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电位笔循经点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疗效及其对血流速度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326 日期:2025-08-16 来源:论文网

     作者:张德元,伍智红,潭海群,蒋春辉

【关键词】 高电位笔;循经点穴;血管性头痛;血流速度

   笔者采用高电位笔循经点穴治疗血管性头痛,并对治疗前后颅内血流速度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50例,常规检查血流分析、肝功能、血糖、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或MRI,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按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头面部痛分类诊断标准[1],无先兆偏头痛82例,有先兆偏头痛48例,丛集性头痛20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88例,年龄16~68岁,平均(38.8±5.6)岁,病程0.5~10年,平均(3.5±2.4)年。研究对象治疗前全部接受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报告所示脑血管痉挛,一支或多支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脑血管正常或血流速度减慢者除外。本组患者均在头痛发作期,且为经口服多种止痛药物或用其他方法不能缓解的头痛持续状态。

  1.2 头痛的部位和性质

  一侧或双侧颞区痛80例,一侧颞区+枕区痛34例,一侧颞区+前额+眼眶痛16例,前额+顶+枕区痛10例,全头痛10例。呈搏动性跳痛130例,胀痛+刺痛+头麻木感20例。

  1.3 头痛持续时间

  指本次头痛发作开始至本次就诊时间,最短5 d,最长25 d,平均20 d。

  1.4 经颅多普勒检测指标

  由专业人员操作,分别检查11条主要动脉,以收缩峰流速为指标。双侧大脑前动脉(ACA):40~65 cm/s;双侧大脑中动脉(MCA):50~80 cm/s;颈动脉(ICA):35~55 cm/s;双侧大脑后动脉(PCA):30~50 cm/s;双侧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32~55 cm/s。

  2 治疗方法

  采用高电位治疗仪,先嘱患者静坐在高电位治疗垫上10~15 min、输出电压9 000 V;然后用高电位笔循经刺点百会、四神聪、风池(双)、风府、率谷(双)、头维(双)、上星、印堂、太阳(双)、少商(双)、前谷(双)、后溪(双)、二间(双)、三间(双)、合谷(双)、睛明(双)、丝竹空(双)、角孙(双)、大椎、天台、命门等穴,每穴刺点6~10 s,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3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一切扩血管、降压及各种止痛药物。

  3 疗效观察

  疗程结束后进行TCD动态观察颅内11条动脉血流的变化。疗效标准:治疗后头痛强度减轻Ⅰ级或Ⅰ级以上甚至消失为有效;治疗后头痛强度无改变为无效。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本组150例中,有效138例,无效12例,有效率达92%。疗程结束1周内做TCD检查,11条动脉均存在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果见表1。表1 高压电子笔循经点穴对150例血管性头痛患者颅内血流速度的影响(略)

  5 讨论

  血管性头痛分偏头痛和非偏头痛型两大类,前者是因神经血管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发作性疾病,常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后者有因可查,病因除去头痛即缓解。血管性头痛每次发作均包括颅内血管收缩及颅外血管扩张,颅内血管收缩使脑内血流量减少,引起相应脑组织功能障碍的症状,而颅外血管扩张也可出现头痛。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患者的TCD常表现为脑血管痉挛,即多表现为1支或多支血管的收缩期血流速度明显增快(超过正常范围),而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各项参数均居正常,频普形态正常[3];某些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患者的TCD也可表现为脑供血不足,即多表现为1支或多支血管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减慢(低于正常范围),而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各项参数均正常。有学者认为,血管性头痛发作前期是颅内血管收缩,而发作期可有部分患者出现颅内外血管扩张,导致血流速度降低,出现低流速的多普勒频谱。此类低流速频谱与脑血管痉挛频谱一样,表明了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符合血管性头痛颅内血管的病理变化[4]。
  
  本组150例血管性头痛患者经TCD检查,大部分表现为脑血管痉挛,而少部分患者表现为脑供血不足。高电位笔循经点穴可疏通经脉,使脉道通畅,气血畅行,加快局部组织细胞内的物质运动,使组织截面温度升高,促进生物膜的弥散。膜电位改变可增强离子胶体的通透性,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变局部的缺血、缺氧状态。其中刺点曲池、风池、大椎等穴,可达到快速宣泄邪热、理气和血、调和阴阳的作用;刺点百会能刺激大脑皮层,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刺点头维、率谷、四神聪可增强脑干网状结构功能,特别是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从而改善脑功能,降低脑血流阻力。刺点穴位还可促进线粒体的呼吸功能,提高氧化还原磷酸化和摄氧能力[5]。本组150例患者经高电位笔循经点穴治疗有效率达92%,治疗后TCD检查显示脑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减慢,接近于TCD正常参考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0.05)。提示高电位笔循经点穴可能是通过颅内固有神经通路的神经元作用,促进脑组织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免疫系统的调节,调节脑血管神经功能等作用,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功能状况而解除颅内血管痉挛,血管管径扩大,血管阻力降低,血流速度向正常转化,最终达到治疗血管性头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Olesen J.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headache disorder[J]. Neural Clin,1990,8:793-799.

  [2] 张德元,谭海群,伍智红,等.高压电子笔循经点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9):550.

  [3] 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7.

  [4] 刘筱莉.160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TCD特点分析[J].重庆医学, 2006,35(1):45-46.

  [5] 张德元,伍智红,谭海群,等.高压电子笔循经点穴并超短波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1):47-48.

上一篇:中药藤梨根分析概况
下一篇:返回列表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