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医药科研查新的需求和对策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238 日期:2025-08-25 来源:论文网

     作者:余恒先,邵明珅,陈沛沛,周晴,徐燎宇

【关键词】 中医药;查新;科研需求

中医药科研追求的目标是“发展”和“创新”,这是课题得以成立的基本依据和价值所在。对于查新工作和查新报告中反映的问题,以及医学临床和科研人员对查新的需求,相关报道鲜见,尚未有从需求角度出发了解地域性中医药科研查新的现状,通过数据论证并作分析研究的文献报道。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从1992年开始开展中医药科研课题查新工作。我们认为,只有深入了解科研人员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抓好查新报告的质量关,才能更好地为目标人群服务。

  1 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

  本项目采用半开放式问卷调查表形式,通过邮寄、电子邮件和实地调研等多种途径开展实证研究。通过对本市中医及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医疗和科研机构、研发制药企业等查新工作用户需求的调查,了解目前上海市中医药科研查新工作的现状,并作总体评价;通过需求分析查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作对策研究,为科研查新提供参考。

  2 研究结果

  2.1 问卷表回收率

  2007年7月-2008年12月,本研究共发放问卷调查表365份,回收有效问卷223份,总回收率61.1%。其中以手工形式发放202份,回收189份,回收率93.6%;电子邮件形式发放163份,回收34份,回收率20.1%。

  2.2 受访者单位信息

  按性质划分,大学及其附属单位126份(56.5%)、医疗机构80份(35.9%)、科研机构11份(4.9%)、民营机构1份(0.4%)、药材饮片生产机构3份(1.3%)、药物研发机构2份(0.9%)。

  按专业划分,中医专业71份(31.8%)、中西医结合专业63份(28.3%)、中药专业8份(3.6%)、西医专业68份(30.5%)、药学专业11份(4.9%)。

  在198家医疗单位中,三级医疗机构129家,二级医疗机构64家,一级医疗机构5家。

  2.3 受访者个人信息
  
  受访者共223名,其中男性114人,女性109人。参与课题研究有197人(88.3%),其中担任各级别课题负责人有128人。从受访者年龄分布情况看,各单位科研与临床以中青年为主(见表1);从学历结构可见,研究生学历占63.2%,大学专科以下学历者年龄均在51岁以上(见表2);从所学专业看,曾作或有查新意向者绝大多数为中医、中西医结合及中药专业人员(见表3);从受访者职称情况看,因部分查新事务联系人非课题负责人,故高级职称比例刚过半,在实际操作中,课题负责人大多为高级职称(见表4);在受访者从事工作性质的统计中,“纯临床”比例较高,可能与部分受访者将临床科研划入临床工作范畴有关,此处仍以问卷实际填写为准(见表5);因受访者学历普遍较高,故从事专业工作年限以20年以下居多(见表6);从每年专业工作情况来看,本次调研的受访者以临床为主,科研为辅,教学时间较少(见表7);从受访者承担课题情况分析,以市局级和国家级项目居多(见表8)。表1 受访者年龄分布情况(略)表2 受访者学历分布情况(略) 表3 受访者所学专业分布情况(略)表4 受访者职称分布情况(略)表5 受访者从事工作性质分布情况(略)表6 受访者从事专业工作年限分布情况(略)表7 受访者年专业工作时间分布情况(略)表8 受访者承担课题情况(略)

  2.4 受访者对查新机构的评价及需求
  
  本次调研的223名受访者中,有191人曾委托过查新,其中曾作过1~2次查新者71人(31.8%),曾作过3~5次查新者84人(37.7%),曾作过6次以上查新者44人(19.7%)。另有24人本栏未填。

  委托查新机构包括: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医学科技情报研究所、上海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第二军医大学图书馆、浦东科学技术情报中心、江西省医学情报所、厦门大学。

  经对委托本馆查新的158名受访者的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对检索工具、检索策略、相关文献选择、文献比较和结论分析的评分在4分以上者占80%以上,说明绝大部分受访者对本馆提供查新服务的质量满意,但从具体数据分析可见,评价最高的是检索工具,考验查新员业务素质的“相关文献分析”、“文献比较”和“结论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见表9)。表9 受访者对本馆查新工作的评价(略)

