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赛罗卡因在动脉栓塞术中表面麻醉达到止痛效果。方法:将2%赛罗卡因注射液,以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成浓度为0.5%~0.25%溶液,在栓塞时直接从导管注入或分次注入给药。结果:应用赛罗卡因在动脉栓塞术中,出现疼痛晚,可忍受,达到止痛手段,治疗顺利进行。结论:动脉栓塞术中赛罗卡因在栓塞剂注入前应用,从导管内注入,血管内膜受到表麻,虽时间短,但起效快,止痛效果呈现。而栓塞的同时,间隔给以赛罗卡因又使部分痉挛状态的血管扩张,止痛疗效更显著。只要栓塞术中总用量小于0.1% 20ml,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 赛罗卡因; 动脉栓塞; 表麻止痛
赛罗卡因(xylocaine),常用名利多卡因(lidocaine)。首先作为局部麻醉剂用于临床 ,同时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较好[1]。我院在动脉栓塞术治疗上,将利多卡因直接注入动脉内用于止痛,获得良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从2006年3月~2008年9月,我们共观察了以动脉栓塞术治疗腹部实质性脏器疾病219例。其中男127例,女92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5岁。主要涉及动脉的有肝动脉(肝癌、肝巨大血管瘤147例)、脾动脉(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18例)、肾动脉(肾癌4例),术中应用利多卡因作为表麻止痛的155例(其中使用小剂量度冷丁5例)。
1.2 治疗方法
我们以动脉栓塞法进行动脉穿刺插管,先将导管前端达欲栓塞部位进行动脉栓塞术。此时有大多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约有20%的患者在注入栓塞剂进行治疗过程中又出现血管痉挛疼痛难忍无法配合。在此情况下,我们应采取止痛措施,除个别病例加用小剂量度冷丁50mg肌注外,其余多用利多卡因进行处理。
1.3 赛罗卡因的应用
动脉栓塞术前,将2%赛罗卡因注射液,以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成浓度为0.5%~0.25%的液体制剂备用。一般在注入栓塞剂之前通过导管直接注入5ml~10ml,然后再注入栓塞剂进行治疗。如果此时患者出现疼痛难忍,再以配备的赛罗卡因5ml~10ml注入,或间隔分次注入,但术中总用量&<0.1% 20ml。
2 治疗结果
表1 动脉栓塞术中赛罗卡因应用与不应用对比表(略)
3 讨论
赛罗卡因易溶于水或乙醇中,4.42%液体制剂为等渗溶液,局麻时效为1.5h。它的特点是起效快,弥散广,穿透性强[2]。pKa值7.86,属于酰胺类化合物,对组织无刺激性,局部血管扩张作用不明显。临床上把它作为局部麻醉及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一般给药途径及临床应用的剂量为:(1)局麻:① 阻滞麻醉用1%~2%溶液,每次用量&<0.4g;② 表面麻醉一次用量不超过100mg; ③ 浸润麻醉用0.25%~0.5%溶液,每小时用量不超过400mg; ④ 硬膜外麻醉浓度为1%~2%溶液,每次用量&<0.5g。 (2)静脉注射(抗心律失常):每次静注1~3mg/kg,1次治疗总用量4~6mg/kg[3]。
在对腹部实质性脏器的动脉栓塞治疗中,我们以动脉栓塞法,直接用利多卡因注入,从而起到了表麻止痛作用。在动脉栓塞时出现的疼痛主要是血管内膜受到栓塞剂的强烈刺激而出现血管痉挛。采用在栓塞剂注入前应用利多卡因从导管内注入,血管内膜受到表麻,虽时间短,但作用迅速,止痛效果十分显著。动脉导管内注入利多卡因是根据它的药理作用特性,显效快,维持时间短暂,但完全可代替或减少成瘾性止痛药度冷丁的使用。只要栓塞术中总用量&<0.1% 20ml,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
两年多来,我们共观察治疗219例,在治疗中应用利多卡因作为表麻止痛155例,其中5例加用小剂量度冷丁,累计总有效率达到96.8%,可给予介绍,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姚大力,主编.临床用药问答.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71~372.
2 李端,主编.药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3~104.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