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320 日期:2025-08-05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以平为期;内经;温病;治疗理念

“以平为期”是《内经》中提出的治疗理念,在中医治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又“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以平为期”在《素问》的《三部九候论》和《六元正纪大论》中也有相关论述,是指根据正邪的盛衰,斟酌阴阳之虚实,用相应的方法调整人体机能,以达到平和、协调、稳定的状态。笔者现对“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阐述如下。

  1 理论依据

  “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是儒家“致中和”思想渗透于中医理论体系的结果。《内经》在“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指导下,把“太过”、“不及”作为诊病纲要,并产生了“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适事为故”等种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无论采取补或泻、寒或热、缓或急、逆或从等,都是“执其两端”的方法,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中”、“致中和”,也就是“以平为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西医的观点也在逐渐向这个古老而常新的理念靠拢。例如,研究病理生理的学者已逐渐认识到,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体“自稳态”被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的障碍,治疗的目的也要放在恢复人体“自稳态”上,而不是单纯地杀灭病邪。

  2 临床运用

  《内经》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疾病的产生则是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其他致病因素导致人体气机紊乱、阴阳平衡失调造成的。“以平为期”治疗理念的提出,明确指出治病的重点在于调节人体阴阳,恢复人体正常机能,在于“治人”而不是“治病”。

  2.1 治病留人

  人体生病后会出现各种症状表现,如发热、出汗、咳嗽、气喘、呕吐、泄泻等,这往往不是病毒、细菌导致的直接结果,而是人体在病邪作用下产生的自然抗病、治病、愈病的反应。因此,中医理论认为,治病不能简单杀灭病邪,而应疏通、调节,顺应人体脏腑的机能,因势利导,以阴阳平和为治疗的最终目的,即“治病以留人”的策略。“治病祛邪”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其治疗目的在于“留人存正”。
  
  因此,恢复人体的机能最为重要。盲目应用寒凉杀菌的药物往往造成凉遏气机、冰伏邪气的后果,导致机体阴阳平衡的失调,反而加重病情,并产生缠绵难愈的后果。只有在病毒为重、邪气为主的情况下,急则治标,才暂时采用清热解毒、祛邪为主的方法。而且,为避免伤及正气,同时还要适当配合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护正气等多种治法,其最终目的仍应着眼在阴阳的平和,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2.2 中病即止

  由于对“以平为期”的重视,中医治病时非常强调对“度” 的把握,尤其要避免用药太过的弊端。对此,《内经》提出了“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的观点,认为一种治法不宜应用时间太久,否则容易使病情走向另一面。例如,肺热证的患者若过用、久用寒凉药物,会伤脾阳而转为虚证;过汗则伤阳耗津、过下则伤中损液、过温则伤阴、过寒则伤阳等,都体现了“中病即止,勿过其度”、“以平为期”的思想。同时,对“平和”的重视,使中医非常讲究食疗,认为“三分治疗七分养”,即《至真要大论》所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必要时还应该等待时机,让人体自然恢复,采取“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的方法,避免妄用药物、过伤正气,以达到“不药而愈”的效果。

  2.3 机理探讨

  1956年,石家庄地区暴发流行性乙型脑炎,当时的西医治疗无法控制病情传播,疫情迅速扩大。后来蒲辅周老先生参与救治,辨为暑温证,用白虎汤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并很快控制了疫情。2年后,北京也爆发流脑,此时用白虎汤则效果不佳。后经蒲老诊查,认为属于暑温夹湿,改用白虎加苍术汤,效果显著。

  科研人员花了20多年时间,对白虎汤进行了各种试验研究,结果发现白虎汤中的每味药及白虎汤本身都没有明显的杀灭病毒作用,其治疗流脑的机理一直悬而未决。直到20世纪80年代,有专家才得出结论认为:白虎汤对人体形成了一种不利于流脑病毒生存的环境。随着病理生理学的发展,进一步揭示白虎汤所治疗的“气分热证”不是病毒感染直接造成的,而是机体对病毒的入侵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产生多种病理介导因子(中间产物),造成机体自身稳态的失调及自我损伤所致。2003年上半年发生的“非典”的发病机理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对“非典”的治疗,采用调整人体阴阳、条畅气机的升降开合、恢复脏腑机能为主的中医治疗方案,取得了显著疗效,达到了在尽可能不损伤正气的前提下,使病邪顺势祛除、化解、消灭的目的,充分证明了“以平为期”在治疗理念上的高妙之处。

