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手足口病102例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3878 日期:2025-05-23 来源:论文网
【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甲泼尼龙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102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44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IVIg (1g/kg·d)1次/d,连用2日,甲基泼尼龙1~2mg/kg·d,1次/d,连用3日,结果 治疗组患儿的主要症状,体征(发热,手足口皮疹,惊跳等)的改善情况,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IVIg甲基泼尼龙用途广泛,其在治疗手足口病时,因其免疫调节功能及减轻脑水肿,肺水肿,可显著减轻患儿症状,缩短病程,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 甲基泼尼龙 手足口病 EV7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重症病例早期识别相当关键,下列指标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中的危重型:
  (一)持续高热,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二)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
  (三)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常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
  (四)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冷,皮肤花纹,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龄),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2秒)
  (五)外周血WBC计数升高,外周血WBC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六)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 L
  EV71感染重症病例应根据治疗不同,病理生理过程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现将我院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102例EV71感染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应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和甲泼尼龙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在本院的手足口病患儿中选取102例病例,此102例病例诊断符合诸福堂著的《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中的标准[1]。且肠道病毒EV71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102例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燥、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质炎等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其中男58例,女44例,年龄<1岁20例,~3岁62例,~7岁20例,将102例患儿随机分2组,治疗组58例,对照组4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退热,抗病毒,降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高压等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1g/kg·d,1次/d,连用2日,甲基泼尼龙1~2mg/kg·d, 1次/d,连用3天。
  表一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痊愈    好转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58   44(79)   8(14)   4(7)    2(4)   56(97)
  对照组  44   7(16)   9(21)   12(2)   16(36)   28(64)    1.3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结果:治愈: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褪,口腔溃疡愈合,无新皮疹出现,精神好,食欲正常,好转,体温基本稳定,皮疹消退,但仍有散在皮疹,无其他并发症。有效:仍发热,体温低于38.5℃,仍有皮疹,口腔溃疡好转,无惊跳等其他并发症。无效:仍发热,皮疹不消退或加重,精神食欲差、出现其他并发症。
  表二 两组症状、体症改善时间比较
  组别   例数  退热   皮疹消褪   溃疡愈合
  治疗组  58   1.0±0.33   3.31±0.45   4.0±0.62
  对照组  44   3.1±0.45   5.2±0.67  7.2±0.63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 患儿热退疱疹结痂消退,溃疡愈合时间,无效病例例数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一、表二。
  3 讨论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柯萨奇病毒A16及肠道其他病毒引起的具有特征性皮疹和口腔粘膜损害的一组综合症,1957年首先发现于新西兰及加拿大,之后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部分亚洲国家大流行,每2~3年流行一次[2]。导致1997~1998年东南亚和我国台湾省、香港地区大规模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是EV71,此病毒感染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重症病例早期识别很重要,应采取相应救治措施,使其不转入危重性,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而丙种球蛋白可提高机体免疫,对有脑脊髓炎和高热等中毒症状病例应尽早使用,而甲基泼尼龙有助于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微血管通透性,稳定细胞膜并恢复钠泵功能,防止或减弱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且甲泼尼龙有助于减轻EV71感染所致的脑水肿和肺水肿。
  总之,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及甲基泼尼龙联合使用治疗EV71感染重症病例,有利于改善症状,提高免疫,降低微血管通透性,减轻肺水肿及脑水肿,在治疗重症病例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02-810.
[2]杨国亮.《皮肤病学》[M]第7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276.
上一篇:关于腹泻治疗体会
下一篇:返回列表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