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CT支气管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4115 日期:2025-09-02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病例。对28例病例行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其中9例有DSA对照。结果:28例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均像能够清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的路径和血管直径。12例肺癌病例由支气管动脉供血,未见肺动脉供血,16例支气管扩张病例显示支气管动脉主干明显扩张、迂曲。结论:64排螺旋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特点,从而指导相关介入治疗。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支气管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64-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in bronchial artery.Methods :28 cases who had undergone thin slice CT scaning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fter thin slice CT scaning,VR, MPR and MIP reconstructions were finished on EBW workstation.Spatial anatomical characters of bronchial artery using different rotation of view were observed. DSA comparison was conducted in the nine of all.Results The origin,route and diameter of bronchial artery of all cases could exactly be shown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images.12 cases with lung cancer were supplied by bronchial arteries, but not by pulmonary arteries.The main trunk of bronchial arteries in 16 cases of bronchiectasis were dilated and tortuous. Conclusion The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of 64-slice spiral CT in bronchial artery can accurately reveal the anatomical characters of bronchial artery, which can be used as guidance fo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Key words]:angiography;bronchial artery;tomography;X-ray computed

  支气管动脉是肺支架组织的供血动脉,生理情况下的支气管动脉直径大致在1.5mm~2mm,大多数肺疾病都会伴有支气管动脉形态、分布以及血流的变化,以往只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可以清晰显示支气管动脉。近年来多排螺旋CT发展迅速,其出众的后处理能力已可以有效评价胸部血管,但支气管动脉比较纤细,起点、走行、数目也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因此CTA在评价支气管动脉报道较少。本文利用64排螺旋CT探讨CT支气管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搜集我院2006年3月至2007年8月行64排CT支气管动脉成像检查的病例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65岁。

  1.2 检查方法  采用我院2006年3月引进的荷兰Philips公司的64排CT扫描机(Philips BrillianceTM 64 CT),扫描范围从胸骨上凹3~4cm至肺底。扫描参数:120 kV 300mAs,层厚1mm,层间隔0.8mm,collimation:64×0.625,Rotation time:0.75s,Pintch:0.703,FOV:350,Matrix:512×512,Resolution:standard。造影剂静脉注射流率4.0ml/s。利用Bolus Tracking软件1s间隔轴扫监视主动脉弓水平的造影剂浓度变化,达到150HU时触发扫描。触发扫描延迟时间范围10~15s,整个扫描时间约5s,将薄层图象输入EBW(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pace)工作站后利用高级血管分析软件(Advanced Vessel Analysis,AVA)处理图象,进行MPR和3D图像重建。其中9例使用数字减影DSA系统,采用5F的Cobra导管经股动脉穿刺,行支气管动脉造影,观察支气管动脉。

  结   果

  28例支气管动脉CT三维图均像能够清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的路

  径和血管直径。12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病例由支气管动脉供血,未见肺动脉供血,一般位于肺肿瘤一侧的支气管动脉显示良好,迂曲走行,可分为纵隔段和肺内段,血管直径明显增粗达2.5mm左右。16例支气管扩张病例显示支气管动脉主干明显扩张、迂曲,分支扩张可达到肺段以下,多支支气管动脉供血可相互交通吻合,构成丰富的血管网,支气管动脉扩张达3~5mm。其中1例支气管动脉扩张增粗形成局限性动脉瘤,CT表现为支气管动脉瘤样扩张呈串珠状。9例DSA造影结果表现为支气管动脉主干增粗,分支增多迂曲、扩张,呈网状、丛状紊乱分布,伴出血灶6例。