  在对其他查新机构的评价中,上海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在“检索工具”与“检索策略”方面获得相当高的评价,其他项目的评分也较高,综合实力远在其他查新单位之上,作为综合性查新服务机构,其软硬件设施及查新员队伍实力雄厚。
  
  根据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受访者对查新范围的需求依次为:期刊(83.0%)、科研成果(70.0%)、研究报告(52.0%)、书籍专著(42.6%)、国家专利(42.2%)、会议论文(39.0%)、多学科原始文献(30.9%)、多语种原始文献(28.7%)、内部资料(22.4%)、标准条例(21.1%)和法律法规(5.4%)。经进一步分析,学历和职称无明显差异。

  受访者对查新内容的需求依次为:中西医结合专业(70.9%)、中医专业(65.0%)、新药研发领域(40.8%)、跨学科研究(32.3%)。其中跨学科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化学、化学和物理专业。
  
  在查新形式需求方面,课题查新需求占90.1%,引文查新需求占33.6%,定题跟踪需求占28.7%(13份未填)。选择网上提交方式占3/4。选择定题跟踪的64位受访者中,从职称分布来看,以高级职称为主,这可能与高年资临床人员有较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关;从专业分布来看,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希望定期获取相关信息,西医和药学人员的相关需求较低,可能是这些专业对西医学信息需求大于中医学信息需求。
在查新员知识结构的需求方面,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中医学、西医学、中药学、统计学、西药学、生物化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3 查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查新服务对象和目标有衰减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资源越来越丰富,用户获得信息的途径已经不再单一,到科研查新机构查询信息已经不再必须。一方面,中医药科研工作得到各单位的重视和支持,许多单位在软硬件设施上更为先进,我们的服务对象和目标的范围正呈萎缩之势。如从本次调研统计可见,有查新意向者以学校、医疗和科研机构人员为主,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药物研发和生产机构少;参与调研的机构以中医相关专业为主,其他专业较少。本次受访者中,有83%承担区县以上级课题,并且在需求中选择课题查新者占90.1%,从调研中可见,受访者中持“查新主要用于成果及项目申报”观点者较多。在一些综合性高等院校,用户可直接通过局域网查询Medline、CA等多项国际专业数据库,随着网络的普及,科研人员可自行掌握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3.2 查新机构增多,竞争激烈

  目前本市有多家单位开展医学科研查新工作,本馆一般承担中医专业科研查新任务,故在受访者的专业分布上绝大部分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与中药专业。由于医学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加大,跨学科、跨专业研究越来越普遍,不再有明显的中、西医专业界限,老牌西医查新机构的介入,加剧了中医科研查新的竞争。本次调研的受访者对上海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等机构的查新认可度较高。此外,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浦东科技情报中心等依托高校或政府部门的支撑,拥有大量齐全的检索工具,加上各学科充足的人才资源,都是开展医学乃至中医科研查新的新兴力量。

  3.3 中医科研活动尚未向基层发展

  从受访者所属医院级别来看,以三级医疗机构为主,反映了目前本市中医科研实力分布极不均衡,申报科研项目还是以大医院为主。但根据2006年和2008年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申报情况来看,一、二级医疗机构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有不断升高之势。这一方面与近年来专业职称晋升中科研所占比重不断加大有着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从各地来到上海,充实了本市各级医疗机构的专业队伍,特别是改变了以往一、二级医疗机构重临床轻科研的现象,在上海中医学科传统优势项目不断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引进了许多新思路和新方法,这有利于本市中医学科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到本馆查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增加,这是一个查新服务的潜在市场。

  3.4 科研人员对查新工作和查新报告的理解不够全面

  从受访者反馈意见来看,有部分科研人员对查新没有充分的认识,将查新等同于专家评审。首先,两者的依据不同。专家评审主要依靠专家本人的专业学术知识、实践经验及其个人所了解的专业信息,对课题或成果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作出评判;查新是根据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对课题或成果的新颖性作出客观的评价。其次,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查新主要是评价课题或成果的新颖性;专家评审则侧重于对课题或成果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作出评价[1]。

  4 应对策略

  4.1 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加强机构资源建设

  有受访者提出“检索工具软硬件要跟上国际信息发展步伐”。要对一项科研项目是否新颖作出评价,这个评价系统必须完备并得到公认。从这次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学及三级医疗机构希望获得多语种、多学科相关原始文献,最好能翻译成中文。管理类软课题申报单位希望了解国家部委及上海市的标准条例。某些国家级和部级项目要求提供SCI索引和引文情况。其中Medline全文、中英文引文数据库的需求最高。

