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 通脉消肿汤
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是由于创伤、肿瘤、妊娠、感染、静脉输液及先天异常等多方面因素引起静脉血栓,刺激静脉壁导致炎症反应的周围血管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2003年以来,笔者应用自拟通脉消肿汤内服治疗该病46例,并设对照组32例进行对比观察,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7~58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4 d,最长3年,平均1.2年;急性期26例,慢性期20例;单侧肢体者42例,双下肢者4例。对照组32例,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24~56岁,平均39岁;病程最短5 d,最长4年,平均1.4年;急性期18例,慢性期14例;单侧肢体29例,双下肢者3例。2组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程、病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依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订的诊断标准[1],急性期表现为肢体突发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浅表静脉扩张,Homans征(+);慢性期表现为表浅静脉曲张及凹陷性水肿、胀痛、色素沉着,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减轻。上述病例均通过肢体多谱勒检查确诊。
2 治疗方法
2.1 一般治疗
2组患者在慢性期用5%葡萄糖溶液250 mL加盐酸川芎嗪针(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32024642)320 mg及5%葡萄糖溶液250 mL加血塞通针(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010105201)6 mL静脉滴注,连用30 d(糖尿病患者以生理盐水代替糖水);急性期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注射液10万U加生理盐水100 mL,每日2次快速静脉滴注,连续应用10 d之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用量依据临床监测的凝血功能来调整。
2.2 中药汤剂治疗
治疗组加服通脉消肿汤。药物组成:桃仁15 g,红花15 g,当归30 g,赤芍20 g,川芎20 g,丹参30 g,牛膝15 g,泽兰15 g,益母草60 g,泽泻30 g,薏苡仁30 g,猪苓20 g,陈皮10 g。急性期者加虎杖10 g、大黄10 g、制乳没各10 g;慢性期加黄芪30~60 g、茯苓30 g。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共取汁400 mL,混合后早晚饭后服用,治疗30 d判断效果。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订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1]。临床治愈:站立20~30 min,行走1 500 m后无明显肿胀疼痛,Homans征(-),下肢浮肿明显消退或完全消退,同健侧相比,周径差&<2 cm;显效:站立15~20 min,行走1 000 m后肿胀比治疗前明显好转,下肢浮肿明显减轻,平面周长同健侧相比&<3 cm;好转:站立10 min以内,行走500 m后疼痛肿胀比治疗前有所改善,下肢浮肿减轻,平面周长同健侧相比较治疗前稍有好转;无效:治疗后症状与体征均无改善,或患肢水肿加剧,并发肺栓塞者。
3.2 结果
治疗组46例,治愈33例(71.7%),显效8例(17.4%),好转4例(8.7%),无效1例(2.2%),总有效率97.8%;对照组32例,治愈15例(46.9%),显效5例(15.6%),好转7例(21.9%),无效5例(15.6%),总有效率84.4%。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4 讨论
血栓性深静脉炎大多发生在下肢,其中最常发生在各种外科手术后。现代医学认为,与本病有关的因素有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的高凝状态及妊娠分娩、肥胖、老年、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股肿”,是由创伤、手术、妊娠、分娩、恶性肿瘤及因其它疾病而长期卧床,或长途乘车,以致久卧伤气,血行缓慢,以致瘀血阻于脉中;或因饮食不节,素食膏粱厚味,湿热内生,流注于血脉,湿热与瘀血互结,阻于络道所致。脉络滞塞不通,不通则痛;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停滞于肌肤则肿;血瘀脉中,瘀久化热,故患肢温度升高。总之,络脉血凝湿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针对这一病机,急性期在应用尿激酶溶栓抗凝的同时,以中医通脉活血、利湿消肿为治疗原则,自拟通脉消肿汤治疗。方中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丹参活血化瘀通脉,其中川芎行血活血,走而不守;用泽兰、益母草取其行气利水消肿、活血化瘀通脉的双重功效,且行而不峻,祛瘀而不伤正,对肢体肿胀疗效明显;陈皮理气行气,使气行则血行,血行脉自通;泽泻、薏苡仁、猪苓淡渗利湿消肿;牛膝引诸药直达病所。诸药与静脉滴注的川芎嗪、血塞通针合用,共达通脉活血、利湿消肿之目的。该疗法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以病为纲,病证合参,针药并用,提高了疗效,发病后能迅速控制病情,使静脉再通,不遗留后遗症或少留后遗症,既缩短了病程,也降低了病残率。值得强调的是,血栓性深静脉炎在急性期血栓易脱落引起肺栓塞,临床中应密切观察,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柏楠,侯玉芬,周 涛.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4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