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洋,蔡念宁,张广中,张苍
【关键词】 湿疹;针灸疗法;艾灸;推拿;综述
湿疹多因饮食伤及脾胃,外感风湿热邪,内外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所致[1],其内外因相互作用造成了湿疹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腧穴经络通过外应皮肉、内应脏腑,在湿疹治疗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 针刺
1.1 毫针
1.1.1 单一应用
黄氏[2]分别以合谷、三阴交及曲池、足三里两组穴位交替针刺,行捻转泻法且不留针,21例湿热型的婴儿湿疹均获痊愈。赵氏[3]行皮损的毫针围刺,并配合辨证取穴,治疗湿疹患者86例,结果临床治愈43例,显效31例。王氏等[4]对65例慢性湿疹患者,以阴陵泉、内庭、合谷为主穴针刺,同时辨证取穴,治愈率为87.69%。
1.1.2 联合应用
黄氏[5]报道了针刺大椎、合谷、足三里、中脘,与梅花针密刺隔日交替应用,治愈幼儿颈部湿疹1例。葛氏[6]以血海、足三里为主穴,配犊鼻、曲池、三阴交、囊底,采用泻法的毫针刺,针后加灸5~10 min,治疗阴囊湿疹23例,皆痊愈。刘氏等[7]对55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湿疹患者,以曲池、合谷、足三里、血海、三阴交为主穴采用毫针刺,皮损处以梅花针叩刺及艾条悬灸治疗,结果治愈37例,显效8例。也有医者取曲池、百虫窝、合谷、三阴交、行间、内庭行毫针刺,梅花针叩刺皮疹部位。湿热内蕴型加蠡沟、丰隆,且肺俞与大椎刺络拔罐;血虚风燥型加膈俞、脾俞、足三里,同时膈俞与大椎刺络拔罐。结果湿热内蕴型总有效率为92.1%,血虚风燥型为75.0%[8]。
毫针刺入腧穴,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以达通经络、理气血、调阴阳之功效。临床视湿疹发病部位的不同,取穴针刺可归为4种方式:①按经络的循行取穴。如发于阴囊的“肾囊风”多取足厥阴肝经,生于乳头的“乳头风”多取足阳明胃经。②按所属脏腑的经络取穴。如发于耳部的“旋耳疮”于足少阴肾经取穴。③按腧穴主治辨证取穴。如泻热取曲池、大椎,养血取膈俞、血海等。④对皮损局部的围刺。若病灶局限,在其周围针刺,以求直接改善局部症状。临症中观察,阳经皮损大抵易治易效,阴经皮损多缠绵难愈,此与湿疹病位经络气血的多寡有关[9]。
1.2 梅花针
1.2.1 单一应用
1960年已有梅花针密刺患处,治愈双下肢及足背顽固性湿疹的报道[10]。继有以梅花针围刺皮损,配合循经弹刺治疗湿疹40例的报道,有效率为97.5%[11]。
1.2.2 联合应用
梅花针叩刺皮损,以微渗血为度,随即在局部行走罐疗法,治疗顽固性湿疹24例,结果痊愈16例,显效7例[12]。
梅花针类属皮肤针,源于“半刺”、“毛刺”、“扬刺”等刺法。《素问·皮部论》云:“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提示皮肤是病邪出入的门户。运用梅花针叩打浅表皮肤,借皮肤与皮部、腧穴的关联,直祛浅表病邪,并激发和调节脏腑功能。此法特别适用发在肢端的湿疹患者,多以皮损部位的围刺及密刺为主,配合辨证循经的弹刺。本法临床应依据患者气血的强弱,而采取轻、中、重的刺激强度,把握皮肤充血及渗血的程度,达到治疗的目的。
1.3 火针
1.3.1 单一应用
吴氏[13]采用火针半刺法治疗四肢湿疹患者58例,痊愈39例。潘氏[14]行多头火针围刺皮损处,后点刺皮损中间的丘疹、水疱,治疗湿疹患者45例,显效率为42.2%。黄氏等[15]对35例慢性湿疹患者,用火针围刺皮损,配以脾俞、肺俞速刺,其总有效率高于外用派瑞松的对照组(P<0.05)。
1.3.2 联合应用
周氏等[16]行火针点刺皮损,配合毫针施补法于膈俞、脾俞、三焦俞处,后取曲池、血海、阴陵泉等穴,得气后留针30 min,治疗皲裂性湿疹28例,痊愈19例,总有效率为92.9%。
病久邪入血络,经脉气血瘀阻,更加湿邪重浊粘滞,故湿疹缠绵难愈。《针灸聚英·火针》云:“盖火针大开其孔,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通过火针开启经络外门,导入火热之性,鼓舞气血运行,则内外积滞之邪得以有出路,以达祛风除湿、消癥散结之功。临床多用火针围刺及点刺法,治疗皮损浸淫肥厚的慢性湿疹。
1.4 三棱针
1.4.1 单一应用
孟氏等[17]认为,湿疹急性期湿毒为患,血热较重;慢性期湿邪缠绵,毒郁不散。治疗应驱逐血分毒邪,取阴陵泉、委中、曲池。通过三棱针刺络放血治疗急性湿疹10例,7例痊愈;慢性湿疹7例,4例痊愈。
1.4.2 联合应用
徐氏等[18]采用三棱针点刺肺俞、委阳,随之拔火罐,每穴留罐10~15 min,治疗手部顽固性湿疹38例,结果痊愈26例,好转10例。姚氏等[19]行三棱针点刺皮损部位,配合背俞穴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湿疹46例,愈显率为89.1%,与口服开瑞坦、外用派瑞松的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故有“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素问·针解》曰:“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素问·血气形志》也提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临床上,湿疹凡属风湿热邪潜伏血分,湿从热化,血热伤阴,或血虚、血瘀生风,单用清热利湿或健脾化湿之法,而未从血分论治者,势必邪恋不去,阴血更受灼伤,以致燥痒越增,病情难愈。而兼并“祛湿毒”与“灭风邪”的刺血法,凭借“通其经脉”、“疏其血气”,以达到泻热解毒、化瘀消肿及祛风止痒的目的。
2 艾灸
