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并中药内服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101 日期:2025-08-23 来源:论文网

     作者:李良玉,张金钟,侯会周

【关键词】 针灸疗法;疏降清养汤;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胆汁反流入胃,与胃黏膜接触引发的病变,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或萎缩样变。笔者采用针灸并口服自拟疏降清养汤治疗该病,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共400例。根据观察表序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200例,其中男112例,女88例;年龄19~57岁,平均40.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7年,平均2.1年;胃手术后36例,胆囊术后11例,伴慢性浅表性胃炎9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1例,十二指肠炎20例,伴肠上皮化生19例,不典型增生18例。对照组200例,男110例,女90例;年龄20~56岁,平均39.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7年,平均2.0年;胃手术后34例,胆囊术后13例,伴慢性浅表性胃炎8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2例,十二指肠炎19例,伴肠上皮化生18例,不典型增生22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①有典型的上腹部灼热痛,不为碱性药缓解等临床症状;②胃镜检查:有符合本病炎症存在及不同程度的胆汁反流;③空腹三羟胆酸超过35 mg/mL;④组织学改变:有比较特殊的病理表现。具备其中3项即可诊断为本病。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未按规定用药或中断治疗无法判定疗效者;③合并有心、脑、肝、肾、造血系统严重疾病者;④病理检查有恶性肿瘤急需外科手术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①针灸:取肝俞、胆俞、胃俞、胆囊穴、足三里为主穴。肝气郁结者加日月;胆胃郁热加阳陵泉、内庭;胃气上逆加承满;脾胃虚弱加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加艾灸,胆囊穴用泻法,余穴皆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②口服疏降清养汤:柴胡、枳壳各9~12 g,香附、陈皮各12~15 g,半夏、黄芩、黄连各6~12 g,蒲公英、黄芪、太子参、白芍各9~30 g,甘草6~9 g。根据肝气郁结、胆胃郁热、胃气上逆、脾胃虚弱等证候轻重的不同,可将上述疏肝和胃药(柴胡、枳壳、香附)、和胃降逆药(陈皮、半夏)、清胆胃热毒药(黄芩、黄连、蒲公英)、健脾养胃药(黄芪、太子参、甘草)、柔肝止痛益胃药(如白芍)等适当调整用量。水煎取汁500 mL,早晚2次分服,连服4周为1个疗程。
  
  1.4.2 对照组

  吗丁啉片,10 mg/次,每日3次;雷尼替丁胶囊,150 mg/次,每日2次;庆大霉素普鲁卡因维生素B12颗粒, 5 g/次,每日3次。连服4周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①症状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记录胃脘部灼热痛、呕吐、嗳气、饱胀、口苦、泛酸、嘈杂、食欲不振等主要症状及舌脉变化。采用计分法: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分别合计以判定疗效。②镜下及组织学指标: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记录检查结果,比较治疗前后镜下及组织学变化。③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半年内病例的复发情况。

  1.6 疗效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2]制定。

  1.6.1 症状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症状改善分值≥80%;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或减轻,症状改善分值≥2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改善分值<20%。症状改善分值(%)=(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6.2 镜下及组织学疗效标准

  治愈:镜下无胆汁反流入胃,黏膜黏液色清,组织学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显效:镜下胆汁反流明显改善,黏膜色变淡,黏膜组织学改善明显好转;有效:镜下幽门口胆汁反流少,但仍见淡黄色黏液,组织学检查改变减轻及轻度改善;无效:镜下组织学检查无明显改变或加重。

  1.6.3 综合疗效标准

  以症状疗效和镜下及组织学疗效综合判定。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见表1~表4)表1 2组患者症状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表3 2组患者镜下及组织学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4 2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在服药过程中出现皮疹9例、腹痛腹泻11例,均自行消失。治疗组半年内复发或加重6例,占3.0%,对照组复发或加重59例,占29.5%,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呕胆”等范畴。《灵枢·本输》即有“胆随胃降”之说;《灵枢·四时气》亦谓“邪在胆,逆在胃”;《医宗金鉴》曰之“肝胆之火逆于胃”;《长江药解》云:“甲木之升,缘于胃气之逆,胃气之逆缘于中气之虚。”高度概括了本病病机,即肝郁胆逆,胆胃蕴热,胃气不降,脾胃虚弱,且以脾胃虚弱为本,胆邪逆胃为标。治宜疏肝降逆、清热泄胆、健脾养胃为法。针灸治疗取肝俞、胆俞可疏肝利胆、理气解郁、调和脾胃;胃俞理气和胃、化湿消滞;针补足三里取其健脾和胃、消积化滞、扶正培元之功;针泻胆囊穴可疏肝利胆、清利湿热;阳陵泉、内庭可疏肝利胆、清胃泄热、通络止痛;日月、承满和中降逆;脾俞、三阴交健脾和胃、益气和中。疏降清养汤方中柴胡、枳壳、香附疏肝泄胆、理气和胃;陈皮、半夏祛湿运脾、降逆平胃;黄芩、黄连、蒲公英清解胆胃热毒;黄芪、太子参益气健脾养胃;白芍、甘草柔肝缓急、养阴益胃。本法针药并用,补泻兼施,标本同治,共奏疏肝降逆、清热泄胆、健脾养胃之功。故在症状疗效、镜下及组织学疗效、综合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方面显著优于常规用药。

参考文献


  [1] 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26-227.

  [2] 周建中,陈泽民,危北海.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10):318-31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