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葡萄糖和电解质对全肠外营养液中pH值和 微粒稳定性影响的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5456 日期:2025-02-28 来源:论文网

      作者:杨晓军,钟智,陈赛红,吴万征,吴雪梅

【关键词】 全肠外营养液;葡萄糖;电解质;稳定性
【摘要】目的:观察葡萄糖、电解质和pH值对全肠外营养液(TPN)稳定性的影响。方法:5组不同浓度葡萄糖及电解质的TPN液,配制后放置于19 ℃~21 ℃中贮存,并于0、5、10、15、24 h时分别取样,测定溶液pH值、溶液微粒数并肉眼观察其外观变化。结果:0 h~24 h组1~组5 TPN液pH值的变化在0.06范围内;≥5μm的微粒数(24 h内的平均数)组5 与组1~组4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5组TPN液外观均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葡萄糖和1价电解质的常用量对TPN液稳定性影响较小,而2价电解质对TPN液稳定性影响较大,故在配制时应注意电解质用量,尤其是2价电解质。
【关键词】全肠外营养液;葡萄糖;电解质;稳定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lucose and electrolytes on the stability of pH value and microparticles in the total parenteral nutrient(TPN) solution. Methods: The pH value and number change of microparticles from 5 groups of TPN sample solution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glucose and electrolytes were determined at 0, 5, 10, 15, 24 hours, respectively, after storage under the room temperature (19°C――21°C). The appearances of TPNs were observed under naked eyes. Results: No significant changes of pH value (changes&< 0.06) and the appearances were noted for the 5 groups of solutions within 24h; The average numbers of microparticles (diameter ≥5μm) from all time points within 24 hours in group 5 were higher than in each group from group 1 to 4 (P&< 0.01). Conclusion: The common usage of glucose and valence 1 electrolytes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TPN solutions, while valence 2 electrolyte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Care should be taken to the usage of the valence 2 electrolytes o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solution.
【Key words】TPN; glucose; electrolytes; stability
目前临床工作者认为,全肠外营养液 (TPN) 优于单用氨基酸提供的蛋白质和单用脂肪乳、葡萄糖提供的热量;但TPN液中高浓度的脂肪乳化颗粒对溶液的pH值、离子浓度很敏感,且在溶液的配制及贮存过程中,多种组分的混合及相互作用可使原有的微粒变大或产生新的微粒,影响TPN液的稳定性。有关全肠外营养液配制的研究,目前国内多为综述类或配制体会的报道[12]。为了更好地开展和安全使用TPN液,参考我院2003年8月以来TPN的配制处方,我们拟定了5组处方进行实验以观察葡萄糖和电解质对全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现将结果作一报道。
1 材料来源与方法
1.1 仪器
pHS3C型精密pH计(上海雷磁仪器厂); GWF5J微粒分析仪(天津新技术产业圆区天河医疗仪器有限公司)。
1.2 实验药物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绿支安)(广州绿十字药业有限公司,200 mL/瓶,批号:AMC0035SN);10%(质量分数,下同)葡萄糖注射液(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500 mL/瓶,批号:050910409);20%脂肪乳注射液(广州侨光制药有限公司,250mL/瓶,批号:53120);水乐维他(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粉针,批号:0506371);维他利匹特(华瑞制药有限公司, 10 mL/支,批号:0511307 01);25%葡萄糖注射液(华裕(无锡)制药有限公司,250 mL/瓶,批号:05082804);10%氯化钠注射液(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10 mL/支,批号:05090141);10%氯化钾注射液(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10 mL/支,批号:0510101);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安阳九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10 mL/支,批号:0506093);25%硫酸镁注射液(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10 mL/支,批号:0507312)。

