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总结心肌梗死患者的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并对该类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结果 经治疗护理后37例好转出院,3例死亡。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溶栓治疗结合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等全面精心护理,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心肌梗死;护理;康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experience.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fort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and the patients receiv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listic nursing car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and care, 37 patients improved and 3 patients died.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rombolytic therapy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cure rate,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patients to be recovery.
【Key words】 Myocardial infarction; Nursing care; Rehabilitation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1]。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701~200905急诊收治的AMI患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37~68岁。梗死部位:前间壁+广泛前壁22例,下壁13例,下壁+正后壁或右室4例,高侧壁1例。
1.2 治疗与转归 40例AMI患者经过常规治疗及护理,情绪稳定,消除了恐惧感,并积极配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37例好转出院,3例因其他并发症死亡。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以患者为中心,对待患者热情和蔼、语言文明、举止端庄稳重,操作认真熟练,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掌握沟通技巧,善于听取患者主诉,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入院第1周是AMI的急性期,患者痛苦大,治疗检查多,病情多变,易发生并发症,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而且恐惧心理在急症患者中较为多见。此时只将病情向家属交待,并嘱家属注意向患者保密,只要注意配合医生护士治疗就能康复,树立患者康复的信心,减轻其心理压力。对疼痛剧烈者,在采取吗啡等止痛的同时,主动与患者谈心,有目的地分散注意力以减轻疼痛,避免精神紧张,以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肌耗氧量。
2.2 饮食护理 应给予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足量蛋白质、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辛辣食物,同时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水果,食用适量的蜂蜜,并强制戒烟[2],饮食应少量多餐,切忌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2.3 密切注意血压 动态监测心率,及时发现心律失常:严密监测血压变化的升降对药物进入体内浓度和速度有指导作用,另外观察血压也可及时发现患者有无出血,测量血压时,要做到定测量、定部位、定血压计、避免出现误差。再灌注心律失常,常常会危机患者的生命,因此采用心电监护仪动态观察心电情况是溶栓治疗的重要保障措施。同时,在有监护的条件下进行早期活动是可行的,它可以避免因长期卧床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如体力降低、胃肠功能低下等。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时,要密切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及时记录,以利于医生参考。
2.4 溶栓前准备 尽早持续开通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最大可能挽救缺血濒死的心肌,及时处理并发症,预防缺血或梗死的复发,降低住院病死率,改善远期预后。患者进入急诊内科抢救室后,嘱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氧气吸入(2~4L/min),以利于心肌供氧,并可减轻胸痛和心律失常。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对再灌注后心肌的恢复也至关重要[3]。进行心电监护,详细记录来院就诊时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抽血急查血清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血常规、血糖、血脂、电解质等;掌握溶栓治疗的禁忌证和适应证,配合医生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常规备好除颤器、心电图机、血压计及肾上腺素、阿托品、胺碘酮、利多卡因、多巴胺等抢救用药。
2.5 溶栓过程中的护理 (1)准确、迅速配制并输注溶栓药物。(2)30min做一次心电图,动态观察ST段回落情况,冠状动脉再通者ST段迅速下降≥50%。(3)动态监测心肌酶谱。每2h采血测CK、CKMB至发病后24h,动态观察心肌酶谱的变化趋势。(4)密切观察脉搏、呼吸、心律、血压及神志的变化,注意有无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内出血的前兆症状。
2.6 严密监测出血情况 尿激酶对循环血液纤溶系统有全面激活作用,而引起纤溶状态,导致严重出血并发症。护士必须及时准确配合留取各种血标本。溶栓疗法前、后每隔3h抽血查纤维蛋白原定量、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并密切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消化道、泌尿道有无出血。本组病例均未发生出血。
2.7 恢复期的护理 缓解和恢复期,部分患者对本病认识不足、一知半解,不能很好配合治疗护理。要耐心讲明配合治疗护理的重要性,防止意外发生。恢复期患者要按医生的要求做适当的活动,既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又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个别患者在医院有安全性和依赖心理,出院后失去了这种安全性。针对这类患者护士要认真倾听其倾诉,向患者提供有关疾病的治疗、预后的确切信息。加强有关病后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及诱发因素和自我救护的有关知识,做好出院指导。
2.8 健康教育 住院期间,有些患者经受不住刺激,心理变化大而强烈,特别是急危重患者,大多表现消极、惊恐,护理人员在进行治疗、护理、检查的过程中,随时随地对患者进行各种解释、指导,患者会由担心到放心,由紧张到放松,看到希望,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健康教育实质上是在参与各种治疗、护理过程,尤其对某些心身疾病,它起着主导作用。
AMI是内科较常见的急症之一,临床上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闷、疼痛,常伴发心力衰竭、休克及心律失常,是心脏病猝死的主要原因。AMI是由于心肌持久严重缺血、缺氧而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绝大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逐渐加剧,冠脉由狭窄到闭塞,合并血栓形成,使管腔发生急性梗死。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急性病死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抢救及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只要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前和入院后的护理,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减少情绪波动,就能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劳逸结合,根据心功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锻炼。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紧张、劳累、情绪激动、吸烟、饮酒、进食过饱、排便用力等。节制饮食,忌暴饮、暴食,多食蔬菜、蛋白质类,少食动物脂肪、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遵医嘱服药,随身自备硝酸甘油类扩血管药物,定期复查。
【参考文献】
]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3;293;296.
[2] 刘洁.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J].临床实用护理杂志,2004,9(4):49.
[3] 章莉丽,俞申妹,王含芝.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和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