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丽 林桂权 庞崇祥 庞燕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采用针刺太冲、太白、足三里、中脘穴,同时配合血栓通注射液5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照组50例予水飞蓟宾胶囊70 mg,每日3次口服。2组均15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日,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及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TG、TC、ALT及AS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 针刺配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脂肪肝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脂肪肝 针刺疗法 中医疗法 人参 三七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fatty liver by acupuncturing combined with intravenous drip of Xueshuantong injection.Method 100 patients with fatty liver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the treatment group (n=50) and the control group (n=50).The 50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 on the points of Taichong, Taibai, Zusanli, Zhongwan combined with intravenous drip of Xueshuantong injection.The treatment was given once a day,five days resting after fifteen days of the treatment,and going on the next circulation of acupuncture, 15 time as one course. At the same time, 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taking Silybin capsules (SC). After 3 treatment courses for the two groups, the clinical effects and the changes of TG,TC,ALT and AST will be observ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78%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1).After the treatment, TG, TC, ALT and AST was statistically differed to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P&<0.01,P&<0.05)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1).Conclus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fatty liver by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intravenous drip of Xueshuantong injection are confirmed.Therefore the method was worth for application of clinic.
【Key words】 Fatty liver;Acupuncture therapy; Traditionary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TCM therapy);Ginseng;Panax pseudoginseng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等因素,脂肪肝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据报道我国成人脂肪肝约占5.2%~11.4%[1],在脂肪肝患者当中,肝纤维化发生率达25%,且1.5%~8.0%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2]。目前,脂肪肝的发生机制尚未彻底明确,西医治疗还缺乏特效药,主要应用调节血脂的药物作为脂肪肝的辅助治疗。2007-01—2008-01,我们应用针刺配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脂肪肝50例,并与水飞蓟宾胶囊治疗5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00例均为本院中医科门诊或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32~71岁,平均(39.0±12.3)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6.7±3.2)年;肥胖者32例;有长期饮酒史者23例,有肝炎病史者18例;合并糖尿病者6例,高血压病者12例,肝功能损害者38例;甘油三酯(TG)升高者36例,胆固醇(TC)升高者42例。对照组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30~70岁,平均(38.3±12.1)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6.5±3.2)年;肥胖者35例;有长期饮酒史者26例,有肝炎病史者16例;合并糖尿病者5例,高血压病者12例,肝功能损害者37例;TG升高者38例,TC升高者41例。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肝脏病学》[3]确诊。肝区不适或胀痛,伴肝功能轻度异常或异常;血脂异常,其中TG、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有2项异常;肝脏B超检查呈回声波衰减。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①针刺。取穴:太冲、太白、中脘、足三里。选用0.5寸毫针,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日针刺1次。采用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BT701—1B电麻仪(疏密度8~80 Hz,疏密度转换14次/min,电压1.5 V,强度1 mA,通电30 min)电针太冲、太白、足三里、中脘穴位,留针30 min,每日1次。②同时应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血栓通注射液(广东永康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4023082)5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
1.3.2 对照组
水飞蓟宾胶囊(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30040299)70 mg,每日3次口服。
1.3.3 疗程及其他
2组均15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日,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所有病例服药期间禁食辛辣生冷之品,戒酒。肥胖者应节制饮食,增加运动;高血压病者加服降压药;空腹血糖&>10 mmol/L者,给予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等西药常规治疗。
1.4 观察项目
①临床疗效;②治疗前后TG、TC、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变化。
转贴于1.5 疗效标准[4]
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肝脏B超示脂肪肝消失或下降2个级别(如重度转为轻度);肝功能、血脂恢复正常或改善。有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肝脏B超示脂肪肝表现明显好转或下降1个级别(如重度转为中度);肝功能、血脂指标改善率&>30%。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肝脏B超示脂肪肝表现无明显变化;肝功能、血脂指标无明显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2组疗效比较例 (略)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血脂变化比较
见表2。表2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血脂变化比较(略)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TG、TC、ALT、AS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
3 讨 论
脂肪肝是由于多种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发生障碍,导致脂类物质动态平衡失调,脂肪在组织细胞内贮积,若其贮积量超过肝质量的25%以上,或在组织上有50%以上肝细胞脂肪化时,即称为脂肪肝[5]。现代医学认为,脂肪肝的发病与营养失调、化学性、生物性、社会及遗传性等因素有关,诸多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血浆游离脂肪酸过多,或肝内脂肪酸利用减少,或肝细胞合成TG能力增强,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及分泌障碍,从而导致脂肪肝的形成[6]。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常在体检时被发现,中、重度脂肪肝症状明显,可出现肝区闷胀或疼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常伴有高脂血症或肝功能损害。
西医对脂肪肝的药物降脂治疗尚有争议,而且疗效不理想,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许多降脂药可能驱使血脂更集中于肝脏进行代谢,反而促使脂质在肝内的蓄积,并损害肝功能[7]。而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有其优势。根据脂肪肝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胁痛、积聚、痞满、痰浊范畴。其病因多由于饮食不节,或劳逸无度,或情志不畅,或年老体弱,久病体虚,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亏损,湿邪、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集积于肝所致。病位在肝,与胆、脾、胃、肾等脏腑有关。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主要责之气滞、痰湿、血瘀。针对脂肪肝的病机特点,在治疗上以疏肝健脾、化痰活血为原则。血栓通注射液由三七提取物精制而成,其中三七总苷为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之一。文献报道血栓通注射液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管阻力作用,具有显著的降低TC、TG的作用,无不良反应,对肝肾均无损害[8]。三七总苷可提高肝组织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减少肝糖元的消耗,改善肝脏微循环,减轻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的损伤及肝纤维化[9]。近年来,针灸疗法亦渐渐应用于脂肪肝的治疗中。有实验表明,针灸可以通过增强交感神经功能,增加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从而激活细胞膜上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增加,从而扩大脂肪分解的效应,达到降脂作用[10]。足三里穴,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为保健要穴,实验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得以改善,TG、TC也随之下降[8];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原穴,能疏肝胆之气,行气活血,使气血通畅;中脘乃胃经募穴,有和胃降浊之功;太白为脾经原穴,有补气健脾之效,配合足三里穴,可扶助正气,调理脾胃功能,泻阳明、太阴之湿。诸穴合用,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化湿、活血化痰之功。
针药结合治疗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对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肝细胞代谢,肾脏的泌尿功能以及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化学成分,血液中各种酶系、电解质等都有良好的生理平衡作用,对环磷酸腺苷的作用,均能直接影响着细胞的分泌、通透、合成,从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11]。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配合血栓通注射液对脂肪肝患者异常的肝功能、血脂有明显的改善。由此可见,合理的配合中药与针灸治疗,确实能大大提高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缩短病程,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达到针药协同增效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胡义扬.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3):129-130.
[2]邹刚.脂肪肝的治疗近况[J].医药导报,1999,18(2):85-86.
[3]梁扩寰.肝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7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S].1995:171.
[5]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五脏病学》编委会.中医内科五脏病学[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
[6]曾民德.脂肪肝[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2):120-122.
[7]卢书伟,蔡皓东,崔振宇,等.脂肪肝的药物治疗[J].中国新药杂志,2001,10(12):937-940.
[8]侯茗,李磊,冯菁,等.血栓通注射液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1,17(2):17.
[9]张喜平,齐丽丽,刘达人.三七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4):96-98.
[10]赵刚,刘凌燕.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5):70-72.
[11]王威.针灸与中药协同作用的合理性[J].中国针灸,2004,24(4):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