  讨   论

  人体肺脏为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双重供血的脏器,肺动脉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而支气管动脉是支气管壁和肺脏的营养血管,主要营养支气管、肺间质、肺实质、食管、淋巴结等组织结构,这部分血液占左心输出量的1%[1]。大多数肺疾病会引起支气管动脉循环的生理平衡被打破,导致解剖学上的重塑,从而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造成支气管动脉形态、分布和血流的变化。近年来,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手术成为某些肺部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如经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治疗肺癌[2],以及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3]等。血管造影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显示支气管动脉形态学改变的金标准。但血管造影属于有创检查,且价格昂贵、操作复杂,不能普遍应用,同时不同的个体支气管动脉的起源、数目、行程变异极为复杂,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也不能保证显示出全部支气管动脉,并常常导致介入治疗的失败。所以在治疗前对支气管动脉的起点和数目做出准确的判断不仅有助于介入治疗过程顺利进行,而且为治疗的成功提供重要的保证。过去由于受到成像技术、方法等多方面因素限制,肺疾病中支气管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在CT图像中一直难以得到清晰显示。近年来随着多排探测器螺旋CT的使用, 扫描速度的成倍提高,为支气管动脉的显示提供了必备条件,而且作为微创、准确、直观、经济的检查方法,已广泛用于临床。自16层以上CT问世以来,因其覆盖范围大,具有独特的探测器排列,和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z轴分辨率高,目前已应用到胸部动脉成像中并被临床广泛接受[4~6]。其出众的后处理能力可很好地显示病变血管的形态,诸如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MPR)等,大大拓展了血管成像的应用范围。

  支气管动脉解剖类型变异复杂,在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中,需掌握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分型、开口位置和开口水平,本组病例在主动脉壁的开口位置一般多开口于胸5~胸7胸骨水平,右支气管动脉多开口于主动脉右侧壁或右前壁,左支气管动脉多开口于主动脉右前壁、前壁或左前壁,其余部分可来自主动脉弓或较低位置或主动脉分支如锁骨下动脉。支气管动脉可由肋间动脉与脊髓血管吻合,这种病例在临床支气管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时可造成对脊髓血管影响。

  肺癌的血供来源是动脉插管治疗的理论基础。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肺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体循环,绝大多数认为是由支气管动脉供血,也可得到肿瘤邻近的肋间动脉、内乳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膈动脉等供血。肺动脉有时也参与供血,供血部位主要位于病灶周边部,分布不均匀。在肺癌血供的研究和评价中应遵循以下原则[7]: ①确切地认定供血动脉进入肿瘤并形成肿瘤血管;②确认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被肿瘤包绕的肺动脉残支;③供血动脉的基本形态学改变为扩大、增多,而不是缩小和减少。通常肺癌支气管动脉供血,表现为支气管动脉管径明显增粗[8],但多支供血时,并非每支支气管动脉均增粗,供血支越多,可能就会越细小,这样就给介入术中寻找支气管动脉增加了许多困难,且肺癌介入的最严重并发症就是误栓塞引起的脊髓栓塞,因此对于介入术前支气管动脉的清晰显示和了解是很重要的。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明显优势体现在扫描范围广,对病灶区内多支支气管动脉向同一病灶供血,肺外体循环参与病灶供血与肺内支气管动脉沟通吻合等均能同时显示,可以借此知道介入手术,也可以提高介入手术对中晚期肺癌的治疗效果、减少术中的并发症,对于介入治疗肺癌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支气管动脉解剖复杂,个体差异大,利用64排螺旋CT获得的支气管CTA可以个体化地、有效地显示患者支气管动脉的复杂情况,包括起源、位置、分布特征及三维关系等,这种支气管动脉的可视化将有助于临床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 Furuse M, Saito K, Kunieda E,et al.Bronchial arteries: CT demonstration with arteriographic correlation[J].Radiology.1987.162(2):393-398.

2. 李曙平, 蔡悦成, 王向明,等,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4,13(2):78-81.

3. 谭晓明, 蔡越飞, 李淑荣,等,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7(9):471-493.

4. 李天然,钱根年,郑春雨,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中国CT和MRI杂志,2005,3(3):34-36.

5. 陈艳,彭志远,张雪莲,等.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中国CT和MRI杂志,2006,4(4):31-33.

6. 宋云龙,张挽时,朴龙松,等.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及其影响因素.中国CT和MRI杂志,2007,5(2):16-19.

7. 韩铭钧, 冯敢生, 杨建勇,等,PA不参与肺癌血供实验和DSA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802-804.

8. 董伟华, 肖湘生, 李惠民, 等,BA和肺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癌血供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612-61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