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消痤方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疗效及免疫指标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090 日期:2025-08-23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寻常痤疮;消痤方;免疫球蛋白

寻常痤疮是青少年常见的多发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瘢痕,好发于面、背、胸等部位。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痤疮的发病机制上,除了内分泌和微生物的因素外,免疫学改变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如发现痤疮患者的体液免疫中血清IgG水平增加,并随病情加重而增高[1]等。笔者采用自拟消痤方治疗寻常痤疮,并与栀子金花丸比较,观察其疗效,同时监测了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为2007年6月-2008年7月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符合寻常痤疮的诊断标准[1],按Pillsbury痤疮病型分类法[2]选择第Ⅰ~Ⅲ度的患者。男女比例为1∶1.4;年龄18~40岁,平均(24.70±2.56)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6年,平均(3.20±0.72)年。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病例以2∶比例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20例,2组性别、年龄、病型分类构成经卡方检验,χ2=0.154,P=0.926>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年龄18~40岁,符合寻常痤疮的诊断标准,无内脏、造血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近期未服用糖皮质激素、避孕药及其他影响内分泌及免疫的药物者均可纳入本观察。排除孕妇、长期月经紊乱、化学物质或药物引起的痤疮。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予自拟消痤方治疗。药物组成:桑白皮20 g,地骨皮20 g,黄芩10 g,栀子10 g,蒲公英20 g,虎杖20 g,金银花20 g,紫花地丁20 g,板蓝根20 g,连翘20 g,牡丹皮20 g,赤芍20 g,车前子30 g,鱼腥草20 g。每日1剂,水煎700 mL,分2次于早晚饭后30 min温服。连续服用6周。

  2.1.2 对照组

  口服栀子金花丸(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1020660)。药物组成:栀子、黄连、黄芩、黄柏、大黄、金银花、知母、天花粉。服法:每次5 g,每日2次,早晚饭后30 min温开水送服。连续服用6周。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观察皮损及伴随症状改善情况。②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检测,晨起空腹抽血8~10 mL(女性患者避开月经期和排卵期),分离血清后置-30 ℃冰箱保存待检,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生产的免疫蛋白分析仪,运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值,试剂由Beckman公司提供。

  2.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有关痤疮的疗效标准制定。痊愈:皮损完全消退,仅留有色素沉着,无新的皮疹发生;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新的皮疹少于5个;有效:皮损消退30%~69%,新的皮疹少于10个;无效:皮损消退不足30%,或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2.4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

  (见表1)表1 2组寻常痤疮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0.0%。运用行X列的χ2检验得出:χ2=8.647>χ2(0.05),χ2=7.810,所以P<0.05,表明自拟消痤方的临床疗效优于栀子金花丸。

  3.2 2组治疗前后伴随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2)表2 治疗前后伴随症状改善情况2组比较(略)

  3.3 2组治疗前后血清IgG、IgA、IgM变化比较

  (见表3)表3 2组寻常痤疮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G、IgA、IgM变化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由表3可见,2组患者IgA、IgM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gG值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寻常痤疮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肺风粉刺”[4]相类似,《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中就有“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部,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的记载。故我们以清肺胃热、解毒凉血为原则组成了消痤方,其中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栀子清肺胃热毒;金银花、紫花地丁、板蓝根、连翘、蒲公英、虎杖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牡丹皮、赤芍凉血消毒;车前子清肺利尿使邪有出路;鱼腥草引经清肺热。诸药共奏清热凉血、解毒消肿除湿之功效。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炎症是由于皮脂腺的皮脂分泌过多、痤疮棒状杆菌等微生物的感染和宿主的炎症免疫反应等因素导致毛囊的一系列病理性改变。其中痤疮棒状杆菌是启动痤疮炎症的重要原因,而体液免疫则是促使痤疮炎症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形成的重要因素。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IgG值也随之升高,提示体液免疫参与了重度痤疮的炎症发展机制[5]。我们对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进行的治疗前后检测结果显示,2组患者IgA、IgM值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变化,而治疗组IgG值治疗后有所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结果与既往报道一致[6]。
  
  综上所述,痤疮棒状杆菌在痤疮的炎症起因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抑制痤疮棒状杆菌是治疗痤疮的重要途径之一。消痤方中连翘和虎杖对痤疮棒状杆菌高度敏感,黄芩、金银花、紫花地丁中度敏感[7]。另外,皮脂中的三酰甘油经脂肪酶水解所产生的游离脂肪酸也是引起痤疮的重要因素,而痤疮棒状 杆菌能分解脂肪,当痤疮棒状杆菌减少时,游离脂肪酸就会减少[8];而有清热化湿作用的中药能调节免疫使其恢复正常[8]。这些均对控制炎症的发展和消除起到很好的作用。本项观察从炎症和免疫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医药治疗痤疮的原理,通过消炎杀菌、祛除油脂、调节免疫的方法,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725-728.

  [2] 赵 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935-938.

  [3] 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58.

  [4] 朱仁康.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679-682.

  [5] 王建琴,曾仁山,唐韶生,等.女性寻常性痤疮患者免疫球蛋白补体及可溶性IL-2R的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16(2):79-81.

  [6] 吴小红,刘瓦利.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寻常性痤疮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11):915-917.

  [7] 黄 畋,孔俐君,孙 令,等.48种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2,25(5):307-308.

  [8] 孙瑜嬬,胡一帆.中药抗痤疮的免疫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10(7):40-4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