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弥漫性肺疾病的CT诊断思路。 方法 回顾分析116例肺部弥漫性病变CT表现。 结果 根据CT表现分为;(1)线条状或网状阴影;(2)结节影或肿块影;(3)肺密度增高影;(4)肺密度减低影。 结论 胸部CT检查是诊断肺弥漫性疾病的重要方法,对于判断病情的转归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所替代的。
【关键词】 弥漫性肺病变 计算机断
层扫描
弥漫性肺疾病(diffuse lung disease,DLD)种类很多,据文献统计超过150种,其中20种左右占大多数[1,2],DLD的诊断手段多种多样,肺活检是确诊本病的重要诊断方法,但其为有创性检查,难以被患者接受。胸部CT其经济、简便、无创、易于随访,是目前DLD检查的首选方法,但DLD缺乏特异性的影像表现,因此其诊断也一直是难点。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临床及CT资料完整均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32例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性108例,女性8例,年龄24-86岁,平均年龄68岁。主要症状及体征:有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伴有乏力,盗汗,发热、咳黄痰,痰中带血、胸痛等。
2.方法 GE公司Hispeed CT常规扫描并对兴趣区行HRCT扫描
结 果
由三位高年资医师集体阅片,116病例胸部CT表现见表1。
讨 论
1.弥漫性肺疾病的CT表现 弥漫性肺疾病根据CT表现分为线条状或网状阴影;结节影或肿块影;肺密度增高影;肺密度减低影。
1.1线条状或网状阴影是肺间质异常的表现 外周的间质异常表现为线状或网状影。中轴的间质异常表现支气管血管束异常。
线条状或网状阴影多分布于肺外周胸膜下肺皮质部分。其鉴别诊断主要根据形态上的表现,在HRCT上大致表现3种形态:光整,结节状和不规则。光整者常见于间质性肺水肿,炎症等。结节状者多见癌性淋巴管转移,结节病,矽肺等。不规则形多为间质纤维化所致,以特发性肺间质性纤维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普通型间质性肺炎为多见。
中轴间质异常是构成指支气管血管束的支气管、同级肺动脉和伴随淋巴管及周围结缔组织的病变所致。其CT征象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变细,增粗,显示率增加。支气管血管束变细的原因是间质纤维化和肺气肿,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胶原病、矽肺等多种疾病;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常见原因是支气管血管周围肺泡炎、结缔组织增生或纤维化、肉芽肿或癌灶等,其CT表现及鉴别诊断与外周的间质异常相同,光整者常见于间质性肺水肿,出血,炎症等。结节状者多见淋巴性转移,结节病,矽肺等。不规则形多为间质纤维化所致。支气管血管束末梢部显示率增加是小叶中心性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增厚所致,常见于弥漫性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间质性水肿、结节病、矽肺、癌性淋巴管炎及粟粒性肺结核等疾病。
1.2结节影或肿块影 弥漫结节影可分为腺泡结节(气腔结节)和间质结节。虽然两者在CT上表现有所不同,但事实上区别间质结节与气腔结节是困难的,是有些随意性的,因为许多结节性疾病在组织学上对间质和肺泡都有影响。对弥漫结节的鉴别诊断主要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和分布特点而定。通常将结节分为直径小于1cm小结节和直径大于或等于1cm大结节。小结节影有三种分布方式:淋巴管周围分布,位于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小叶间隔、胸膜下,见于癌性淋巴管播散、结节病、尘肺等。随机分布,是广泛均匀分布,一般两侧对称,又称血行分布,胸膜下不突出,见于血源性肺转移瘤、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小叶中心分布常与胸膜面,叶间裂或小叶间隔有数毫米距离,不与小叶间隔、胸膜相连,经气道吸入发生的病变,多见于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及过敏性肺炎等、嗜酸性肉芽肿、尘肺等。大结节和肿块影可以是小结节融合或弥漫性浸润性肺病中的结节灶。常见于结节病、矽肺的融合,转移癌,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淋巴瘤,韦格氏肉芽肿,真菌感染等。
1.3肺密度增高影 磨玻璃密度是指均匀薄雾状的透光减低区,其内血管影及支气管可见。磨玻璃影的鉴别诊断主要根据其出现的部位、范围、边界、伴随征象、动态变化以及临床资料综合考虑。当磨玻璃影分布于肺的外周,伴有间质增厚、纤维化时多见于以间质为主的病变,如间质性肺炎,结缔组织性疾病;当病灶分布在中心部或以中心部分布为主,并伴有小叶中心结节、腺泡结节时,应考虑为以肺气腔充填为主的实质性疾病,如过敏性肺炎、肺出血、肺泡癌以及经支气管播散转移肿瘤等;当磨玻璃影呈自上而下,从前往后的梯度曲线变化时,应考虑为肺水肿,肺挫伤等;当磨玻璃影表现为马赛克样改变时,应考虑为段及段以下肺动脉栓塞、慢性阻塞性肺病及肺泡蛋白沉积症。段及段以下肺动脉栓塞可伴有肺动脉主干、心影增大及典型下肢血栓或长期卧床病史而肺气肿一般不明显,慢性阻塞性肺病常伴有肺气肿和具有长时间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史,肺泡蛋白沉积症的磨玻璃影常表现为典型的地图样分布和典型的“铺路石”样改变;当磨玻璃影伴有小叶中心结节、腺泡结节、小叶阴影、树芽征及较广泛的间质纤维化且无蜂窝影时,应考虑病毒性肺炎,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性肺炎[4,5]。
磨玻璃密度的出现常提示病变处于活动性或病变的早期阶段,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种疾病进一步发展将表现为肺实变影。
肺实变影CT表现为斑片状及大片状高密度影,掩盖了其中的血管影,内见充气支气管征。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泡性肺水肿、肺出血性疾病,弥漫性肺炎,肺泡细胞癌,肺泡蛋白沉着症等。急性弥漫性肺疾病时,肺实变提示感染,出血或水肿;慢性弥漫性病变时则无特异性,可见于结核,淋巴瘤,细支气管肺泡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和结节病等。
1.4肺密度减低影 肺密度减低提示肺内含气量过多、肺结构破坏、肺内潜在腔隙扩大以及纤维化等。根据有无囊壁分为:(1)有壁低密度病变或含气囊腔:常见病变为肺囊肿、支气管扩张、蜂窝肺、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等。蜂窝状影是两肺下叶背侧多见,为边缘清楚的空腔,其病理基础为肺泡管及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扩张, 是DLD终末期的标志,典型的蜂窝主要见于寻常型间质性肺炎的终末期,有的为肺泡性气肿。(2)无壁低密度病变或含气囊腔:主要见于肺气肿、肺大泡、空气潴留征和马赛克灌注。
参考文献
1. 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7-113.
2. Corcoran HL.Renner WR,Milstein MJ.Review of high resolution CT of the lung[J]. Radiographics,1992,12:917.
3. 谢胜利.HRCT在长期煤工肺间质改变的应用.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4):78-80.
4. 蔡后荣,陈明,张古田,等.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肺炎的X线和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3(2):92294.
5. Marc V G. Diffuse lung disease in the immune ocom promised non-HIV patient [J] Seminars in Roentgenology,2002,37(1):3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