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透穴针法;针灸疗法
周围性面瘫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发病以冬春居多。因病损表现于面部,对患者在社交、工作及生活中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故求治心切。针灸作为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并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但据有关资料显示,该病由于治疗方法不当或因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而有21.6%的患者留下后遗症[1]。为探寻提高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更有效的方法,1998年2月-2007年4月,笔者将185例静止期(发病8~14 d)、恢复期(发病15~30 d)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透穴针刺组和非透穴针刺组,分别进行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5例均为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透穴针刺组(治疗组)和非透穴针刺组(对照组)。治疗组93例,其中男51例,女42例;年龄6~60岁,平均31.3岁;病程8~30 d,平均10.2 d;分期:静止期81例,恢复期12例;病变部位:左侧49例,右侧44例;损伤平面定位类型:单纯性面瘫33例,贝尔氏面瘫56例,亨特氏面瘫4例。对照组92例,其中男48例,女44例;年龄7~60岁,平均30.5岁;病程8~30 d,平均10.1 d;分期:静止期81例,恢复期11例;病变部位:左侧46例,右侧46例;损伤平面定位类型:单纯性面瘫34例,贝尔氏面瘫53例,亨特氏面瘫5例。2组病例基本情况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内科疾病诊断标准》[2]中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①起病突然;②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③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④或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障碍,乳突部疼痛,外耳道或耳廓部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或泪液减少等;⑤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继发性面神经麻痹。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发病8~30 d内,年龄在60岁以内,接受针刺至针刺治疗疗程结束期间未接受过激素、高压氧等其他治疗方法。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予透穴针法治疗。取穴:阳白、鱼腰、攒竹、丝竹空、太阳、四白、迎香、颧髎、地仓、颊车、下关、翳风、合谷(健侧)、足三里(双侧)。采用透刺法:阳白透鱼腰,攒竹透鱼腰,丝竹空透太阳,四白透迎香,颧髎透迎香,地仓透颊车。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取迎香透地仓,鼻中沟歪斜取水沟透地仓,颏唇沟歪斜取承浆透夹承浆。操作:患者取仰卧略侧面位,穴位常规消毒。针具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0.30 mm×50 mm不锈钢毫针。进针从上而下依次进行,透穴先直刺,得气后针尖略上提,然后沿皮下平刺透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力求达到较强针感,每次用针10支。接常州市五进长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KWD8081脉冲电疗仪,选用连续波,频率6~8 Hz,输出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30 min,10次为1个疗程,共治3个疗程。
2.2 对照组
除面部不予透穴外,其他取穴与操作方法同治疗组。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痊愈:面瘫症状消失,颜面部表情功能恢复正常;显效:面瘫症状基本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谈笑时口角轻微歪斜,额纹和鼻唇沟未恢复;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χ2=11.418)表2 2组患者不同疗程痊愈例数比较[例(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χ2=6.369),**P&<0.01(χ2=22.167)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指茎乳孔内面神经因受风寒或炎症刺激而发生营养该神经的血管痉挛,造成面神经本身微循环障碍,使该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受压而导致面神经髓鞘脱失,甚至轴突变性从而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一种病症。其表现轻重又取决于面神经损伤平面的高低以及轴突变性的程度,面神经损伤平面越高,轴突变性程度越大,其波及的范围就越广,损伤程度更大,疗效就越差,引起面肌痉挛、联动运动、鳄鱼泪等后遗症的机率就越高。周围性面瘫在中医学中被称之为“口眼斜”,属经筋病症。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人体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入侵,以致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头面部阳明经筋、少阳脉络失于濡养而肌肉纵缓不收所致。
在治疗上,多数学者认为面瘫一旦进入静止期到恢复期,则是针灸治疗的黄金时期,把握好该阶段的治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此时外邪已祛,亟待解决的是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应以面部透穴为主,加强刺激量,使用电针以提高面肌的收缩力,疏通面部经络,改善气血运行,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的营养状况,促进面神经炎症的消除和水肿的吸收,从而有利于病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正如吴氏[4]在长期的临床治疗中体会的那样:治疗周围性面瘫以透穴最好,一针透二穴,具有取穴少,针感范围大,又能一针透二经,激发二经气血运行,面部经筋得养而发挥正常功能。他认为透刺机制是通过对肌肉及神经的刺激,提高局部神经肌肉和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从而促进面神经和面部表情肌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实用神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3-194.
[2] 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1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
[4] 黄冬娥,吴 强.吴炳煌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的经验[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