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代写网:
【摘要】 目的 观察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 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于西医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100%、72%,对照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85 %、50%。统计学处理.两组临床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满意。
【关键词】 带状疱疹 中西医结合 疗效观察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皮肤疾病。其按中医类属蜘蛛疮、蛇串疮、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丹等范畴.;按临床辩证属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湿热火毒蕴积肌肤所致;按西医类属病毒性皮肤病,有起病迅速、局部灼热,沿神经呈带状分布出现群集性发亮丘疱疹,神经痛三大特点。现参考有关资料及临床实践,粗略地将带状疱疹的有关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25例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3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2天。对照组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80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18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1]中有关带状疱疹的诊断制定。(1)发疹前有发热、倦怠、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2)局部先觉皮肤灼热、疼痛、感觉过敏,继而出现皮肤潮红等簇集粟粒大小丘疹,迅速变为小水泡,附近淋巴结肿大;(3)皮疹好发于胸背、面、颈、腰腹部,单侧发疹,常沿皮神经分布;(4)多于春秋季发病,愈后一般不再复发;(5)发病迅速,全病程平均1—2周,皮疹消退后可留色素沉着;(6)疼痛以神经样疼痛为特征;(7)组织病理变化,表皮网状变化与气球状变性,形成表皮内水泡。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阿昔洛韦200mg,每日5次,口服;消炎痛25mg,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B120mg,每日3次,口服;转移因子2ml及维生素B121ml,每日1次,肌肉注射,外用阿昔洛韦软膏。
2.2 治疗组 除按对照组治疗外,应用自拟消毒汤治疗。基本方药:龙胆草12g、30g\黄芩1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白鲜皮10g、紫草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赤芍15g、黄芪15g、丹参15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2周为1个疗程。
3 疗效分析
3.1疗效标准 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制定(标准)》中有关带状疱疹的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皮疹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不留任何后遗症;显效:皮疹大部分消退,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皮疹部分消退,自觉症状有所缓解;无效:经过治疗1周以上皮疹及自觉症状均不见好转。
3.2 治疗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4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皮肤病,姨咽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泡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目前的治疗方法颇多。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缩短病程,减轻病痛,防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阿昔洛韦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它通过抑制病毒DNA的合成,显示抗病毒效力,对带状疱疹治疗疗效肯定;转移因子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增强肌体对疫病的抗病能力;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均具有营养神经和促进神经恢复的功能;消炎痛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消毒汤治疗本病,疗效显著。龙胆草清肝胆实热;紫草,黄芩,白鲜皮清热燥湿;延胡索,川辣子,赤芍,丹参具有养血活血,行气止痛之效,可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黄芪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蒲公英、败酱草、紫花地丁均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甘草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过敏等作用。诸药配伍,共奏扶正祛邪,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效。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可明显缩短带状疱疹的止痛时间,同时在提高治愈率和降低后遗神经痛等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不失为有效方法之一。
参 考 文 献
[1]吴少祯,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10 : 619.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论文大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