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味都气汤治疗尿道综合征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169 日期:2025-08-14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尿道综合征;补肾剂;七味都气汤

   尿道综合征又称无菌性尿频、排尿困难综合征,是一组病因复杂的症候群,极易误诊为尿路感染而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不仅无效,还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2003-2006年,笔者采用七味都气汤加味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36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12例。治疗组:男8例,女16例;年龄45岁以下者2例,45~60岁者15例,60岁以上者7例,最小者42岁,最大者72岁,平均53.8岁。对照组:男5例,女7例,年龄45岁以下者1例,45~60岁者7例,60岁以上者4例,最小者44岁,最大者70岁,平均54.1岁。尿频、排尿不适症状持续时间最短8个月,最长近3年,平均18个月。临床表现以尿频最为突出,既往发作均诊断为尿路感染,劳累或情绪不佳时易发,均有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而无效的治疗史和一定的精神因素。2组患者基本情况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有尿频、排尿不适的症状,3次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临床无其它尿路感染证据,尿常规正常,即可诊断[1]。排除尿路结核、真菌感染或肾盂感染引起的症状性炎症,排除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感染。

  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七味都气汤加味治疗。基本方药组成:五味子(制)15 g,山茱萸(制)20 g,茯苓15 g,牡丹皮15 g,熟地黄30 g,山药20 g,泽泻15 g。加减:腰膝不适者加续断、杜仲;口渴多饮、夜尿频多者加天花粉、覆盆子;阴虚火旺、五心烦热者加黄连、黄柏;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者加附子、桂枝;中气不足、小腹坠胀者加黄芪、党参;尿痛明显者加川楝子、乌药、白花蛇舌草;小便黄赤者加萹蓄、瞿麦;有瘀血,证见舌质紫黯者加三七粉、桃仁。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药汁400 mL,早晚分服。症状消失后,服用七味都气丸加以调理。对照组:口服安定25 mg,谷维素20 mg,每日3次。疗程为2周,连续用药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4 临床疗效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临床症状消失,24 h尿4~6次为痊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24 h尿7~10次为好转;临床症状无改善,24 h尿10次以上为无效。

  结果治疗组痊愈13例,好转8例,无效3例,痊愈率54.2%,总有效率87.5%;对照组痊愈2例,好转5例,无效5例,痊愈率16.7%,总有效率58.3%。2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5 讨论

  尿道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精神因素、过敏、免疫缺陷、膀胱尿道功能失调等有关。该病属于中医学“淋证”范畴,病位在膀胱,与肾、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津液之所以贮存于膀胱而不外泄,是赖肾气的固摄功能,当津液贮存到一定程度时能即时的排出体外,又赖于肾气的气化功能。肾气充足,则膀胱气化有权,水道通利。肾虚则不能鼓动膀胱气化,导致水道通调受阻,出现尿频、尿急、排尿不畅。尿道综合征多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发病初期的热淋、气淋、血淋都可转化为以肾虚为主的劳淋。肾虚而膀胱气化不利是其主要病机。从本组病例亦可以看出,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45~60岁之间,正是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较大的时候,长期的紧张焦虑必然导致肾气亏虚。
  
  七味都气汤原方载于清代张璐所著《张氏医通》。方中山茱萸酸涩而温,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既能补肝肾,又能温肾阳,且在补益之中又善固肾涩精,为补益肝肾之要药;熟地黄滋肾水,益真阴;五味子收敛肺气而滋肾水;山药益肺肾之阴,固涩肾精;茯苓甘补淡渗,利水而不伤正气;泽泻能泄肾与膀胱之热;牡丹皮入阴分而清虚热。诸药合用有收有敛,有补有泻,补而不滞,泻而不伤,使肾气充足,膀胱气化有权,水道通利,则尿频、尿急、排尿不畅诸症自消。药理研究表明,茯苓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茯苓多糖具有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茯苓素对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泽泻水煎剂利尿作用显著;熟地黄的有效成分地黄多糖,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山茱萸能增强机体的抗应激能力;五味子粗多糖,可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3]。程氏等[4]的实验结果亦表明,补肾中药具有一定的调节逼尿肌功能和膀胱括约肌开合的作用。这些药理研究结果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采用七味都气汤治疗该病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刘冠贤.临床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3-144.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9.

  [3] 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6-99,223, 244-247.

  [4] 程志清,余家琦.“肾合膀胱”的实验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8, 22(1):2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