  2.4 典型病例

  患者,男,70岁,农民。因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于2003年9月25日于本院神经外科行血肿碎吸术,手术顺利,先后引流出血性液体约200 mL。术后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抗感染、营养脑细胞及支持治疗,但病情逐渐加重,于10月初行气管切开术。因卧床导致淤积性肺炎伴感染,出现高热、痰喘、昏迷等症状,先后应用多种抗生素无效,经痰培养提示有铜绿假单胞菌及克雷伯氏菌合并感染,对所有抗生素均耐药。无奈之下转中医科给予治疗。证见:浅昏迷状态,瘫痪,鼻饲饮食,气管切开后呼吸机给氧,痰喘明显,喉中痰鸣,咳唾无力,可吸出大量黄白痰,有腥臭味,伴发热,体温38~39 ℃左右,二便基本正常,舌嫩红,少苔,脉滑数,重按无力。

  西医诊断为:①脑出血术后;②肺部感染。中医诊断为:①脑中风术后;②肺痈。治疗给予保护脑细胞、维持水液酸碱电解质平衡及能量支持,停用所有抗生素,监测4大体征,定时吸痰、翻身叩背、口腔护理等;静点鱼腥草注射液清肺化痰,参麦益气养阴。综合脉证,考虑患者正虚明显,不能托痰外出,治以扶正托脓法为主,略佐清透,全方偏于温补,以调节自身阴阳平衡。处方:黄芪30 g,当归18 g,白芷10 g,川芎6 g,穿山甲6 g,皂角刺6 g,贝母6 g,天花粉20 g,金银花20 g,桔梗15 g。小量频服(鼻饲)。3剂后,体温降至37 ℃,排痰渐多,时而清醒,后以此方为基础加减治疗,或加补脾,或加养阴,或佐清肺排痰之法,患者神志逐渐好转。20 d后撤呼吸机,缝合伤口,自主呼吸良好,痰渐排渐少,以补益气血、调补脾肺之法收功,气管切口愈合良好。1个月后出院,嘱以加强锻炼,继续针刺治疗,以补阳还五汤善后调理,数月后生活已能自理。

  按:本案所用方药没有明显抗菌的作用,而是重在恢复肺的正常宣降和排痰能力,正复则邪自去,达到阴阳平和的治疗目的,充分体现了“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

  3 对方药的影响

  3.1 配伍具匠心

  “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也深刻地影响到方剂的配伍运用,如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银翘散等。实验研究表明,这些方剂都不具有明显的抗病毒和抗细菌作用,但在治疗外感热病当中,却具有非常好的疗效。如麻黄汤治疗风寒表实证是在用麻黄辛温发表的同时,配伍杏仁宣降并用,而不是单纯宣散发汗,同时应用甘草缓急和中,得汗则止后服,避免汗之太过,体现了护中气、致中和的思想,务求中病即止、以平为期。现代研究也表明,麻黄汤若去掉甘草或杏仁,其发汗效果和疗效均明显下降,从侧面说明了把握中和之道的重要。

  方剂中类似的配伍应用还有不少,如枳术丸中白术配枳实的升降相因、麦门冬汤中麦冬配半夏的燥湿相济、小承气汤中大黄配甘草的缓急互用、半夏泻心汤中干姜配黄连的寒热并行、朴姜半甘参汤中人参配厚朴的补泻相成等,都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3.2 药物尚天然

  在“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影响下,中医一直崇尚天然药物,并且常常配伍起来应用,以达到最大程度发挥疗效、减少负面影响的目的。相对来说,西医则常应用化合和提纯的药物,其偏性较大,虽能迅速起效,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药物依赖性和病菌耐药性问题。即使从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长期应用也往往导致疗效下降,甚至无效。如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开始应用于临床时有很好的抗疟作用,但经过长期应用,发现青蒿素的疗效越来越差,出现了很多耐药的疟疾患者。而这些患者采用中医复方辨证治疗,仍以青蒿为主要抗疟药物,却依然取得良好疗效。

  4 结语

  “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对中医临证有着高度的指导意义,并能取得显著的疗效。如果说,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那么,事实充分证明了“以平为期”治疗理念的科学性。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会进一步推动中医的发展,并对西医治疗理念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