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
我们通过早期康复护理,对预防脑卒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起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01~200812在我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首次发病脑卒中患者6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全部经头颅CT确诊,全部患者哥拉斯格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随机分为早期干预组36例,男28例,女8例,平均(46.20±14.08)岁,脑出血19例,脑梗死17例;对照组32例,男27例,女5例,平均(45.21±16.13)岁,脑出血17例,脑梗死15例。
1.2 方法 干预组在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由责任护士迅速评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关节僵硬、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继发感染等病人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护理目标,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优先解决病人的生理需要(如气道、呼吸、循环等),设定预期护理目标,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对照组按脑卒中护理常规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和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表1 2组发生并发症的比较(略)
早期实施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2组发生并发症的比较:早期干预组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关节僵硬和中枢性高热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继发感染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样本即发生率低有关。
3 早期康复护理措施
3.1 心理需求及护理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难以接受,患者常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而在偏瘫恢复期,有些患者因为住院治疗和病后长期需要别人帮助而自卑,需要家人和亲朋的谅解和帮助。因此医护人员应对他们高度重视,帮助患者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使其尽快适应自身角色,解除思想顾虑,保持情绪稳定,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1]。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可信、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使患者感到有安全感。
3.2 早期康复时机及方法 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时机的选择为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h,缺血性脑卒中开始进行康复治疗相对较早(病后3~5d),出血性脑卒中则相对较晚(病后2周左右)。
3.2.1 肢体功能康复的护理:早期康复应为患者保持良好的肢体位,防止患肢挛缩和关节变形,每2h翻身1次,按摩受压皮肤,并注意保持抗痉挛体位。上肢姿势:肩上抬,前伸;上臂外旋稍离开躯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伸展,掌心向上;手指分开、伸展、拇指外展。下肢姿势:骨盆前挺;髋关节轻度屈曲,大腿内旋;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背伸。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开始对患者进行按摩、关节被动运动,根据情况逐步进行床上动作训练如十指交叉握手运动训练、桥式运动训练、翻身训练、坐位和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洗脸、刷牙、更衣、进食、入厕等。康复训练以患者耐受为度,1次/d,30min/次,连续4周。运动量有小到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3.2.2 促进语言障碍的康复[2]:语言障碍影响理解和表达,语言障碍存在着自然恢复现象,但进行语言训练可增加脑卒中的语言功能恢复的速度和程度。因此语言训练也是越早越好。护理时应不厌其烦,早期用单词,短语手势加视觉信号进行训练,护士应给患者示范口型,面对面的教,让患者听收音机等加强训练。
3.2.3 饮食康复训练及指导:患者入院后应尽早(24~48h内最好)进食。根据饮水试验,吞咽功能Ⅰ~Ⅲ级者不用训练可以正常饮食,只需指导其进食的方法、适合进何种饮食(如软食、半流质),必要时进行饮食监护;Ⅳ~Ⅴ级需要进行皱眉、闭眼、鼓腮、微笑、伸舌,以对口腔、颜面肌及颈部屈肌的肌力行强化训练,并进行阶段性摄食训练,选择体位以躯干后倾轻度颈屈曲位进食为好;偏瘫患者,健侧在下的卧位,颈部稍前屈易引起咽反射,多可减少误咽。饮食上给予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饮食[3]。要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减少动物蛋白等的摄入,控制体质量。每日食入多种水果和蔬菜,降低血脂水平。
3.3 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3.3.1 中枢性高热:采用亚低温疗法:将患者置于空调病房,以增加体表散热效果;头部戴冰帽或冰枕,身体下铺降温毯,配合冬眠药物及适当剂量的肌肉松弛剂,用静脉泵泵入,根据病情调整速度。在进行亚低温治疗过程中遵循“早、快、慢”的原则。患者体温应严格控制在32℃~35℃,以防患者体温过低发生寒战,复温过程中要防止因升温过快而出现复温性休克、颅内压反跳、低钾血症等并发症。体温回升速度尽量控制在4~6h升高1℃。
3.3.2 吸入性肺炎: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出现颜面肌、吞咽肌群受损而出现吞咽困难的约占6%~34%,在饮食过程中,极易导致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而危及生命[4]。在针对患者进行以上饮食康复训练的同时,可采用舒适的进食体位,卧床病人应抬高床头30°~45°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以利于吞咽运动,减少误吸机会。30min后,取右侧卧位,有利于胃的排空,防止呕吐。保持呼吸道通畅:尽量侧卧位,注意拍背吸痰,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与吸入物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留置胃管的患者,将插入胃内的长度延长15cm,加固固定于鼻翼的一侧,预防胃逆蠕动使胃管脱出,鼻饲前首先确定胃管在胃内方可鼻饲并半卧位注食。
3.3.3 压疮:预防性护理是降低压疮发生的主要手段。床单应经常换洗,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对尿失禁者,尿后要用温水清洗背部、臀部或留置导尿管。每2h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若受压部位淤血发红,可适当热敷。在骶尾部、髋部、脊柱突起处、足跟部和容易摩擦的部位,用衬垫加以保护,以防损伤皮肤。及时更换内衣,防止汗液、尿液浸泡皮肤而受损。在此基础上我们应用气垫床预防褥疮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3.4 静脉血栓形成: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活动减少,血液回流速度减慢,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主动或被动肢体活动,以加速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对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患者,可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或复方丹参片等,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3.3.5 便秘:因患者长期卧床,饮食减少,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极易发生便秘。除饮食上给以合理指导外,还要让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教会在床上做腹肌收缩的功能练习或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积极治疗便秘,在医生指导下可给以患者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引起的再出血。
4 讨论
大量实践证明,早期、合理的康复训练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挖掘损伤的修复潜力,促使末端突触再生[5]。急性期保持肢体处于良姿位,并给予缓和的按摩和被动运动,能起到预防并发症和减少后遗症的作用。恢复期根据病情和肢体功能障碍的程度,进行坐、站立以及步行等功能的锻炼,活动量和时间要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达到日常生活能力进一步恢复的目的。
脑卒中致残者经过适当的康复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康复护理前有19例心理存在紧张、抑郁、悲观等情绪,平均经7d康复护理后,这些症状全部减轻或消失。康复护理前有7例部分或完全性运动性失语,平均经11d康复护理,均能讲简单语言。康复护理前有4例吞咽困难,平均经17d康复护理后,吞咽自如。康复护理对运动机能的恢复效果也较显著,患者的握力、患侧上肢肌力及患侧下肢肌力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通过对早期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发生并发症的比较,说明康复介入越早,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感染、关节挛缩、高热、便秘等各种并发症的几率越小。因此,减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使之回归家庭或重返社会是康复工作者在疾病早期就应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雷爱英,王麦玲.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需要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6,10(8):749750.
[2] 陈美琳.脑卒中的预防和康复护理[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1,11(5):726.
[3] 高红鹰.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新医学学刊,2008,5(9):1657.
[4] 高丽萍,霍春暖,瓮长水,等.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45346.
[5] 孟春静.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指导[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