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59例超重者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240 日期:2025-08-25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超重;针刺;耳穴贴压;辨证取穴

针灸治疗肥胖症的临床疗效已得到肯定,但不乏有许多超重者为追求体型美来要求针灸祛脂瘦身,现将针刺对59例超重者的影响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观察病例59例,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门诊部(国医堂)针灸减肥专家门诊,均为女性,年龄最大43岁,最小20岁,平均28.66岁。

  1.2 纳入标准

  ①参照1997年全国第五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修订的“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1],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20%为超重,即肥胖度为10%~20%。②针灸治疗前1个月及治疗期间未采取其他减肥瘦身方法治疗。

  1.3 排除标准

  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不按规定治疗、中断治疗、不能耐受针灸治疗者。

  1.4 辨证分型

  参照单纯性肥胖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分型[1]。①胃肠腑热型:形体微胖,食欲旺盛,消谷善饥,渴喜冷饮,或有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数日一行,舌红或少津,苔黄,脉数弦滑。②脾虚湿阻型:形体微胖,易乏力,脘腹胀满,肢体困重,便溏,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滑或沉细。③肝郁气滞型:形体微胖,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月经不调,或闭经,舌质黯红,苔白或薄腻,脉细弦。其中胃肠腑热型23例,脾虚湿阻型22例,肝郁气滞型14例。

  2 治疗方法

  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不同证型进行辨证论治,采用体针和耳穴贴压结合疗法。①胃肠腑热型:治以清泄胃肠腑热。体针选足三里、曲池、内庭、中脘等;耳穴选外鼻、胃、神门等。②脾虚湿阻型:治以健脾利湿,体针选中脘、阴陵泉、三阴交、丰隆、气海等;耳穴选外鼻、脾、胃等。③肝郁气滞型:治以疏肝解郁,体针选太冲、期门、膻中、三阴交等;耳穴选肝、胆、神门等。针刺方法:补虚泻实,隔日1次,每次30 min,10 min行针1次。耳穴埋贴王不留行籽,胶布固定,每日饭前自行按压3次,每次每穴按压50次,隔日更换1次,左右侧交替。治疗时间均以12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3 观察指标与方法

  观察治疗后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测量身高、体重、体围(胸围、腹围、髋围、股围)、皮脂厚度(右侧肱三头肌、右侧肩胛角下、右侧脐旁),并计算体脂百分率(F%)、肥胖度(A)、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等相关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血糖(FBS)、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

  4 疗效标准

  参照1997年全国第五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修订的“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1],自拟疗效标准。近期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体重达到正常范围(-10%<A<10%), F%<30%(女性);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体重下降≥5 kg;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体重下降≥3 kg;无效:临床症状
无明显改善,体重下降<3 kg。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量资料治疗前后自身比较采用t检验。

  6 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近期临床痊愈8例,占13.5%;显效29例,占49.2%;有效19例,占32.2%;无效3例,占5.1%,总有效率为94.9%。治疗前后体重、腹壁皮脂等指标变化情况见表1,治疗前后血脂、血糖等变化见表2。表1 59例超重患者体重、腹壁皮脂等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略)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下同)表2 59例超重患者血脂、FBS等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略)

  7 讨论
  
  超重是正常体重与肥胖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人们对超重的认识远远不及对肥胖的认识。在对超重者相关生化指标的研究显示,心、脑、肾等多种疾病危险因素在超重期明显上升,并非在肥胖期[2]。中医学认为,超重、肥胖多因先天禀赋因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久坐少动、损伤脾胃所致,发病机制多与脾胃功能失常有关。脾胃呆滞,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或肝气不舒,气机阻滞,水湿内停,化为痰湿,留置于肌肤、脏腑、经络而见体胖浮肿。故治疗以清泄腑热、健脾利湿、疏肝理气为主。笔者在辨证基础上采用体针加耳穴贴压治疗,腧穴以阳明经及太阴经穴为主,疏导阳明经气,调理脾胃、气血、阴阳,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针灸减肥的现代研究表明,针灸主要是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的作用,使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达到平衡。研究发现,下丘脑中存在着与进食有关的核团,针刺降低了下丘脑外侧区的兴奋性,提高了下丘脑腹内侧核的兴奋性,抑制亢进的食欲,减少能量的摄入[3]。另外,下丘脑弓状核、室旁核及视上核等有关神经核团在肥胖机体产生放电频率异常,针刺具有良性地调整该类核团的放电频率和各类相关神经递质的含量水平及外周信号传导功能,从而使机体减少摄食量,增加消耗量,达到减重减脂的疗效[4-6]。针灸对超重者减重减脂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其治疗的作用机制是否与肥胖病一致,这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 危北海,贾葆鹏.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5):317-319.

  [2] 霍 琳.中青年超重对肝脏影响及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的分析[J].云南医药,2006,27(1):46-47.

  [3] 赵 玫,袁锦红,李 嘉,等.针刺对实验性肥胖大鼠下丘脑摄食中枢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1,21(5):305-307.

  [4] 刘志诚,孙凤岷,赵 玫,等.针刺对肥胖大鼠弓状核作用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0):1018-1021.

  [5] 刘志诚,孙凤岷,赵 玫,等.针刺对肥胖大鼠室旁核的影响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2,21(7):1031-1033.

  [6] 刘志诚,孙凤岷,袁锦红,等.针刺对肥胖大鼠下丘脑视上核的作用[J].中国针灸,2004,24(6):399-40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