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不育患者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药物敏感性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0816 日期:2025-07-31 来源:论文网

     作者:刘明东 李明英 倪广芝 刘化格 孔祥慧 张斌

【摘要】 目的 了解不育男性中解脲型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感染状况及其药物敏感情况。方法 对828例男性不育患者进行解脲型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结果 不育症男性支原体阳性率30.7 %( 254/828),其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阿奇霉素敏感性强,高度敏感率分别为90.9 %(231 /254)、89.4 %(227 /254)、88.6 %( 225/254)、79.9 %(203/254)。 结论 支原体感染与男性不育关系密切,其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有必要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

【关键词】 不育症;支原体;药物敏感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Ureaplasma Mycoplasma, Mycoplasma hominis infection and drug-sensitive in male infertility cases.MethodsThe swabs in 828 cases of male infertile patients were assayed with mycoplasma culture and drug sensitivity test.ResultsMycoplasma positive rate was 30.7 %(254/828)among tested male infertile patients. The sensitivity rates to josamycin, doxycycline, minocycline, and azithromycin were 90.9 %(231/254), 89.4 %(227/254), 88.6 %(225/254)and 79.9 %(203/254)respectively.ConclusionsMycoplasma infec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male infertility. Mycoplasma has wide range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Mycoplasma culture and drug sensitivity tests are necessary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Infertility; Mycoplasma; Drug sensitivity

  近年来支原体中的解脲型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和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引起的男、女性生殖道感染不断增加[1],是引起不孕、不育症的病因之一[2]。为了解不孕症夫妇中解脲脲型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感染状况及其药物敏感情况,本研究对828例男性不育患者进行解脲型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利于指导临床用药,控制支原体病的流行,提高生殖健康水平。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收集2005年2月至2008年10月在定陶县计划生育服务站男性生殖门诊就诊的828例男性不育患者。即结婚1年以上,夫妻同居,性生活正常,排除无精子症、少精子症及女方输卵管因素及排卵障碍等引起的不孕不育者,年龄在22~35岁,平均31.8岁。同时选择126例1年内有过生育史的健康男性,年龄22~37岁,平均31.2岁,作为对照组。2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1.精液收集:手淫法收集精液于干燥无菌玻璃杯中,待液化后作微生物检测。

  2.药物敏感性试验:解脲型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检测试剂采用洛阳华美生物工程公司的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试剂盒,严格按说明书操作。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试管法:(1)制备待检支原体悬液。将每株被检支原体按1∶10的比例转种于新的Uu及Mh培养基中,置37 ℃温箱内培养24 h后备用;(2)加入抗生素。将待测抗生素,按最低抑菌浓度稀释后分别加入用于药敏试验的Uu及Mh培养基中;(3)加入被检支原体。在上述已加入抗生素的Uu及Mh培养基中分别加入备用的支原体悬液。仪器采用美国PE公司生产的PE9600扩增仪;美国贝克曼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Backman冷冻离心机。经48 h培养后,根据培养基颜色的变化判断结果。不含药物的阳性对照培养基由黄色变红色;含药试验管中发生同样变化者为不敏感,未发生颜色变化者为敏感。敏感率=敏感数/总感染数×100 %。

  结 果

  一、2组Uu、Mh检测结果比较

  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标本中和Uu阳性、Mh阳性、感染总数及复合感染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组Uu、Mh检测结果比较[例(%)]

  二、 Uu、Mh药物敏感试验

  敏感药物依次为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阿奇霉素、四环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和环丙沙星,见表2。表2 Uu、Mh药物敏感试验结果[n=254,例(%)]

  讨 论

  支原体是一种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人和动物体内均可分离出,可以通过性传播。目前已知7种支原体可寄居于人体泌尿和生殖道,且分离率高。与泌尿和生殖系统感染有关的主要是Uu(又称T支原体),其次是Mh.在不孕症患者中,支原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近年研究表明[3],支原体的感染与不孕症关系密切。本研究中不育组支原体检出率30.7 %。支原体导致男性不育的原因目前有以下解释:支原体对男性精液的影响,支原体与男性不育的密切关系国外70年代就有学者研究发现[4],并有研究通过电镜观察到支原体附着在精子表面,导致精子活动力下降,畸形率增高。(1)这可能是由于支原体附着于精子头部及中段,影响了精子的运动功能,使精子游入子宫与穿透卵子的能力下降。(2)支原体吸附于精子表面,影响对卵子的识别。吸附于精子表面的支原体,可能覆盖了精子与卵子特异性识别的部位。(3)同时支原体的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的氨等毒性物质干扰了精子的正常代谢,改变了精子的生存环境,死精子与畸形精子增多。(4)影响精子代谢。当支原体吸附于精子表面时,支原体膜上的类脂质能渗入精子细胞内,不仅可以吸收其营养物质,还可以利用膜上的脂肪酸和胆固醇。这就使支原体胞浆有毒的蛋白质和类脂质进入精子内,使精子受到损伤。(5)Uu还可产生神经氨酸酶样物质,干扰受精[5]。(6)另有研究表明[6],支原体与精子有共同抗原,通过免疫机制产生自身抗体或细胞免疫而影响受孕。(7)支原体感染,引起的附睾炎、慢性前列腺炎。由于炎症病灶的存在引起免疫屏障破坏,精子抗原暴露,最终在体液中出现相关免疫抗体,从而引起不育[7]。总之,支原体感染与不孕症的关系密切,对夫妇双方的生殖健康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上升的趋势。

  支原体感染病程隐匿[8],多数患者临床表现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往往不引起重视,出现交叉感染,反复感染,迁延不愈。随着支原体感染率的上升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不断出现且具有地区差异,随时了解其药敏情况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问题。由于支原体是一种无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临床多用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及阻止DNA复制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进行治疗。本研究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其高度敏感药物依次为交沙霉素(90.9 %)、强力霉素(89.4 %)、美满霉素(88.6 %)、阿奇霉素(79.9 %)、四环素(77.2 %)、克拉霉素(73.6 %)、罗红霉素(61.4 %)、环丙沙星(50.4 %)。药敏试验有助于指导临床及时治疗,避免盲目用药增加不必要的耐药菌株。

参考文献


 1张丽琴,武俊丽.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11(6):131.

  2陈志和,罗迪青,赖小敏.间接荧光法检测支原体[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1,3(9):103.

  3LemkeH,KerausseR,Loreuzn,et al.Mycoplasma infection of cellines can stimulate the expression of foreceptors bu binding of the carbonhydrate moiety of antibodies[J].Eur J Immonol,1998,(57)336.

  4Gnarpe H,friberg J.Mycoplasma and human reproductive failure:I.The occurrence of different myloplasmas in couples with reprokuctive failure[J]. Am J Obstet Gynecol,1972,114(727):5.

  5黄旭、叶章群,李佳贵,等。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对精子密度和活率的影响[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1,15(2):120121.

  6殷常红,倪语星,叶元康.生殖道支原体和男性不育关系的研究[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2,7(4):193194.

  7黄平治,李永海.男性不育[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147.

  8杨常玉.不孕症妇女生殖道不同病原体感染与抗精子抗体的关系[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10(1):11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