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35例的临床治疗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8911 日期:2025-07-12 来源:论文网
作者:付家和 张爱良 车特 王春艳

【摘要】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临床治疗 分析
  由脑缺血所致的持续超过24小时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通常称为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超过24小时但不足3周者属于小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血管病的80%~85%,脑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别占10%和5%.急性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普遍存在的严重疾病。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脑卒中的患病率也将明显增加。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3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现将临床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54岁.其中脑出血23例,脑梗死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有高血压病史者30例.其中出血性脑卒中25例,缺血性脑卒中10例。冠心病病史4例,糖尿病病史5例,肥胖者9例。
  1.2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脑内出血所致的头痛通常突然发生,常伴有进展性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呕吐和意识障碍。发病前有头昏、眼花、疲乏等前驱症状者27例,运动中发病5例,静止中发病3例,头痛28例,其他7例。呕吐32例,偏瘫21例,神志障碍23例,抽搐9例。
  1.3辅助检查 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定位脑血管病累及的解剖结构和确定病因。可帮助医生诊断和处理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包括CT、MRI、脑血管造影、无创性脑血管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本组患者35例全部行头颅CT扫描,以及血糖、胸片等一些常规检查。
  2 治疗
  降压的治疗 颅内压增高造成的持续性高血压需要将颅内压而不是降血压。但间隔5分钟或以上两次测量舒张压均在140mmHg以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通常需要降压治疗,可持续静脉注射硝普钠,然后逐渐减量达到需要的水平。通常剂量是每分钟1~3ug/kg,降压的目标需要根据病史确定。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增高通常由脑积水所致,可采用脑室外引流治疗,逐渐降低压力。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早期治疗主要是为了预防和处理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再出血、血管痉挛和脑缺血、脑积水以及癫痫发作,还包括处理多种并发症,如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和心肌损害以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3 治疗结果
  痊愈10例,好转18例(53%),无效5例(4.2%),死亡2例。
  4 讨论
  4.1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我国每年中风病人死亡120万。已得过脑中风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所以,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复发。
  脑中风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因此,充分认识脑中风的严重性,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
  急性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发病急,死亡率高,其中急性期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比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更高。
  高血压是急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论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均与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呈直线关系。不论老年人群还是非老年人群中的高血压患者,均有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所以在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上,控制高血压是最重要环节,须早期诊断和持续、系统治疗。因此,积极控制高血压,把血压降至理想范围是降低脑卒中的重要手段。而高能量、高脂肪饮食、肥胖、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是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因而控制饮食、减轻体重、降低血脂、积极治疗糖尿病、冠心病对降低脑卒中显得尤为重要。 转贴于   脑卒中是高血压的重要合并症之一,超过60%的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研究发现,脑卒中的年复发率高达3-5%,且与动脉血压水平呈密切的正向相关关系。另一方面,积极的降压治疗可明显减低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性。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经降压治疗将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控制到满意水平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有可能降低至与无脑卒中病史患者同等水平。为此,新指南中对该人群的降压治疗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张将既往有脑血管病史患者的血压降低至140/90 mmHg以下甚至更低。
  无论脑出血还是脑梗死,一旦病情恢复稳定,均应逐步恢复降压治疗,并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高血糖将加重脑组织的病理损害.增加脑缺血梗死灶的范围,其机制可能与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乳酸堆积和酸中毒有关。从本组资料看,血糖升高者占55.3%,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1)应激性高血糖;(2)糖尿病和隐匿性糖尿病;(3)医源性高血糖;(4)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因此,急性脑卒中患者,应注意血糖的监测.并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以避免加重脑损害,从而有利于患者恢复。
  因此,在临床上加强护理,注意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选用敏感抗生索控制感染是降低脑卒中死亡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4.2中风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Hg以下。
  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围。
  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
  血脂代谢紊乱,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吸烟与酗酒;
  血液流变学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肥胖,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但笔者发现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参 考 文 献
  [1]曹军,洪震,黄茂盛等.上海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1,9(4):338-340.
  [2]韩仲岩,唐盛孟,石秉霞.实用脑血管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1-95.
  [3]邢世荣.老年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2003,24(2):71-72.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