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疗法;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系统性的" />

中药配合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079 日期:2025-08-23 来源:论文网

     作者:刘怀珍,张皖东,潘喻珍,李居一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系统性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治疗主要使用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生物制剂等,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较差,难以长期接受治疗。笔者采用中药配合小剂量激素治疗RA患者收到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7月-2008年7月在本院内分泌风湿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RA患者90例,用随机单盲法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性24例,女性36例,年龄16~50岁,病程1~10年。对照组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6~50岁,病程1~12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关节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1];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分寒湿痹阻证和湿热痹阻证。

  1.3 病例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年龄≤65岁;无严重的内脏器官损害;接受其他病情改善药治疗的患者须停止用药1周以上。

  1.4 病例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晚期患者,关节严重畸形,关节功能Ⅳ级者;重叠其他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严重的膝骨关节炎等者;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泼尼松,10 mg/d,口服;寒湿痹阻证加用温经通痹方(桂枝15 g,黄芪30 g,薏苡仁30 g,防风、威灵仙、白芍、乳香、没药各15 g,桃仁、红花、鸡血藤各20 g,甘草10等);湿热痹阻证加用清热除痹方(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生黄芪、薏苡仁各30 g,地黄、赤芍、知母、秦艽、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各15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对照组予泼尼松,10 mg/d,口服;甲氨蝶呤7.5 mg/周口服。2组均连续用药治疗3个月。

  1.6 观察指标

  1.6.1 症状和体征

  ①关节疼痛指数:0级,无痛;Ⅰ级,轻微压痛;Ⅱ级,触时回缩关节;Ⅲ级,自发痛或剧痛。②关节肿胀指数:0级,不肿;Ⅰ级,轻度肿胀,但未超过骨突出部分;Ⅱ级,中度肿胀,与骨突出部相平;Ⅲ级,重度肿胀,高出骨突出部。③关节功能障碍指数:0级,功能正常;Ⅰ级,关节活动受限在1/3以内;Ⅱ级,关节活动受限在2/3以内;Ⅲ级,关节活动受限在2/3以上。④晨僵指数:0级,无晨僵;Ⅰ级,晨僵<30 min;Ⅱ级,晨僵>30 min,<60 min;Ⅲ级,晨僵>60 min。

  1.6.2 实验室指标

  ①一般免疫学指标:类风湿因子(RF),乳胶凝集法;血沉(ESR),魏氏法;C-反应蛋白(CRP),免疫比浊法;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免疫比浊法。②其他: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

  1.6.3 观测方法

  于治疗前后查RA常规,每月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每2周记录临床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7 疗效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标准。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率≥75%,ESR、CRP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进步:主要症状、体征改善率≥50%,ESR、CRP有改善;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率≥30%,ESR、CRP有改善或无改善;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率<30%,ESR、CRP无改善。

  1.8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治疗前后计量资料用配对t检验,组间用t检验,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综合疗效

  (见表1)表1 2组RA患者综合疗效比较(略)注:2组比较,u=2.306,P<0.05

  2.2 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

  (见表2、表3)表2 2组RA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下同)表3 2组RA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略)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3例出现胃脘不适,未发现肝、肾功能异常及其他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5%。对照组有4例出现白细胞下降,2例出现月经失调,胃脘不适5例,轻度转氨酶升高4例,轻度失眠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63.3%。上述反应经对症处理均消失。

  3 讨论

  RA属中医“痹证”范畴,《金匮要略》中归为“历节病”,即病变遍历关节之意,临床表现为多关节病变。其病因病机为风、寒、湿三气相合侵入机体,痹阻阳气,邪留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至关节肿大疼痛。RA患者通常病情缠绵,加剧与缓解交替,郁久生热伤阴,关节局部出现红肿热痛,亦有咽喉红肿疼痛,并时有汗出。邪气羁留日久,蕴结不解,生痰生瘀,凝聚成毒,痹阻气血经络,侵蚀骨骱经筋,最终致畸致残。笔者以祛湿逐瘀、搜风通络祛其邪,健脾补肾以固其本,配以西药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标本兼顾,取得较好的疗效。温经通痹方中桂枝味辛甘、性温,能达四肢,温通经络,以驱散寒邪,又能入营血、通血脉而奏通经之功;威灵仙咸温走于肝肾,温补肝肾、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防风有风能祛,无风能防,散寒除湿。清热除痹方中蒲公英、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秦艽祛风湿、止痹痛;桃仁、红花、鸡血藤活血通络、养血柔筋;乳香、没药二药气香走窜而善行,均能散瘀止痛,以气淡薄偏入血分,长于散瘀,破泄力大,合用气血并治,共奏宣通经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黄芪扶正固本、补益中气,其主要药理成分是多糖、皂苷、黄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可作用于多种免疫活性细胞,有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及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功能,增强NK细胞活性,并对免疫抑制剂造成的免疫低下有明显的提高作用,是具有双向作用的免疫调节剂[3-4],同时又可抗病毒、减少炎症渗出、提高胶原纤维的弹性。本观察结果显示,采用中药配合小剂量激素治疗RA,在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的同时又可减轻长期应用激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缩短激素起效时间,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孟学.现代风湿性疾病诊疗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0.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6.

  [3] 孔令梅.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73-74.

  [4] 魏 伟,李小辉,张洪泉.抗炎免疫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5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