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垛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9506 日期:2025-07-18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 探讨培垛普利与阿托伐他汀单独及联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消退作用。方法:选择90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原发性高血压病2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培垛普利 4mg/d~8 mg/d控制血压) 和联合组45例(在培垛普利 4mg/d~8 mg/d基础上,同时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晚) ,疗程为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SBP、DB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TG、TC、LDLC、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及hsCRP无显著差异;服药24周后,两组IMT均明显降低,较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联合组降低更明显(P&<0.01),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SBP、DBP分别较治疗前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联合组血脂及hs2CRP水平明显下降,较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培垛普利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且对颈动脉IMT增厚有消退作用;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IMT增厚消退作用更显著,更有效延缓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进展。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病; 颈动脉硬化; 苯磺酸氨氯地平; 阿托伐他汀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是一种早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颈动脉IMT的改变早于斑块的发生。晚近研究认为颈动脉IMT不仅能反映颈动脉局部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情况,也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评价指标[1]。以颈动脉IMT为观察终点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采用药物干预能有效阻遏、逆转颈动脉IMT增长,其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降脂药的治疗效果有所报道,但两药联合治疗报道甚少。为此,我们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单独以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IMT的消退作用进行了临床观察,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6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90例,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研究对象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均无明显的感染性疾病、血肌酐&<120mmol/L。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联合组45例,两组年龄、性别、吸烟者、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血压及血脂情况比较见表1(P&>0.05)。

  表1 两组用药前基础临床资料比较(略)

  1.2 颈动脉IMT测量方法
  
  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IE33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0MHz,行双侧颈动脉检查,由本院同一位高年资医师测定,分别检测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mamedia thickness,MT)。测量方法:颈总动脉远端分叉水平连线下1~1.5cm处测量,避开斑块,依同步心电图取舒张末期,测5次取平均值,两侧共取10个测值求平均值为IMT(颈动脉IMT &> 0. 85 mm 定义为颈动脉硬化,其中, IMT &>1. 3 mm为斑块形成)。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45例常规服用培垛普利4mg/d~8 mg/d(商品名:雅施达,施维雅公司公司生产)。联合组40例在服用培垛普利4mg/d~8mg/d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Qd(商品名:立普妥,辉瑞公司生产)。两组均治疗24周。凡在治疗中血压控制不理想或出现并发症须加用其它药物者,均不记入本研究观察范围。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24周行血压监测(连续3日同一时间、由固定医师,使用同一仪器来测量右上肢坐位血压,测量前至少休息30分钟,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血压值)、颈动脉超声、血脂及hsCRP检查。治疗前、后监测肝功能、心肌酶转氨酶及有无他汀类药物有关的肌肉疼痛病例的发生。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 0统计软件,数据用±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 检验。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的变化
  
  治疗24周后,联合组和对照组血压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联合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2.2 血脂的变化
  
  治疗24周后,联合组血脂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对照组血脂无显著下降,联合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后血压变化比较(略)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3 两组治疗后血脂变化比较(略)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颈动脉IMT和hsCRP的变化
  
  治疗24周后,对照组IMT、hsCRP有下降趋势,与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联合组IMT、hsCRP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联合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IMT、hsCRP变化比较(略)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4 不良反应
  
  对照组有2例(4%),联合组有1例(2%)出现轻微干咳,能耐受。联合组患者在服用阿托伐他汀过程中,未出现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的损害,无肌酶的升高,无肌肉疼痛情况。 

  3 讨论
  
  许多研究表明心血管危险因素与颈动脉IMT增厚明显相关,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可使颈动脉硬化稳定或消退[2]。超声测量的颈动脉IMT可作为反映冠状动脉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指标[3]。
  
  血管紧张素(AngⅡ)是内源性升压物质中最强的激素之一,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并能促进泡沫细胞生成和促进血小板聚集、黏附,在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有重要作用[4]。因此,长期应用ACEI能有效控制血压,且能对抗AngⅡ的血管内膜增生作用,增强一氧化氮的扩血管作用,提高血管内皮依赖舒张功能,改善动脉顺应性,延缓动脉硬化进程。
  
  他汀类药物可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减少胆固醇合成;刺激LDLC受体密度,加快LDLC和VLDLC清除以及升高HDLC[5]。除了改善血脂谱外,还有抗炎、抗氧化等多效性作用,能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血小板血栓形成,稳定斑块等[6]。
  
  本研究观察到培垛普利不仅能显著降低血压,而且能减缓颈动脉IMT的进展,和阿托伐他汀钙合用后逆转颈动脉IMT的作用更显著。综上所述,培垛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有良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性,具有很强的临床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 O'Leary DH ,Polak J K,Kronmal RA ,et al . Carotid artery inti2ma andmedia t hickness as a risk factor for myocardial infarc2ion and st roke in older adult s. N Engl J Med ,1999 ,340 : 34~42.

  2 赵水平.药物性降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现状.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杂志,2001,9:1~4.

  3 Carlberg B,Asplwrnd K,Hang E.Course of blood pressure in diffent subse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Cerebrovasc Dis,1998,26:280~288.

  4 Nickenig G,Bohm M.Regulation of the angiotensin AT1 receptor expression by hypercholesterolemia.Eur J Res,1997,2:285~289.

  5 郭亚东,徐安定.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3.

  6 王慧捷. 高敏C 反应蛋白含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 ,9 :56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