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项贵明,蒲晓允,姚磊,董解菊
【摘要】 通过分析检验科由于缺少与临床沟通带来的问题,探讨培养检验实习生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的必要性及为提高学生与临床沟通的能力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沟通;检验教学;能力培养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近1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检验”已经向“检验医学”发展,这就要求实验室的工作更加密切结合临床,不断地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把有限的检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
临床实习对于检验专业医学生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反复的检验实践中转化为临床工作能力的重要一步。在这个阶段,除了强调实验室基本操作,增强实习生的动手能力之外,还应该有效利用医院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实习生与临床沟通的能力。
1 目前检验与临床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检验人员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不够
人们之间的交往实际是沟通的过程。工作中似乎每个人对沟通都熟悉而有经验,但事实并非如此。如当医生怀疑某个检验结果时,往往向检验人员咨询,如果检验工作人员说“仪器正常,测定多少,就报告多少,结果经复查没有错”,那么有时情况会很糟糕,往往引发医生与检验人员的对立。检验人员应该以专业的方式分析、处理医生反映的检验质量问题,给予合理、满意的答复。现在许多实验室的检验人员满足于在报告单上注明“结果已经复查”或“该检验结果仅对该样本负责”的字样,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其实出现明显异常的检查结果时,应该主动与医生沟通,明确并排除采集标本或患者用药等因素所致的误差,才能有利于临床的诊断与治疗[1]。
临床标本采集、送检和用药等是否规范也是影响检验结果是否准确的重要因素。如护士取血时用小号头皮针易造成溶血,或者为了省事直接从静脉输液管中抽血或在患者输液近端同侧静脉取血,加上抗凝剂类型选择错误及抗凝比例不当等情况,均可导致许多检验项目结果误差。只有加强检验人员与护士的沟通,尤其是加强与实习护士及新毕业护士的沟通,指导护士正确采集并提供合格的标本,才能为获得正确检验结果提供重要保证。
1.2 检验新项目、新方法向临床宣传不够
目前还有部分医生不了解检验医学的进展,甚至申请不合理的检验项目,不知道有效利用检验新技术、新项目,习惯于旧检验项目。例如,出血时间测定已停止使用,第6版《诊断学》教材还给出它的参考值;纤维蛋白原测定罗列了不明确的快速测定法,不实用的半定量法、免疫扩散法等[2]。还比如,第6版《儿科学》中血尿的诊断,主张用血液分析仪测定尿红细胞平均体积来鉴别肾性与非肾性血尿,操作方便,结果可靠[3]。实际上,目前尚无实验室可靠、易行的测定血尿的方法,也不能使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尿。因此,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及时向医生介绍最新检验项目及方法,是提高检验质量的重要一环。
2 加强检验实习生与临床沟通能力的必要性
2.1 与临床沟通是检验医学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早就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schwarz在《开展临床与实验室对话》一文中也专门针对实验室医学工作者指出:“一个实验室医学工作者没有与临床沟通和对话的能力是不能生存的”,强调实验室管理的要素是沟通,沟通是实验室医学工作者生存的要素。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对检验科的管理要求:患者、医师、护理人员对检验部门服务满意大于90%,而良好的沟通是和谐、服务满意的基础[4]。这些都要求把沟通能力尤其是与临床沟通的能力培养作为检验医学职业教育的一部分。
检验科实习生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实验室医学工作者,一方面应该强化规范化操作及全面质量控制;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通过各种方式认真听取临床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及要求。针对主要意见如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符、检验结果可信度、急诊检验报告及时性等,运用所学知识作出科学的解释。通过良好的沟通,一方面会加深实习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符合临床对合格实验室医学工作者的要求。
2.2 与临床沟通是检验医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循证医学是指诊治疾病应该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任何决策需要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这种科学证据也应该是当前最佳的证据。而最佳证据的获得首先要求临床、检验等有良好的沟通,确保用专业方式和合作精神来处理问题和彼此间的意见,寻求彼此尊重、理解,达成共识。例如,出血时间测定在多年的应用过程中发现既不能反映血管损伤,也不能证明血小板减少,因此应该停止使用,选择其他敏感的指标,目前基本上已经被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替代。只有改变脱离临床现状,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才能发现、回答临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并完善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和正确选择检验项目。
此外当检验结果与临床实际不符时,不少医生不了解检验方法的局限性,常常怀疑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医患纠纷的风险。例如,某医生曾接诊一位转氨酶增高的患者,由于检验科检测该患者的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均阴性,该医生当着患者家属的面指责检验科的检验结果不可靠。最后经过另一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发现是患者服用某药物引起的转氨酶增高。其实在患者血液中病毒含量很低的情况下,肝炎病毒相关指标的检测,有时阳性,有时阴性,同时也不排除由实验方法导致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这时,医生对检验结果的解释至关重要,解释不当,会引致患者投诉等,如果医生与检验人员及时沟通,一般都能做出正确解释,就可以避免发生医患纠纷。
3 检验实习生与临床沟通能力的教学
3.1 贯彻检验与临床沟通的育人理念
检验医学应该改变以前不重视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教学状况,加强在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临床医学概要等基础课程中开展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教学,增设人际沟通课程,以“案例教学法”“带着问题学”的形式进行大班课教学。
临床检验教师应该把临床检验的最新发展动态介绍给实习学生,介绍检验科与临床、患者之间可能发生的常见矛盾及处理方式。学校定期安排专业基础课教师去检验科上班,加强与检验科的沟通。专业基础课教师在课堂上将临床检验一线的知识与信息反馈给学生,为学生实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组织并鼓励实习学生参与与临床沟通的工作
在实习岗前培训中组织集体学习《检验标本采集指南》,要求检验科的实习学生人手一册,掌握全部内容。该小册子全面系统的介绍了检验标本的采集及运输的各种要求及注意事项。对血液、尿液、粪便等标本采集的规范要求和存储条件等都有详细的介绍,是一本很适用于临床日常工作的参考书。我们还与教务科联系,让我科的实习学生在定期举行的包括全院实习生、进修生、研究生的“三生论坛”上宣讲这一部分内容。通过这一举措,我科由于标本采集送检错误引起的问题大幅下降,不仅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而且保证了检验质量。
在推广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继续沿用原有的宣传办法,在医院网站内粘贴通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实习生在版面设计和电脑绘画方面的优势,组织实习学生编写“检验医学通讯”,定期印制。这个内部期刊的主要内容就是及时的介绍我科新近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并详细的介绍其检测原理,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等等。这些宣传资料也由实习生及时的发放到临床医生和来门诊就诊的患者手中,通过这个过程同学们及时详细的了解了我科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的情况,也亲身参与了与临床沟通的工作。
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有效沟通,可促进标本的正确采集以及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和应用,把实验室单方面的质量控制发展为全面质量控制,同时实验室也可从临床上获得许多有用的反馈信息,借此进一步综合评判实验的方法学及其临床价值,以便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并推进新项目、新方法的开展与普及。临床医学通过加强与检验医学的广泛联系,了解日新月异的检验新技术、新方法,从而正确选择检验项目,更多、更有效地利用各种检验证据和信息,提高诊治水平。因此,在实习生带教过程中培养检验专业学生与临床的沟通能力,利在双方,益于患者,符合科学发展观,必将加快医学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可梁. 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的沟通[J].临床检验杂志,2003,21(4):246.
[2]陈文彬,潘祥林. 诊断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张美和. 应重视检验与临床的交流[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 (1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