期开展的单位及术者的经验差异也与胆管损伤息息相关。本组2例患者术中术野清楚显示,但伴有胆道解剖变异,将管径较细的胆总管或肝总管误认为胆囊管,没有仔细解剖胆道结构,直接结扎离断,造成肝外胆管的损伤。
目前针对医源性胆管损伤常常采用胆管端端吻合或Roux-en-y胆肠吻合等修复方法,但因为择期手术的胆管内径普遍偏细,远期疗效仍不容乐观,胆管狭窄和胆道感染常难以避免;腹腔镜造成胆管损伤另一个难题是胆管的热损伤和胆管的缺省,且医源性胆管损伤术后发现率高达84%[3],给损伤胆道的修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组2例均在术中及时发现后中转开腹,行胆管端端吻合加T型管引流,其中1例因左肝管部分缺省,使用胆囊壁修补,术后带管原则上要求6月以上,但远期的疗效仍不佳,发生吻合处狭窄,需再次行Roux-en-y胆肠吻合术,让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再次受到了伤害。严谨而细致的操作是减少胆管损伤的关键,因此防护的关键是预防,我们坚持以下两个原则:(1)不清楚看见胆总管不轻易断管; (2)采用顺逆相结合,游离胆囊至“唯管法”的原则。
3.2 腹腔出血的防治 腹腔出血常发生在LC术后,病员的血压和血红蛋白进行下降,通过腹部B超和腹穿易于诊断,常见的原因:(1)胆囊动脉处理不当,或动脉后支未夹闭;(2)胆囊床烧灼过深,损伤肝内静脉;(3)腹壁切口出血,主要是腹膜层动脉血管出血;(4)损伤肝动脉。本组中两例因术中对胆囊床烧灼过深,造成肝中静脉损伤,创面出血难以控制,清除腹腔积血和血凝块后,行胆囊床创面缝扎和压迫后方可止血;另1例因腹壁切口血管出血,清除腹腔积血后缝扎腹膜止血。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准确寻找出血部位,血凝块最多的部位常常是出血明显的部位,清除积血充分显露术野,切忌在肝门区盲目的钳夹和电凝,防止再损伤的发生;腹壁切口特别是胆囊的取出口,腹膜和肌层要分层逢合,可有效地降低并发症。
3.3 黄疸的防治 腹腔镜术后并发黄疸常见医源性原因,包括胆囊的残石梗阻、胆总管的医源性梗阻等。对于LC术后出现的不明原因的黄疸,首先应考虑到医源性因素,排除胆道损伤的可能后,应考虑残石梗阻;本组中1例因使用12mm长的可吸收夹在夹闭胆囊动脉时因过度牵拉胆总管,造成将成角的胆总管夹闭,引起胆总管的不全性梗阻,文献报道较少。再者对结石较小,而且胆囊管较粗的情况,术中应注意不要盲目挤压胆囊管,仔细游离胆囊管腔,尽可能减少盲目夹闭的组织,如果胆囊管腔偏粗,明确解剖结构后,可先使用丝线予以结扎胆囊管,防止残石掉入总管中。本组1例残石嵌钝于十二指肠乳头,行ERCP+EST解除梗阻;另1例取出夹闭胆总管的夹子后解除梗阻。
3.4 胆漏的防治 LC术后并发胆漏主要是因为胆囊管残端、迷走胆管、副肝管等部位胆汁渗漏所致,特别是副肝管的出现率约为5%~15%[4],根据渗漏的数量可以使用腹腔引流管可有效地解决渗漏问题,特别对于局部炎症较重或疑有渗漏可能的情况,常规应在胆囊床下Wislow孔放置引流管,可以有效地降低并发症再手术的比例,即便是术中处理不满意,安放引流管也是相对安全的。本组中1例术中常规安放引流管,术后胆漏1周后拔管康复;1例术后并发胆汁性腹膜炎,再次手术探查为肝总管壁上细微渗漏,放置腹腔引流管,3周后拔管康复;1例因术后1周出现突发性腹部腹部剧痛,再手术证实为Wislow孔周围的渗漏胆汁所致,放置两根腹腔管引流,术后两月拔管康复。由此我们认为胆总管壁由于受到钛夹热传导损伤而致胆漏,根据损伤管壁的程度和胆汁渗漏的数量,术后早期出现腹膜炎并发症者胆漏量较大,而对于渗漏量较小,术后渗漏胆汁被网膜包裹形成“胆瘤”,在一定外力作用下破裂突发胆汁性腹膜炎,此类为迟发型胆漏的症状。
总之,作为腔镜医生要严谨而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把握好手术适应症,特别要把握好中转开腹的指针,克服自满情绪,充分认识各种并发症可能出现的征兆,细致检查术野中的具体情况,包括胆总管的连续性、有无残端渗漏、有无渗出血、有无胃肠内容物外渗等,做到对病员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力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医源性胆管损伤:老问题,新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8):451.
[2] 李树吉,张秀云.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预防与治疗(国外文献综述)[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8):608~610.
[3] 徐德征,胡铭荣,杨含维.医源性胆管损伤的诊治:附52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1):47~50.
[4] 秦仁义,邹声泉,裘法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瘘的预防[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1,6(4):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