冯氏[20]采用艾灸治疗婴儿湿疹5例,每日灸1次,每次20~30 min,约5~10次,湿疹干燥脱屑,瘙痒明显减轻。李氏[21]对2例耳部湿疹患者应用艾灸治疗后,局部红肿消退,渗液明显减少,痒感消除。毕氏等[22]取患处阿是穴,配以曲池、血海、合谷,应用艾灸治疗顽固性湿疹32例,痊愈26例。
《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直接灸患者皮损之处,温热渗透之力可使局部气血流畅、经脉贯通,使湿热得以宣泄,郁火得以发散。正如明代汪机曰:“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临床可有效止痒,使疱疹干涸结痂,并加快皮损的恢复。
3 推拿
高氏[23]应用清天河水、推六腑等手法治疗婴幼儿湿疹,治愈率为93.5%。何氏等[24]行分阴阳、清补脾土等手法治疗湿疹120例,其愈显率和总有效率与口服扑尔敏和维生素C、外用氧化锌油的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愈后3个月和6个月的随访中,推拿治疗组的复发率显著降低(P<0.01)。
推拿疗法以医者双手为工具,在体表特定部位施行补泻手法,激发经络传导,以疏通气血,调和脏腑,使郁于肌肤湿毒之邪得以祛除,此法无药物之峻烈,祛邪而不伤正,可视病之轻重调整手法,对婴幼儿湿疹甚佳。临床以分阴阳、清补脾土、清天河水及推六腑4种手法为多,并观察到治疗1周后,部分患儿可有皮损加重的趋势,此乃腠理散发、毒邪外出之佳兆,约10 d皮损渐好至痊愈。
4 结语
纵观上述文献,采用毫针、梅花针、火针、三棱针、艾灸及推拿,以辨证候、辨经络、辨脏腑相结合为基础,通过刺激体表皮部、腧穴,进行皮肤局部驱除病邪、循经疏泄病邪与运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相结合的疗法,共奏祛邪扶正之功,构建了“皮肤-腧穴-经络-脏腑”的治疗网络。但上述文献多为小样本资料的疗效对比,笔者认为还有待进一步开展以下研究工作:①采取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以确定每种疗法的确切疗效及安全性;②对每种疗法的技术规范进行研究;③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疗效确切、操作规范的腧穴经络治法向基层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炳南,张志礼.简明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169.
[2] 黄维桢.针刺治疗婴儿湿疹21例[J].上海针灸杂志.1985,4(1):29.
[3] 赵寿毛.针灸治疗皮肤湿疹[J].中国针灸,2003,23(4):220.
[4] 王向义,王敦林,仇裕丰.针灸辨证治疗慢性湿疹65例[J].四川中医, 2006,24(9):109.
[5] 黄永熙.针刺与梅花针交替应用治疗幼儿湿疹1例报告[J].黑龙江医刊,1959,2(7):119.
[6] 葛 萍,马兆彭,侯松年,等.针灸治疗阴囊湿疹23例报告[J].中医杂志,1960,1(2):37.
[7] 刘 驰,袁秀丽.针灸治疗慢性湿疹55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1998,14(7):19-20.
[8] 王 勤,IIKO Atanassov.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湿疹54例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3):16-17.
[9] 蔡念宁.皮肤病证治与经络皮部理论关系的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 2000,15(2):45.
[10] 文晓明.梅花针治愈1例顽固性皮肤湿疹[J].江西中医药,1960,10(2):14.
[11] 王少丽.梅花针弹刺法治疗湿疹40例[J].江苏中医,1998,19(3):35.
[12] 王凤艳,嵇 波.梅花针加火罐治疗顽固性湿疹24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10):21.
[13] 吴乃桐.火针半刺法治疗四肢湿疹58例[J].中国针灸,1994,14(S1):325.
[14] 潘小霞.多头火针围刺治疗湿疹[J].中国针灸,2003,23(4):220.
[15] 黄 蜀,姚 戎,陈纯涛,等.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04,22(12):86-87.
[16] 周 震,齐崇玲,李 岩.火针结合其他疗法治疗皲裂性湿疹28例[J].天津中医药,2003,20(2):43-44.
[17] 孟凡征,赵 珂.“三合穴”刺络放血治疗湿疹17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8):27.
[18] 徐 田,周莅莅,崔 岚.刺络拔罐治疗手部顽固性湿疹38例[J].中国针灸,1997,17(5):351.
[19] 姚 军,李乃芳.三棱针点刺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湿疹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6):424-426.
[20] 冯 仁.艾灸治疗婴儿湿疹的经验介绍[J].中医杂志,1960,1(3):29.
[21] 李宏媛.艾灸治疗耳部湿疹2例[J].针灸临床杂志,1989,5(4):43.
[22] 毕明燕,刘龙壮,林均霞.艾灸治疗顽固性湿疹[J].山东中医杂志, 2004,23(10):595.
[23] 高海莲.推拿治疗婴幼儿湿疹[J].实用医技杂志,1994,1(2):132-133.
[24] 何玉华,康 静,刘光珍.推拿手法治疗婴幼儿湿疹120例[J].中医杂志,2007,48(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