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腹泻治疗体会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3877 日期:2025-05-23 来源:论文网
【摘要】 腹泻(diarrhea)是常见的消化系统临床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排便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有未消化食物,或带有黏液、脓血,常伴有腹部绞痛、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及失禁等。目的 讨论腹泻治疗体会。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关键词】腹泻 治疗
  腹泻(diarrhea)是常见的消化系统临床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排便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有未消化食物,或带有黏液、脓血,常伴有腹部绞痛、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及失禁等。腹泻依据病程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病程少于两个月者为急性腹泻,超过两个月者为慢性腹泻。
  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依据病因分类,有助于对腹泻原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腹泻多见于:①食物中毒:由于食物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肉毒杆菌等毒素污染,多表现为非炎症性水泻。②肠道感染:病毒(轮状病毒、肠腺病毒)、细菌(霍乱弧菌、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及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小肠非炎症性水泻及脓血腹泻。③药物:泻剂、拟胆碱剂、乳果糖等可导致腹泻,即药源性腹泻。
  慢性腹泻病因复杂,多见于:①肠道感染:如慢性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肠结核及血吸虫病等。②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包括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肠病、放射性肠炎等。③小肠吸收不良:如短肠综合征、慢性胰腺炎、乳糖不耐受症、肠管内瘘、whipple病等。④肿瘤:包括大肠癌、大肠息肉病、淋巴瘤、胃泌素瘤、肠血管活性肠肽瘤及类癌等。⑤胃肠运动性腹泻: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启动临床思维必须掌握的资料】
  1.病史
  (1)现病史
  1)腹泻起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
  2)排便情况:包括每日排便次数,排便量,粪便性状、气味及有无里急后重感等。
  3)腹泻的时间:有无规律,夜间有无腹泻,功能性腹泻常在白天发作,不影响睡眠,影响睡眠的夜间腹泻多由于器质性疾病所致。
  4)有无导致腹泻的诱发因素,如饮食、药物及情绪等。
  5)腹泻有无伴随症状,如发热、盗汗、体重下降、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和心悸等。
  6)对伴有腹痛者,应了解腹痛的部位、严重程度、性质及有无放射痛等。
  (2)既往有无结核病史、糖尿病史及服药史,有无不洁饮食史,饮食习惯如何,是否曾外出旅游,有无腹部手术史、过敏史及放射治疗史。
  2.体征
  (1)精神状况、营养状态,有无脱水征及水肿,皮肤是否苍白,有无口角炎、舌炎,全身淋巴结有无肿大。
  (2)甲状腺是否肿大,有无杂音及震颤。
  (3)腹部有无肿块,肿块的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及压痛等,腹部有无压痛及其部位,肝脾是否肿大,有无腹水,直肠指诊有无肿物、溃疡,指套有无黏液或血迹。
  【选择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的思维程序】
  1.血色素、白细胞计数、电解质、肝肾功能检查。大便镜检注意红、白细胞及脓细胞、寄生虫、脂肪滴、淀粉颗粒、横纹肌纤维或未消化食物等,涂片检查注意肠道球菌与杆菌的比例,大便潜血和培养也应作为常规。
  2.怀疑小肠吸收功能不良,可做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1)粪脂测定:粪脂量超过正常时提示小肠黏膜病变、肠内细菌过度生长及胰腺外分泌不足引起的脂肪吸收不良。
  (2)D-木糖吸收试验:阳性者提示为空肠疾病或肠内细菌过度生长所致的吸收不良。
  (3)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在小肠切除过多、恶性贫血及肠内细菌过度生长时,维生素B12尿排泄量低于正常。
  (4)胰腺外分泌功能测定:苯甲酰-酪氨酰-对氨基苯甲酸(BTPABA)试验可帮助判断胰腺疾病引起的吸收不良。
  (5)氢呼气试验:对判断乳糖或其他双糖吸收不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及小肠转运时间过快等有一定价值。
  3.影像学检查
  (1)胃肠X线钡餐造影及腹部平片,可显示肠道病变及胃肠道运动功能。怀疑有肠梗阻者不宜做钡餐造影检查,以免加重肠梗阻。
  (2)腹部B超,必要时做CT或MR。
  (3)选择性血管造影可了解肠管供血情况。
  4.结肠内镜检查 是了解全结肠及回肠末端有无病变、病变性质和范围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鉴别诊断的思维程序】
  依据腹泻的发病机制,基本上可将腹泻分为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吸收不良性腹泻及胃肠运动性腹泻。    1.是否是肠道感染,是非特异性感染(急性肠炎、长期服用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还是特异性感染(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肠炎、结核等)。集体发病需考虑食物中毒。
  2.是否是非感染性非特异性回结肠炎症,如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3.是否是肠管吸收功能不良,包括短肠综合征、肠内瘘、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等。依据腹泻的发病机制,可将腹泻分为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吸收不良性腹泻及胃肠运动性腹泻。
  4.是否已排除结直肠肿瘤。
  5.有无内分泌肿瘤,如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的可能。
  6.确实找不到原因时,应进一步排除肠易激综合征及功能性腹泻。乳糖不耐受症常自儿童期即起病。
  【确定诊断的思维程序】
  腹泻是一种很平常的症状,诊断的目的是明确病因,一般并不困难,但有些病因一时也不易肯定,比如感染性肠炎,大便镜检即可诊断,但如确定感染病原体则并非易事,需确凿的证据。
  1.大便常规检查确定感染性肠炎,依靠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比例判断菌群失调,根据细菌培养确定感染菌种。但病毒感染则很难确定。
  2.明确的小肠广泛切除手术史可确诊短肠综合征。
  3.结肠镜检查直视病变并获取组织学诊断。
  4.X线钡餐或灌肠造影明确肿瘤或炎性(非特异性、结核等)病变,但有时不易鉴别,需结合病史和体检以及治疗经过全面判断。
  5.影像学检查和血液特异激素检查以明确胃、胰腺等处内分泌肿瘤的存在。
  6.根据大便特点,进一步证明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明确吸收不良综合征的诊断。
  7.功能性腹泻需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始能综合考虑。
  【制定治疗原则的思维程序】
  1.病因治疗是治疗腹泻的基本原则,应在查明引起腹泻的原因之后采取针对性措施,治疗原发疾病,纠正腹泻症状。对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应针对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乳糖不耐受症或麦胶性乳糜泻者,应在饮食中剔除乳糖或麦胶类成分;高渗性腹泻应停食或停用导致高渗的食物或药物;分泌性腹泻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应注意纠正。
  2.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3.替代疗法 慢性胰腺炎导致的慢性腹泻可选择胰酶替代疗法,补充胰酶,纠正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4.功能性胃肠疾病引起的慢性腹泻多与精神、心理、社会、环境及饮食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治疗上除需纠正胃肠平滑肌运动紊乱及内脏感觉异常外,尚应配合心理治疗,进行个体化的综合性处理。
参 考 文 献
[1]娄元霞,陈恩富.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浙江预防医学;2010年03期 .
[2]刘永芳.小儿恶性疟疾87例诊治体会; 安徽医学;1999年02期.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