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超声或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是一种新型肿瘤微侵袭治疗技术。本文通过对临床上就诊的一些病例的治疗情况观察分析,证明此技术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冷冻治疗 氩氦刀 恶性肿瘤
20世纪90年代末,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技术迅速发展起来,这就是超声或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1-2]。本院自2008年9月以来,应用该技术对多种器官的实质性肿瘤进行了治疗,效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8年9月-2010年10月,有35例患者来我院就诊,我们对其采用氩氦刀冷冻技术进行治疗。这些已经经过确诊的患者的年龄在35-77岁之间,男20例,女15例。发生恶性肿瘤的器官包括肝脏、肺脏、肾脏、肾上腺、甲状腺、脑等器官,其中以患肝癌和肺癌的比例最高,其他患病器官相对较少。
1.2手术与准备
1.2.1手术定位与探针植入
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情况充分了解,明确其病变的部位、大小、位置关系。通过超声指引氩氦冷冻探针进行操作。CT引导时,首先在肿瘤相应部位的体表做好标记,然后进行CT扫描,以确定肿瘤的最大径线、测量进针深度等。布针时采用单根或多根冷冻探针,最大限度破坏肿瘤组织,但不能损伤周围重要组织和结构。
1.2.2手术步骤
手术之前先要根据肿瘤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探针。消毒铺创巾,沿预定切开点位切开2-5mm皮肤和皮下组织,将18G穿刺针通过穿刺探头或CT引导将导丝植入预定手术部位,沿导丝植入带外鞘的扩张管,到位后拔出扩张管及导丝,沿外鞘植入氩氦探针。然后将外鞘稍微退出,露出氩氦探针头部使之接触肿瘤组织。启动冷冻装置,首先导入冷媒氩气,探针裸露区在50s内迅速使局部温度降至-130℃以下,持续15 min左右,用超声监测整个操作。关闭冷媒氩气并导入热媒氦气,使探针的温度短时间内迅速恢复至20-40℃,一个冷热循环治疗过程结束后将温度恢复到原始状态,拔出探针。穿刺时形成的针道可填塞明胶海绵。如果为肺脏或易加压部位则不用明胶海绵填塞。最后消毒包扎。手术完毕后,要重点监测患者的血压及有无气胸发生。
1.3观察指标
要认真观察冰球形成的时间、冰球的变化,术中冰球在病灶区域的覆盖情况,术后病变部位的病理变化和病灶缩小的情况。
2 结果
2.1冰球形成的时间
超声引导下21个病灶,冰球形成时间(表1)。
表1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病变冰球形成时间
病变 病灶数 冰球形成时间(s)
&<40 40-50 &>50
原发性肝癌 5 2 3 0
胆囊癌肝转移 5 1 3 1
食管癌肝转移 5 0 4 1
结肠癌肝转移 3 0 3 0
直肠癌肝转移 1 0 1 0
肺癌肾上腺转移 2 0 1 1
21 3(14.3%) 15(71.4%) 3(14.3%)
2.2.1超声表现
冰球形成后,单根冷冻探针表现为,横断面时靶区内出现一弧形强光带,后方伴轻度声影,纵断面时冰球的强光带呈弧形略向前凸起,与探针近端本身的笔直强回声光带之间构成“成角凸起”声像图。随着冰球的增大,强光带变宽、弧度变大。复温后,弧形强回声光带逐渐减弱,并很快消失,声影也消失,冷冻区呈不均匀回声增强,边界不清晰。
2.2.2 CT表现
在用氩氦刀冷冻治疗后立即进行平扫,冷冻消融区密度大大的降低,且与周围边界清楚,形状近似卵圆形,CT值为-10-15 Hu,与液体密度很接近。复温后扫描,密度低的区域的冰球渐恢复至肿瘤原来的密度。
2.3术后病灶缩小率
最大径≤3cm肿瘤,3个月病灶缩小率≥50%者占78.8%;最大径&>3 cm肿瘤,3个月病灶缩小率≥50%者占28.6%。两组相比,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
2.4 病理变化
对病变部位冷冻治疗后立即穿刺活检,通过观察切片可以看出靶区细胞胞浆疏松、空泡样改变及部分坏死。10天后,观察穿刺组织的切片可以看出靶区大面积坏死,细胞核固缩、核浓染、核碎裂及溶解等。
3 结论
氩氦刀是一种冷冻治疗设备的简称,氩气通过探针使手术部位温度迅速降低、氦气通过探针使手术部位温度迅速升高,这样冷热交替的突变温度使得病变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肿瘤细胞被冷冻后形成冰晶,这是细胞毁损的主要原因。临床时间证明,在超声与CT引导下用氩氦刀冷冻治疗恶性肿瘤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Wang H W,Liu J.T he inf luence of cryosurgery on great vessels and heart in pat ient s wit h lu ng cancer[J].Chin J Lung Cancer,2004,l 7(5):423 426.
[2]Fan g CH,Zhong H C,Chen XW,et al.T reat ment of advanced liver neoplasm by int raoperat ive argon super cryosurg ery syst em [J].C hin J G en
S urg,2005,20(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