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内上髁巨细胞瘤2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4114 日期:2025-09-02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病例资料

  例1,患者,男,43岁,四月前不明原因下感右肘内侧隐痛不适,未予特殊处理,近半月来觉疼痛症状加重,伴局部肿胀。病程中无发热,盗汗病史。体格检查:T、R、P、BP正常,一般情况好,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肝脾(-),心肺(-)。专科检查:右肱骨内上髁扪及约2.5cm×2.5cm×1cm大质软包块,压痛(+),位置固定,肘关节活动可,手指无麻木,肌力感觉无异常。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及大生化检查无异常。

  影像检查:平片示:右肱骨内上髁有一囊状骨密度减低区,,边缘欠清晰,邻近软组织骨膜未见异常,诊断:骨囊肿,结核不排除(图1)。CT:右肱骨内上髁有3.0cm×2.5cm偏心性囊状溶骨性低密度影,CT值为60.15HU,边界较清,内侧骨皮质变薄,腔内面凹凸不平,无骨膜增生,周围软组织无肿胀。诊断:良性骨肿瘤(图2)。ECT:右肘关节 见明显异常放射性侬聚影。全身其余骨骼未见异常。诊断:右肘骨肿瘤(图3)。手术所见:于右肱骨内上髁前面凿开1.5cm×1cm大小骨窗,骨皮质厚1mm,腔内为软组织充填,刮出物为褐红色鱼肉样物质,探腔内壁有多个凹面交错,中间无骨嵴,术中诊断:软骨粘液样纤维瘤,病灶物送病检:巨细胞瘤,1级。

  例2,患者,女,54岁,左肘内侧不明原因隐痛三月,近周来疼痛加重,局部肿胀,既往体健,病程中无畏寒发热,否认传染病史。T、R、P、BP正常,一般情况良好,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肝脾、心肺(-),专科检查:左肱骨内上髁扪及3cm×2.5cm大位置固定,质硬包块,肘关节活动度可,肌力感觉无异常。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及大生化检查无异常。影像检查:平片示左肱骨内上髁有约3×3cm2偏心性囊状影,边缘清晰,内侧皮质菲薄。诊断:骨肿瘤(图4)。术后一年复查,肿瘤较前扩大,部分皂泡状改变(图5)。CT示:左肱骨内上髁有约4cm×3cm偏心性,膨胀性囊状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晰,CT值为61.20HU,内侧各皮质菲薄,腔内表面骨质凹凸不平(图6)。诊断:巨细胞瘤,MRL示T1W肿瘤为略高信号(图7),T2W为不均匀高信号。肿瘤包膜完整,ECT示左肘关节见明显异常放射性浓聚影(图8)。手术所见:于内上髁最突出点凿开1.5cm×1.0cm骨窗,骨皮质厚约0.8cm,腔内为软组织充填,刮出内容物为黄褐色/灰褐色鱼肉样物质伴部分出血、组织脆,腔内壁有多个凹面交错,无骨嵴。病灶物送病检示:巨细胞瘤2级(图9)。术后一年肿瘤复发伴关节活动受限,再次手术,刮出物为黄褐色包膜(脂肪果冻样物质)。

  讨  论

  病理基础: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来源不明的骨肿瘤。肿瘤外缘有一薄层骨组织构成,并非单纯的骨皮质膨胀,是通过骨内膜不断地破骨作用以及骨外膜不断地形成新生骨的结果。肿瘤内的大部或全部骨质消失,肿瘤表面有完整的纤维包膜,内部结构分为实性和囊肿型,实质性肿瘤组织呈红色/褐红色,质如肌肉。若肿瘤组织部分纤维化、胶原化,呈灰黄色,质较坚韧。出血时呈鲜红色/暗红色,质较软。恶性巨细胞瘤,呈灰白色肉样组织。根据单核间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形态特点,将巨细胞分为三级[1]。1级(良性):单核间质细胞多呈梭形或卵圆形,大小以致,无异型性,细胞虽丰富,但不致密。排列较疏松,偶可见胞核肥大,深染和核分裂象,无病理性核分裂。2级(中间型):单核间质细胞呈轻度明显的异型性,细胞丰富,排列紧密,大小形态不同,核肥大,深染、大小不等,核分裂多见,偶见病理性核分裂,核可有异型性,有侵袭性,明显复发倾向,有些发生恶变。3级(恶性):具有肉瘤样特点。单核间质细胞丰富、肥大,异型性更明显,大小、形态不一,核深染分裂多见,易见病理性核分裂,细胞排列紧密,与纤维肉瘤相似,多核巨细胞小而少,分布不均,核较少,呈异型性,易见坏死灶,常发生肺、肾、皮肤等转移。

  影像学诊断:骨巨细胞瘤常发生于20~40岁成年人,40岁以上、10岁以下少见。好发部位为四肢长骨的骨端的突出部分,有明显的向横的方向生长趋势[2],不同于其他各肿瘤。少见部位的髌骨、掌骨、指骨、脊柱、髂骨、下颌骨等。发生于40岁以上肱骨内上髁巨细胞瘤未见报道。典型的偏心性、膨胀性、皂泡样囊状影X线易明确诊断。对早期网状结构的透明影和不典型的囊状影x线平片定性诊断困难。CT能明确显示肿瘤的大小、实质性成份以及包膜。MRI对肿瘤更为敏感,能显示早期病变侵犯骨髓及周围软组织范围。ECT主要反应肿瘤的放射性浓聚,有无远处转移/发现原发灶。提示50岁以上成人巨细胞有术后复发、恶变,程度高。

  鉴别诊断:(1)骨囊肿:发病年龄小,好发于骨骼愈合之前,囊肿呈卵圆形对称性、膨胀性生长,骨皮质变薄,其长径与骨干长轴一致。边缘锐利,囊内可有残余多条骨小梁,无骨膜增生;(2)软骨粘液样纤维瘤:常呈偏心性膨胀性生长,表现为分叶状/蜂窝状破坏区,其内可见有骨嵴,边缘硬化,呈波浪状改变,多无骨膜增生及软组织肿胀;(3)中心型骨结核早期表现为局限性骨质疏松,骨小梁变细、模糊不连续,随后出现弥散点状骨质吸收,逐渐扩大融合成圆形,随圆形/不规则形破坏区边缘多较锐利,内可见死骨;(4)溶骨性成骨肉瘤:表现为溶骨破坏,无残留的肿瘤边缘可见,不会出现骨质膨胀。如巨细胞瘤生长迅速,并突破入软组织内,则鉴别困难;(5)软骨肉瘤:多见于成人长骨的干骺端,病灶先溶骨性骨破坏,边缘模糊,无硬化缘,内有密度不均的絮状钙化。软组织肿块体积较大,边缘不清晰。

参考文献


1. 曹来宾,主编.骨与关节X线诊断学.山东科技技术出版社,1981.5(1):448-451.

2. 武汉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编 外科病理学中山医学院病理教研室湖北人民出版社,1978.10第一版:433-435.

3. 王海峰,李宗华,齐艳华,等.软骨粘液样纤维瘤1例.罕少疾病杂志,2002,01 55-56.

4. 潘乐想.肩胛骨骨巨细胞瘤1例.罕少疾病杂志,2006,1:57.

5. 柳祥庭,王怀全,王爱真,等.骨肿瘤和瘤样病变的新概念和新病种.罕少疾病杂志,2008.5:41-4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