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宝珍 胡志希 明荷 袁肇凯 李杰
【摘要】 :目的 探讨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的脉图参数特点,为脉诊客观化提供量化指标。方法 采用上海产ZM-ⅢC型智能脉象仪,对66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和76例健康人进行脉图检测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组主波高度(Hb)、潮波高度(Hd)、降中峡深度(He)无明显差异(P&>0.05),而重搏波深度(Hf)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血管弹性系数(Hd/Hb)、血管张力系数(Hf/Hb)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外周阻力系数(He/Hb)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脉图参数可作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血瘀阻证 脉图 智能脉象仪
Abstract:Objective To supply the objective researching of pulses diagnose with quantization indexes through observing the characters of electripulsography parameters of heart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By ZM-Ⅲ Cintelligenc electro-pulsograph which is made in shanghai, electripulsography of 66 cases of heart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76 cases healthy adults were observed. Result Among the amplitude of wave, the indexes of Hb, Hd and He were no difference (P&>0.05), but the index of Hf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heart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CHD group than in healthy control group (P&<0.01). Among specific value, the indexes of Hd/Hb and Hf/Hb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P&<0.01) while the index of He/Hb was higher in heart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CHD group than in healthy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parameters of electripulsography may be used as one of the objective indexes for differentiation syndrome of heart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Key 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heart blood stasis syndrome;electripulsography;intelligenc electripulsograph
脉图是指通过一定方法把脉搏信息描记成便于分析的直观曲线图形,能直观地显示脉象的特征。脉为血之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脉象形成与心、血、脉关系密切;心血管系统病变,脉象随之发生变化。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寒凝、情志、体虚等因素引起的血行不畅,心血痹阻,脉络不通,中医证型以血瘀居多。为了探讨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的脉象变化规律,寻找脉图参数的客观指标,我们对66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和76例健康人进行了脉图检测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健康对照组76人,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健康的定义与10项标准[1],平均年龄(63.61±7.53)岁,男35例,女41例,经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和必要的理化检查,皆证实为健康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组(冠心病组)66例,诊断标准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2]及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病专业组(1980年12月,广州)关于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建议[3]所制定的标准。冠心病辨证分型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组、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平均年龄(63.65±7.08)岁,男30例,女36例,经病史调查、心电图、实验室相关检查、临床症状、舌脉象,均确诊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经统计,组间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和指标
采用上海产ZM-ⅢC型智能脉象仪,检测前24 h内受检者尽量避免服用血管收缩、扩张或心肌兴奋、抑制药物,定于每天上午8:00-12:00,由同一专业人员进行检测,令受检者休息10~15 min,稳定情绪,坐位,直腕仰掌,与心齐平,腕后垫一脉枕,将换能器的探头垂直于左手腕部掌侧面桡骨小头内侧桡动脉搏动点位置,即“关”部,并用固定带固定,按智能脉象仪操作规程操作,记录左手关部6种不同压力下脉图和40 s最佳脉图。
按智能脉象仪操作系统操作,计算机自动显示脉图的时间指标:脉动周期(Tag)、速射时间(Tab)、心缩时间(Tae)、缓降时间(Teg)、高压时间(Tw);波幅指标:主波高度(Hb)、潮波高度(Hd)、降中峡深度(He)、重搏渡高度(Hf);比值指标:血管弹性系数(Hd/Hb)、外周阻力系数(He/Hb)、血管张力系数(Hf/Hb)等。
1.3 统计学方法
各项检测值均用x±s表示,两两比较用t检验,所有资料用SPSS14.0版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
2 结果
2.1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波幅指标比较
(见表1)表1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与健康对照组脉图波幅指标比较(略)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
从表1可以看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Hb、Hd、He无明显差异,而Hf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
2.2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比值指标比较
(见表2)表2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与健康对照组脉图比值指标比较(略)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P&<0.01
从表2可以看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Hd/Hb、Hf/Hb明显低于正常组,而He/Hb明显高于正常组。
3 讨论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冠心病的形成与正气虚弱、痰浊闭塞、瘀阻血络有关,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气亏虚,标实为血瘀、痰阻、寒凝、气滞。研究表明,冠心病血瘀证是最常见的基本证型[4],同时发现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存在微循环严重障碍、微血管畸形、管径变细、流速变慢、出现白色微血栓等[5-6],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呈高度浓、粘、聚状态等[7],说明冠心病在发病过程中存在着血瘀病理现象。
中医脉学理论认为,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有关。现代脉学研究表明,脉管的搏动是由心脏射血活动引起的血液和血管壁的振荡,这种振荡波从主动脉根部开始,沿动脉树向外周动脉传播,并受到波的离散、血液和管壁粘滞性的阻力作用、外周反射波的迭加、动脉管壁弹性模量等因素的影响[8]。心、血、脉三者是决定脉象的三大基本要素,脉象可以反映心血管系统功能状态,同时可以反映心血管系统某些病变特征[9]。研究显示:高脂血症各证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速射时间和心缩时间延长,快速充盈系数降低。痰瘀阻络证速射时间延长更明显,显示了该病三证脉图参数变化的共同特征[10],客观地反映了脉图升支缓慢,血管阻力增大,大动脉顺应性下降,比较直观地反应了机体心血管功能老化的倾向[11]。
本研究发现,冠心病心血瘀阻证Hf、Hd/Hb、Hf/Hb明显低于正常组,He/Hb明显高于正常组,提示该型患者由于瘀血内阻在心脉,血脉管腔变窄,血管弹性下降,脉道阻力增高,动脉顺应性下降,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而发病。因此,脉图参数的改变反映了本证的病理特点,可以作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辨证的客观诊断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健康的10项标准[J].中国健康教育,2001,17(4):210.
[2]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0.
[3] 陈贵廷,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 208-209.
[4] 旷惠桃,潘远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证型分类探讨[J].中医杂志,1997, 38(12):742.
[5] 张三林.冠心病血瘀证甲皱微循环的初步研究[J].实用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10):824.
[6] 李 玫.54例冠心病血瘀证的实验研究[J].福建医药杂志,2002,24(2):75-76.
[7] 陈炳旺,蔺德明.冠心病中医实证血液流变学变化的临床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0,10(1):1-2.
[8] 费兆馥.中国脉象研究[M].第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 14-18.
[9] 岳沛平.脉象与脉图在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中医文献杂志,2006,1(1):31-33.
[10] 黄献平,袁肇凯,姚湘玲,等.高脂血症痰瘀辨证与脉图检测分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3(4):39-40.
[11] 许家佗,包怡敏,裘 磊,等.脑力性疲劳的脉图观察与实验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6):574-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