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 54例VD患者除常规治疗外,用依达拉奉30 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d,连续14 d。在治疗前后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欧洲卒中量表(ES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并与用常规治疗的52例VD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治疗14 d后的MMSE积分值,ESS评分和BI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的显效率(68%)和有效率(89%)明显高于对照组(20%、61%)(均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VD有显著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依达拉奉;血管性痴呆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edaravone in treating vascular dementia.Methods Edaravone 30 mg added with saline 100 ml were used in 54 VD patients(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therapy),twice a day for 14 d.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on (MMSE),European stroke scale(ESS) and Barthel index were tes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were compared with the patients(control group)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Results The scale of MMSE,the scores of ESS and BI in treatment group on 14th day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all P&< 0.05).The excellent rate (68%)and the effective rate (89%)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20% and 61%),respectively(all P&< 0.05) .Conclusion Edaravone has remarkable effective on VD and without obvious advers reaction.
【Key words】 Edaravone;Vascular dementia
血管性痴呆(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损伤而导致的痴呆综合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缺损、情绪和行为异常,现已成为导致老年期痴呆的第二大疾病,故探索治疗血管性痴呆有效的药物,改善VD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目前神经科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依达拉奉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采用美国神经病学会《神经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标准[1]。参照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症状评估,根据教育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界限[2]。(2)血管性痴呆与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根据相关病史、体征和血液流变学、经颅血管超声多普勒(TCD)及神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脑血管病的诊断。痴呆必须发生于脑血管病发病后3月内,以认知功能突然恶化且阶梯性进展为特点。VD和老年性痴呆(SDAT)的鉴别诊断:采用修订Hachinski缺血量表,4分以下为SDAT,7分以上为VD。
1.2 研究病例纳入标准 (1)均经CT或MRI证实患者有脑血管病,符合上述VD诊断标准,年龄分界采用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1982年制定标准,45岁的老年前期及老年期的患者纳入研究病例。(2)排除病例标准:血管性痴呆症终末期患者;伴有严重神经缺损患者;其他各种痴呆;对本药过敏者;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病患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3)研究对象分组:系200401~200812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4例,男30例,女24例。轻度痴呆26例,中重度痴呆28例。年龄45~79岁,平均(65.01±6.67)岁,受教育时间0~12年,平均(6.02±5.48)年,脑血管病病程0.5~9年,平均(3.74±2.69)年。中风次数1~5次,平均(1.67±0.83)次。脑血管病分类:多发性脑梗死34例,单一脑梗死2例,脑出血13例,脑白质疏松5例。对照组52例,男29例,女23例。轻度痴呆24例,中重度痴呆28例。年龄45~78岁,平均(64.09±7.10)岁。受教育时间0~11年,平均(6.21±5.19)年,脑血管病病程0.6~8.7年,平均(3.69±2.75)年,中风次数1~5次,平均(1.70±0.78)次。脑血管病分类:多发脑梗死33例,单一脑梗死2例,脑出血12例,脑白质疏松5例。经统计学分析,2组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除应用常规治疗外,应用依达拉奉(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d,连用14 d。(2)观测指标及疗效评定:①智力障碍程度变化;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3];(3)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分量表;(4)安全性检测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等常规检查。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ESS和BI指数评分。根据治疗14 d的ESS增分率作为判定疗效的指标,增分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疗效判断标准:(1)显著进步:增分率46%~79%,生活可自理。(2)进步:增分率16%~45%,病情有改善。(3)增分率≤15%,治疗后病情无改善或恶化,显效率=显著进步例数/总例数×100%,有效率=(显著进步+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 11.0软件行t检测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见表1。表1 2组患者MMSE量表积分值比较(±s)2组患者治疗后MMSE积分值均较治疗前有提高,但依达拉奉治疗组积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显示依达拉奉能显著改善VD患者的临床症状(定向、复述、算术、记忆、语言、空间能力)。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ESS评分和BI比较 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ESS评分和BI比较(±s)2组患者治疗后ESS评分和BI均较治疗前有提高,但依达拉奉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
2.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疗程结束时显效38例,有效12例,无效6例,对照组分别为11例,23例,20例。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68%,89%),显著高于对照组(20%、61%)(P&<0.05)。
2.4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脑血管病引起的有痴呆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各种血管性因素可导致血管功能紊乱和微循环障碍,继而发生脑组织低灌注和缺血性损害,这种病理改变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基础。低氧和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可引起大脑神经元和(或)白质神经纤维的损害,损伤的脑组织由胶质细胞代替,随着受损脑组织的增加,而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有实验[4]对VD大鼠海马乙酰胆碱(Ach)含量进行动态研究发现,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可能是VD发生的原因之一。Ach降低的原因,推测可能与海马是脑组织中对缺血缺氧最为敏感的部位有关,短暂脑缺血之后,海马神经元发生膜磷脂代谢障碍,自由基过量产生,兴奋性氨基酸大量释放,细胞内钙超载等,上述的变化可以使海马神经元缺血坏死,从而Ach合成减少,进而影响到学习、记忆功能,最终导致痴呆发生。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机制明确的自由基清除剂。经药效学研究及动物实验证实[5],其具有清除自由基、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能降低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减少细胞凋亡率,对缺氧损伤的神经元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因此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活性抗氧化剂,通过捕获羟自由基(-OH),能保护缺氧的海马神经元,从而增加乙酰胆碱的合成,进而起到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
本研究中2组治疗后智力障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改善,而依达拉奉治疗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显效率(68%)及有效率(89%)明显高于对照组(20%、61%)(均P&<0.05)。2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性痴呆安全、有效,表现在能显著提高VD患者的MMSE量表评分,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降低V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Balderschi M.Crossnationdlinterrataragremtent on the clinical diagnosticctiteria for dementia[J].Neurology,1994,44:239.
[2] 王春芳.老年期痴呆的心理诊断[J].实用老年医学,1996,10(3):108111.
[3] Hantsoml,Weerdt WD,keyser JD,et al.The European stroke scale[J].Stroke,1994,25:2215.
[4] 张立红,周永翠,王玉良,等.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胆碱乙酰基转移酶的动态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0):102.
[5] 王蔚,丁新生,肖杭,等.依达拉奉对原代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