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先甲 胡建斌 汪亚玲
【摘要】目的 评估使用再次手术清创或延长抗生素的方法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伤口深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从2003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病例中行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其中5例被诊断为深部伤口感染(1.2%)。术后进行再次手术清创或者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治疗,所有5例患者获得了康复,术后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从1.5年至3.5年,平均2.6年。结果 5名患者再次进行手术清创,反复伤口冲洗并缝合伤口。无1例患者取出内固定,所有5位病人接受4至5周的静脉抗生素治疗,随后5-8周口服抗生素。在随访过程中无椎体或者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论 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出现了深部的椎间隙感染没有必要取出内植物。可以采用包括再次手术清创或者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等方法来治疗。
【关键词】腰椎间融合术 内固定 伤口感染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腰椎不稳、间盘退变性疾病。手术中在完整摘除椎间盘后椎间植骨有效的恢复椎间盘高度,并且可以维持腰椎的生理前凸[1,2]。深部伤口的感染文献报道很少[3,4]。有作者讨论了腰椎融合术后伤口感染的一般治疗和处理[7]。但作者并没有重点关注椎间融合术后的感染。本人的治疗方法是再次手术清创,冲洗伤口及延长抗生素治疗。所有5名病人经治疗后5例临床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从2003年8月至2008年8月我院收治的病例中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的患者进行随访,其中5例被诊断为深部伤口感染(1.2%)。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内固定和融合的节段,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及其间隔时间等。
手术从后外侧入路进入,在椎间盘摘除后作用方头空心骨刮匙处理上下椎体终板,于椎间隙内植入自体骨。椎间融合后行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的后外侧植入自体骨融合。
出院后此5例患者在门诊随访1.5-3.5年。由专门的医生对这些患者进行感染复发的评估,同时判断植骨融合质量和患者的主观满意度等指标。
根据平片上的表现对融合质量评估。融合的标准是影像学上没有丢失骨小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影像学上未融合的指征是骨的连续性被打乱且不确定,骨小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丢失严重。所有患者术后行过伸过屈动力为X线片来判断融合区域的不稳定情况。
术后随访1.5-3.5年,平均2.6年。在随访的期间内使用患者主观满意度和Oswestry残障指数来判断患者的生活质量。
病例患者行行腰椎后路椎间隔合内固定手术,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深部伤口感染(1.2%)。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9.5岁(19.6岁至74.5岁)。手术的指征是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伴有或无椎管狭窄5例,退变性滑脱2例。病变节段L4/5,3例;L5S1,2例。
手术感染多发生于术后3至23天,平均10天。患者表现为术后发热,伤口肿胀,腰部疼痛等。对此5例患者检查血沉和C反应蛋白。
5例患者在全麻插管下进行再次手术翻修。术中暴露出金属植入物,术中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切除伤口四周的坏死组织,使用盐水反复冲洗伤口。所有患者术后进行引流48小时。
1例患者术后CT未见明显的感染灶,给予延长使用抗生素治疗。在透视引导下行椎间盘组织抽吸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5例患者中发现有单一的微生物生长,1例发现有2种微生物生长。延长抗生素用药4至5个星期,后口服抗生素5至8周直至c反应蛋白水平正常化。
2结果
在随访期间,5例患者有感染需要要更换抗生素的情况。融合状况和患者的主观满意度。在2年随访,其中4例术后症状明显好转,1例患者诉术后未见明显好转。所有患者腰部无明显的活动受限。仅2例患者出现骨性融合,1例术后2年好转,另外1组无明显症状改善。未见假关节形成的并发症。
5例患者中的3例随访时间>2年。根据Oswestry残障指数,有1例患者残留轻度残障,不伴有下肢的放射痛
3 讨论
外科伤口深部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在非器械融合的病例中发生率为2%至3.4%。
目前已有多种方法的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深部伤口感染的经验。这些该当包括在此手术引流,肌瓣覆盖,伤口闭合,局部组织肌肉瓣覆盖缝合,植入有机玻璃镶与抗生素和长期使用抗生素静脉,后口服抗生素等。但是目前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规程。
脊柱术后感染的病原菌主要包括皮肤表现菌群(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在我们的研究中,5例患者中有2例可以培养出皮肤表现的病原菌。同时绿脓杆菌2例,粪链球菌和鲍曼各1例,显示存在院内感染的情况。我们研究发现在正规使用抗生素以前有很有必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尤其是当药敏概况较难预测的情况下,需要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总之,我们通过5例患者行腰椎后路椎间隔合内固定手术后伤口深部感染的病例,总结认为在手术清创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取出内固定材料,术后的抗生素治疗需要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及时准确的调整抗生素。一般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有效的缓解,但是影像学上可能未见骨性融合。
参 考 文 献
[1] Kuslich SD, Danielson G, Dowdle JD, et al. Four-year follow-up results of lumbar spine arthrodesis using the Bag-dy and Kuslich lumbar fusion cage. Spine. 2000; 25:2656—2662
[2] McAfee PC, Cummingham BW, Lee GY, et al. Pevision strategies for salvging or improving failed cylindrical cages. Spine. 1999; 24:2147-2153.
[3] Gertzbein SD, Betz R, Clements D, et al. Semirigid instrument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lumbar spinal conditions combined with circumferential fusion. Amulticenter study. Spine. 1996; 21:1918—1925.
[4] Okuyama K, Abe E, Suzuki T, et al.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complications after facet joint excision and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148 cases. Acta Orthop Scand. 1999;70:329—334.
[5] Yashiro K, Homma T, Hokari Y,et al. The Steffee variable screw placement system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of bone grafting. Spine. 1991;16:1329—1334.
[6] Rosenberg WS, Mummaneni PV.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echmique, complicationsand early results. Neurosurgery. 2001;48:569—574.
[7] Mehbod AA, Ogilvie JW, Pinto MR, et al. Postoperative deep wound infections in adults after spinal fusion: manage-ment with vacuum-assisted wound closure. J Spinal Disord Tech. 2005;18: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