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针灸 治疗 心房纤维颤动
心房纤维颤动(atrialfibrillation)为一常见的心律失常。持续性类型较阵发性类型多见。主要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瓣膜病、冠状动脉硬也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感染、洋地黄毒性等也可引起。
少数则原因不明。
诊断要点
一 临床表现
1.症状:心悸、气急、焦虑、胸闷、自觉心跳不规则。阵发性发作或心室率较快时,症状较为明显,常有心力衰竭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心室率缓慢者,可无症状。
2.体征:一般心率每分钟100~160次,心律快时呈明显不规则(心律慢时,心律可以规则)。心音轻重不一,有时第二音消失,有缺脉现象。此外,可有原来心脏病的体征。
二 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法类同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体针疗法
1.1处方:取穴分为五组,第一组取位于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Tl~T5夹脊穴等,第二组取位于胸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等,第三组取位于上肢的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内关、间使、神门、灵道、大陵等,第四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三阴交、阴陵泉等,第五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太溪等。第一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同时使用,第二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第五组穴位同时使用。这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1.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肺俞、厥阴俞、督俞、T1~T5夹脊穴0.6±0.2寸。向下平刺膻中、玉堂、紫宫1.2±0.2寸。直刺内关、间使1.2±0.2寸,直刺神门、灵道、大陵0.4±0.1寸。直刺三阴交、阴陵泉1.4±0.2寸。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太溪0.8±0.2寸。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穴位用较强刺激手法针刺,捻转幅度为3~4圈,捻转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第四组、第五组穴位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1.3按语:心脏接受来自T1~T5节段的交感神经的支配,根据现代针灸学理论,应当在T1~T5节段内选用穴位。第一组、第二组穴位是分布于胸部前后的T1~T5节段内的穴位。
因来自T1的部分纤维参人了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形成,所以上肢的部分穴位(即第三组穴位)也可以治疗本病。另外,上肢血管平滑肌分布着来自T2~T5(或T3~T6)的交感神经,这些交感神经与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来自相同或相近的胸髓节段,这也是针刺第三组穴位治疗本病的重要解剖生理学基础。
2.电针体穴疗法
2.1处方:与体针疗法的选穴相同。取穴分为五组,第一组取位于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T1~T5夹脊穴等,第二组取位于胸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等,第三组取位于上肢的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内关、间使、神门、灵道、大陵等,第四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三阴交、阴陵泉等,第五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太溪等。第一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同时使用,第二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第五组穴位同时使用。这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2.2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第一组(背部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之间、在第三组(胸部的穴位)与第二组穴位、第五组穴位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治疗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每次电针6~10个穴位即可。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3.灸法
3.1处方: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位于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肺俞、厥阴俞、督俞、T1~T5夹脊穴等,第二组取位于胸部、上肢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内关、间使、神门、灵道、大陵等,第三组取位于下肢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阴陵泉。三组穴位交替使用。
3.2操作方法:每次选双侧6~10个穴位即可,用艾条温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钟,以局部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宜。每日治疗1~2次。
4.耳针疗法
4.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心区。
(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脑干、神门。
4.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每次行针10~30秒。主穴用较强刺激手法针刺,捻转幅度为3~4圈,捻转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配穴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
4.3按语:取缘中、脑干、神门为配穴,目的在于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5.电针耳穴疗法
5.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心区。
(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脑干、神门。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单侧的体穴足三里、三阴交、内关、间使(双侧交替使用)。
5.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三阴交1.4±0.2寸,直刺内关、间使1.2±0.2寸。然后在耳穴与足三里、三阴交、内关、间使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6~8个穴位(交替使用耳穴),每次电针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没有接电疗仪的耳穴,按普通耳针疗法进行操作。
6.耳穴贴压疗法
多用于预防。
6.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心区。
(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脑干、神门。
6.2操作方法:用王不留行子进行贴压。常规消毒后,用5mm×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子固定于选用的耳穴,每穴固定1粒。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又不过分强烈为度。隔2~3天更换1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参 考 文 献
[1]张明金,魏明文,李婧.针刺内关对心率变异性的分析.中国针灸,2003年第03期.
[2]郑关毅,陈晓东,韦立新.针刺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9年第01期.转贴于
关于针灸治疗心房纤维颤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