  4.2 不断提高查新员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查新质量

  查新员除要有认真敬业的精神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准确捕捉信息并分析对比,以保证查新结论的科学性与客观性。随着新理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研究课题也向高难度、跨学科、多元化方向发展,查新点甚至具体到某一指标或某一检测方法。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国外最新研究动态,将国际医学界的先进技术引用到国内,有相当一部分查新项目查询到的相关文献全部是外文,这就要求查新员同时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某些项目的核心技术甚至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合成等其他学科领域,这又要求查新员不断拓宽知识面,掌握相关学科知识,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了解行业最新动态。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查新员要加快知识更新频率。高素质查新员队伍是高质量查新报告的保证,也有利于拓展查新增值业务。

  4.3 成立查新专家顾问团,保证查新报告高质量

  查新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查新报告的准确性。查新员的知识结构和科研经验有限,对课题相关内容的了解毕竟不如课题组,在查新策略、相关文献选择与比较上可能不能令课题组十分满意,这就需要成立一个查新专家顾问团,由精通查新、临床各科和科研三方面的专家组成。查新专家指导查新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临床各科和科研实验专家在文献选择与比较及结论分析方面把关,可以提高查新报告的准确率,也可避免对数据库的过度依赖。此外,还应向部分对查新认识有偏颇者多宣传查新的意义,并以高质量的查新报告来获得认同。

  4.4 深入了解需求,实施分层次定制化服务

  通过本次调研发现,虽然各委托单位都是为了申报科研课题前来查新,但各级医疗机构、大学、企业之间对科研信息的需求各不相同。要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定制化服务: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提供独特的专门化的服务,即因人而异,因不同需求而异的按需服务。

  高端需求:大学和三级医疗机构科研基础较好,信息设施齐全,其需求不只是简单地出具一个新颖性结论,而是希望通过深入分析国际、国内的相关研究进展,在科研思路方面提供参考意见。由于各单位和专业人员的研究方向相对固定,所以希望上述分析形成报告定期送达。针对这项需求,可以组织一个以查新室为核心、多个科室(外单位亦可)共同参与的科研智囊团,按学科将查询到的相关科研资料分发到高级专业人员手中,定期将分析报告送交用户。如能培育一批固定用户,则查新部门亦可掌握本市中医科研动态,既可避免重复研究,又能牵线相关单位提供合作与推广的机会。

  低端需求:一级与部分二级医疗机构科研基础相对薄弱,不熟悉查新工作,不会提炼创新点,看不懂查新报告,需要提供填写指导;对国内外同类研究进展不了解,不知道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往往要求查新员帮助寻找突破口;需要大量全文资料,外文文献提供中文文摘,主要相关外文资料提供全文翻译。针对这些需求,可以开设一些科研信息方面的继续教育讲座。

  中介与推广:希望了解本市范围同类研究的开展情况,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另一方面可以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研究。部分专业人员欲将自己研发、拥有知识产权的项目转化成产品,希望了解市场情况并联系企业。制药企业希望了解本市开展较好的科研项目,开发投入市场。针对这项需求,需要培养兼通中医、知识产权与药物研发的查新人员。

  4.5 完善管理,建立查新信息档案

  为保证查新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应建立一整套严谨规范的规章制度。通过本次调研,可以查新用户为中心,拓展情报增值服务领域,激发出查新用户的潜在需求。可将查新委托人相关信息分类建档,主动定期与查新委托人联系,及时了解查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并加强定制化服务的宣传,提高科研人员对此类服务重要性的认识,以寻求查新部门更大的发展空间。

  4.6 加强与同类查新机构合作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

可到本市或外省市开展查新服务较好的单位考察与调研,根据需求增加检索工具的投入,或与相关单位协商采用合作的方式共享部分检索工具,也可提高利用率。定期派员前往上述单位开展专项学习,形成查新员定期轮流学习交流的模式。

  总之,要在查新市场中立足,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使用户在实践中体会到查新工作的重要性,以用户的口碑为己任,才能真正做好查新工作。

参考文献


 [1] 文代容,何 敏.科技查新咨询工作概论[J].重庆医学,2008,37(22):1-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