1.3 方法
1.3.1 配制处方与配制方法 参考本院常用的TPN处方拟定5组配方进行实验,5组配制处方详见表1,组1为不含电解质的基本处方组。 配制方法:TPN液按无菌要求配制。将维他利匹特注入水乐维他,溶解后加入脂肪乳;电解质加入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复方氨基酸注入TPN袋后振摇混匀,再注入脂肪乳,并不断轻加振摇使其均匀。表1 5组TPN液处方
 1.3.2 测定方法 (1)pH值:每组TPN液分别在配制后0 h和在温度19 ℃~21 ℃下贮存5、10、15、24 h时取样,测定各时间点的pH值。(2)微粒:采用光阻法。每组TPN液在与(1)相同的时间点精密取样10 mL后加入100mL容量瓶中,用微粒检查用水[3]稀释至刻度,摇匀,测定微粒数,再换算成每mL原TPN液的微粒数。(3)外观:肉眼观察每组TPN液配制后24 h内的外观变化。
1.3.3 统计学处理 采用F检验和q检验,用SPSS 12.0软件计算。
2 结果
5组TPN液的pH值变化情况见表2; 5组TPN液的微粒数变化情况见表3;5组TPN液外观与脂肪乳相似,19℃~21℃下静置贮存24h未见明显变化。表2 5组TPN液不同时间pH值的变化表3 5组TPN液微粒数的比较
3 讨论
表1表明,5组TPN液的pH值(0 h~24 h)均稳定在0.06范围内,这与我院目前使用的脂肪乳注射液的pH值在6.0~8.5范围内相同,有利于保持脂肪乳的稳定性。脂肪乳制备用磷脂作乳化剂,磷脂分子具有亲水和疏水两极,在脂肪颗粒周围形成保护膜,脂粒的排斥作用可防止颗粒相互靠近,Zeta电位为30mV时乳液稳定,当Zeta电位&>14mV时,可产生凝聚;而pH值在5.0以下时可减弱脂肪颗粒的电负性而影响乳液的稳定性。pH值偏高可对葡萄糖及氨基酸产生褐变反应;水乐维他中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等的结构在pH值偏高时会不稳定,易破坏失效,其他金属离子药物加入就更易发生这一现象[4]。为使各类成分稳定,配制TPN液时要控制好pH值。
TPN液粘度较大时,如取原液用光阻法直接测定微粒是无法得到结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2部明确指出:对粘度较高的制剂采用适宜的溶剂经适量稀释后测定微粒。本实验采用微粒检查用水对TPN液进行10倍稀释后,顺利地完成了测定。表2显示:5组TPN液≥25μm的微粒数符合药典要求;≥5μm的微粒数在24h内的平均数组5与组1~组4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分析其因,在参考我院2003年8月以来使用的TPN液情况所拟定的本实验5组处方中,组2和组3加入葡萄糖和1价电解质离子的浓度与TPN液控制的最高浓度相差较远,因而对脂肪乳的稳定性影响较小;而第5组2价离子的浓度与对TPN液控制的最高限制浓度相近,对脂肪乳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微粒显著增多。脂肪乳颗粒表面磷脂带负电荷,1价阳离子如Na+ 、K+ ,2价阳离子Ca2+、Mg2+可与之中和,引起脂肪乳剂Zeta电位的改变,从而使稳定性发生变化,由于2价离子所带的电荷比1价多,与脂肪乳颗粒表面的磷脂结合更多,所以粒度增加更多。电解质主要通过离子的催化作用和浓度来影响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5]328。故在配制TPN液时,不宜直接将电解质与脂肪乳剂相混合,且应注意电解质的用量。为保证TPN液的稳定性,葡萄糖最终浓度应控制在0%~23%之间,最好低于15%;1价阳离子、Ca2+和Mg2+的浓度分别控制在&<150 mmol/L,&<1.7 mmol/L,&<3.4 mmol/L的范围内[5]329。此外,TPN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其对机体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临床医师开具TPN液处方时的药品用量多考虑患者疾病及生化指标等因素,而较少考虑TPN液的稳定性,因此当医师处方中离子浓度超过控制浓度时,应严格以控制浓度为准。另外,配制好的TPN液应尽快使用,最好在24 h内输注完毕。

参考文献


[1] 梅丹,李大魁,张继春. 肠外营养制剂的稳定性及配伍禁忌[J].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1998,6(2):7477.
[2] 廖海强,刘玉兰,谢冰玲. 配制全胃肠外静脉营养液617例/次的体会[J]. 中国药房,2002,13(3):181182.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2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61.
[4] 段辉,吴锦秋. 影响全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因素分析[J].医药导报,2004,23(9):691.
[5] 蒋朱明,蔡威.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