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宁飞,李振,张子丽,李倩,李丽君
【关键词】 肩关节周围炎;敏感点;肩关节运动;针灸疗法
针刺敏感点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同时配合肩关节各功能位的运动,可使疼痛缓解更迅速、更持久。笔者现将针刺敏感点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的3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均为2007年8月-2008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对照组30例,男9例,女21例。2组比较,χ2=0.30,P>0.05。治疗组年龄40~50岁4例,>50~60岁18例,>60岁8例;对照组年龄40~50岁4例,>50~60岁16例,>60岁10例。2组比较,χ2=0.34,P>0.05。治疗组病情轻度6例,中度19例,重度5例;对照组病情轻度7例,中度19例,重度4例。2组比较,χ2=0.188,P>0.05。治疗组病程1个月6例,2个月7例,3个月9例,4个月5例,5个月3例;对照组病程1个月5例,2个月8例,3个月10例,4个月5例,5个月2例。2组比较,χ2=0.277,P>0.05。2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肩周炎的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①有明显颈椎病、骨折及韧带断裂。②有肩关节结核、肿瘤者。③由胆囊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内科疾病引起的肩部疼痛患者。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无上述排除标准之任意一项者。③愿意接受针灸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1.5.1 辨证归经
①手阳明经型:以三角肌中点及肱骨附着点处疼痛为主,痛可引及肘外侧,甚至可放射至大拇指、食指,肩关节活动障碍,以外展、外旋等障碍为主。②手少阳经型:以肩峰后侧、三角肌后缘处疼痛为主,甚至可放射至前臂背侧之桡、尺骨之间,肩关节活动障碍,以外展、内收等障碍为主。③手太阳经型:以腋窝及肩之后廉、肩胛骨处疼痛为主,少数病例可引及上臂内侧廉,肩关节活动障碍,以外展、内收、上举障碍为主。
1.5.2 治疗组
取穴:敏感点。操作:患者取坐位,医者根据患者病变部位辨证归经,在患者患侧下肢从膝以下顺手足同名经用指压法找出敏感点,多表现为条索状物或疼痛酸胀。用华佗牌0.32 mm×5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与皮肤呈45°角刺入2寸,针尖朝近心端(指向病所),得气后采用捻转法,每分钟约从60下逐渐增快至约120下。行针同时令患者活动患肩,作外展、上举、内收、前屈、后伸、内旋、外旋动作,患者在活动过程中,肩部疼痛可能会加重,但随着医者继续行针,所施手法由弱渐强,疼痛会逐渐减轻,活动范围及力量也会逐渐加大。然后嘱患者双手相握,以健侧带动患侧臂部做上举、外展、内收及后上举、外展动作,行针5 min后留针(此时患者继续活动),然后每隔10 min行针1次,约30 min后起针。
1.5.3 对照组
取穴:肩三针(肩髃、肩髎、臑俞)。手太阳经证者,加后溪;手阳明经证者,加合谷;手少阳经证者,加外关。操作:坐位,用华佗牌0.32 mm×5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在上述腧穴进针约1~1.5寸,得气后留针约30 min,其间每隔10 min行针1次,30 min后起针。
1.5.4 疗程
2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 d,共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6 疗效评定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1]中肩周炎疗效标准。临床治愈:肩关节疼痛症状消失,活动自如,上臂上举≥150°,前伸≥90°,外展≥90°,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肌肉萎缩基本恢复;显效:肩关节疼痛症状消失或偶有酸痛,上臂上举≥130°,前伸≥75o,外展≥75°,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肌肉萎缩有所好转;有效:肩关节疼痛症状减轻,上臂上举≥110°,前伸≥60°,外展≥60°,肩关节活动范围增大;无效:肩关节疼痛症状无明显好转,上臂上举、前伸和外展运动改善之和≤30°。
1.7 观察方法
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定指标参照美国Michael Reese医疗中心的评分标准[2]。
1.8 统计学方法
用两样本率比较的u检验,比较2组临床疗效的差异性。用配对t检验和成组t检验对疼痛指标和肩关节活动范围积分进行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观察其差异性。数据处理采用SHARP EL-531 gH型程序计算器处理。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由表1可见,2组有效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035, P>0.05),说明两种方法治疗肩周炎均为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可供临床选用,但2组临床治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91,P<0.05),表明治疗组采用的方法在提高治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常规针灸疗法。
2.2 2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变化
(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t治疗组=14.555,P治疗组<0.001;t对照组=14.308,P对照组<0.001
2.3 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功能积分变化
(见表3)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功能积分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t治疗组=21.034,P治疗组<0.001;t对照组=18.022, P对照组<0.001
3 讨论与体会
肩周炎属中医学“痹证”、“漏肩风”范畴,多因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膜理空疏,或因汗出当风,睡卧露肩,复感寒湿之邪,或长期慢性累积性劳损,或外伤而致气血凝滞,痹阻经络,筋失濡养,筋脉拘挛疼痛,而使经脉功能失常,若痹阻日久,瘀血内积,而致筋强、筋积、筋痿,则肩部功能严重丧失。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的体系,同肌肉系统的关系相当密切,又结于人体各关节处,从而起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之功。肩部是手三阴三阳经筋结聚之所,经筋病则使肩部疼痛、拘急、活动受限或弛缓痪废不用。因此,选穴组方重在调理经筋。《灵枢·经筋》谓“以痛为腧”,以痛概言对经筋病变出现的各种症状治在以疼痛敏感部位作为施治取穴处。经脉与经筋相辅相成,当外邪犯筋入络,阻滞不通,进而传经,或经脉脏腑病变致经络闭阻,经筋失养,都可按循经取穴的原则,选取肘膝关节以下的远道腧穴。
循经针刺远端敏感点,可以疏通肩部经络气血,祛风散寒,这对于缓解肩部疼痛症状及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是非常有效的。但这并不能使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广泛粘连得以松解。本法采取多方位、全关节的同步疗法,轮转肩臂,借肩部14条肌肉的张弛抖动,以使经气透彻于肩关节的远近、上下、内外、前后、左右,以求得肩臂的血气洪涌,经络满溢,畅行无滞和周身通畅。这种大幅度和大运动的肩关节活动疗法,对人体来讲是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同时又是对功能的提高。通过肩部的十几条肌肉运动;启动着手三阴、手三阳;并通过任督二脉波及全身,形成了周天一统、混元一气的大气候,理顺和通行着全身的气机,平衡和协调着躯体的阴阳。在这种活动中,肩关节各部分、各区域的组织均得到充分的滋润,因而,所有患者都感觉到肩、臂、肘、腕、掌明显热胀,舒适轻松,轻劲多力。亦足见其有明显的通经和活血之功效。
针刺敏感点治疗肩周炎是基于中医经络学说中“上病下治”等有关经筋理论,充分体现了经络辨证与整体观念的统一,对经络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起到了很好的调整作用。局部治疗全程强调关节各功能位的运动,加强了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其穴精、其法简、其效宏,达到祛病止痛的目的,使肩关节功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不论是针刺敏感点还是常规针刺治疗均能获得满意疗效。在同样疗程情况下,其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在病例的治愈率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同时,在缓解肩周炎疼痛、改善肩周炎患者肩关节的运动功能以及肩关节的活动度方面,针刺敏感点组也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7.
[2] 戴尅戎.肩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4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