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合平疡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099 日期:2025-08-23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埋线;穴位;平疡灵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主要发生在肠黏膜层的炎症性疾病,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泄、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多呈慢性过程,是目前临床上较为棘手的疑难病症之一。2006年6月-2008年6月,笔者采用穴位埋线合自制平疡灵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并同期与水杨酸偶氮磺胺治疗的3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均有腹痛、腹泄,大便每日4次以上,呈黏液血便;结肠镜及X线钡餐透视检查结肠黏膜均有不同程度充血、水肿、坏死、糜烂;大便常规3次以上未检测到痢疾杆菌及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阿米巴包囊;排除其他结肠器质性病变。

  1.2 一般情况

  60例患者均为本院2006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门诊和住院病例,按简单随机化方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4~69岁,平均33岁;疗程最短4个月,最长18年,平均7.4年;病情初发4例,慢性复发型20例,慢性持续型6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1~66岁,平均31岁;疗程最短10个月,最长12年,平均6.8年;病情初发2例,慢性复发型24例,慢性持续型4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予对症治疗,包括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者输血;口服水杨酸偶氮磺胺2 g,每日3次。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予穴位埋线加口服平疡灵治疗。

  2.2.1 穴位埋线

  ①取穴:中脘、足三里、天枢。脾胃虚弱者配脾俞;里急后重、便脓血者配大肠俞;脾肾阳虚者配肾俞、关元。②方法:取16号硬脊膜穿刺针1支、0号羊肠线1根,先用生理盐水浸泡15 min,泡软后剪成2 cm小段,泡于75%的酒精中备用。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皮下注射1%利多卡因0.5 mL,将置有羊肠线的穿刺针进入到肌肉组织,再推针将羊肠线埋入穴位,缓慢退出针头,按压针孔,盖无菌棉球,胶布固定;第2次埋线在原埋线点处偏开0.1 cm处进针,半月埋线1次。

  2.2.2 平疡灵口服

  方药组成:红藤30 g,败酱草12 g,黄连10 g,黑顺片10 g,诃子10 g,干姜6 g,白及10 g,黄芪20 g,当归10 g,木香10 g,白芍10 g,甘草10 g。采用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中药浓缩颗粒调配。每日1剂,加温开水400 mL,分早晚2次服用。

  2.3 疗程

  2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半年后统计复发率。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标准

  治愈:腹痛、腹泻和脓血便消失,大便常规正常,结肠镜检查肠黏膜糜烂、水肿、充血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好转:腹痛、腹泻减轻,脓血便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肠镜检查肠黏膜溃疡缩小,充血水肿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仍腹痛、腹泻、黏液便,肠镜检查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3.2 结果

  (见表1~表3)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2组比较,P<0.01表2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略)注:2组比较,P<0.01表3 2组患者复发率比较(略)注:2组比较,P<0.01

  4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迄今未明,目前主要认为与免疫功能异常及感染、精神神经、遗传等因素有关,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该病属中医“泄泻”、“痢疾”范畴。中医学认为其与外感湿热,气血瘀滞,日久伤及脾肾、气血有关。湿热之邪侵及肠腑,伤及肠壁脉络,使之气血瘀滞、血败肉腐,化为黏液脓血,并形成大小不等的溃疡,日久邪恋伤及脾肾之阳,伤及气血,则出现虚实夹杂之证候。临床上往往以虚中夹实、寒热错杂证出现,故治宜消补兼施、寒热并用。平疡灵方用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配黄连清热燥湿止泻;附子、干姜温补脾肾而止痢;黄芪、当归益气补血;白及能加快溃疡面愈合;诃子涩肠止泻;白芍、甘草、木香能理气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温寒清热、益气补血、涩肠止泻之功。羊肠线穴位埋入,一方面由于埋线的机械刺激形成一种复杂持久而温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另一方面,由于羊肠线为异体蛋白,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和刺激,如对淋巴细胞凋亡调控蛋白的影响等[1],激发了人体的免疫功能。二者结合可促使血液循环加快,增加肠蠕动,修复肠黏膜,缓解结肠充血、水肿,减少细胞浸润,促使溃疡愈合。天枢为大肠之募穴,可振奋大肠腑气,达到止痛止泻目的;足三里、中脘能调整胃肠,恢复运化和传导功能。此外,大肠俞、脾俞、肾俞、关元等穴能健脾胃、温命火、壮肾阳,达到温下焦、止腹泻的目的。观察结果显示,穴位埋线合平疡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朱 莹,袁伟建,白晓明.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细胞凋亡调控蛋白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7,48(6):526-52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