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锦忠,黄胜立,黄顺忠,农善华,陆启峰,李军,蒙少福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病人流行病学特征,为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提供客观资料。方法 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2006年8月1日至2007年7月31日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20165例急诊患者进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急诊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0.730;高发年龄组为0~10岁、21~30岁组和31~40岁组;午夜及清晨为急诊患者就诊低谷,18~22时为高峰;秋冬季节急诊患者密度略高于春夏季节;急诊患者以城镇居民为主,农民仅占4.25%,急诊服务半径相对较大;利用出租车来诊者占60.23%,利用公共交通车辆来诊者占5.11%,本院出诊接回占7.5%,利用城市急救中心救护车来诊者仅占0.07%。结论 该文所分析的资料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该院急诊病人的真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国西南老、少、边、山、穷地区城市综合性医院急诊病人的基木特点,具有较大的可信性。
【关键词】 急诊室 急诊 流行病学
我国急诊医学尚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不平衡[1]。通过了解急诊病人的就诊情况(如病种、年龄、就诊时间等),对急诊病谱进行分析,可以为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为加强学科建设和医护人员配备和培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我们对2006年8月1日~2007年7月31日来本院就诊的20165例急诊患者的部分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对象
所研究的对象均为2006年8月1日至2007年7月31日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20165例患者,占全年急诊科实际来诊患者总数的97.22%(不包括妇产科急诊患者)。
2.方法
本研究属前瞻性调查,根据研究内容设计独立的调查登记表,在调查期限内,每一位来到急诊科的急诊患者均由值班医生、护士在急诊病志外另填写一份调查登记表(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就诊时间、交通工具、急诊主诉等)。经研究组成员核定急诊诊断并确定诊断编码(供计算机统计分析)后,输入计算机内的专用数据库,使用Foxbase+数据库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患者职业及性别、年龄分布
急诊患者职业以工人最多,占32.12%,其次为干部及职员(18.57%)、儿童(17.38%)、学生(11.25%)、民工(4.33%)、农民(4.25%)、个体开业者(2.15%),警察及军人(0.82%),其它占9.13%。在全部急诊患者中,来自市区的急诊患者为11232例,占55.7%,来自郊区及所属县7602例,占37.7%,来自外省县1089例,占5.4%,242例的急诊患者来源不明,占1.2%。20165例患者中男性11653名,占57.79%,女性8512名,占42.21%,男女之比为1: 0.730。就诊患者的高发年龄组为1~10岁组、21~30岁组和31~40岁组。全部患者的年龄分布如图1所示。
2.急诊时间段及季节分布
急诊患者来诊的时间以午夜及清晨为低谷,18~22时为就诊高峰时间段,见图2。全年急诊患者来诊以夏秋季节密度略高于春冬季节,见图3。
3.来诊患者使用交通工具情况及就诊后去向
交通工具最常见的是出租车占60.23%,其次是公共交通车辆占5.11%,利用城市急救中心救护车来诊者仅占0.07%。急诊患者68.9%的在急诊科内接受短期诊治后回家,11.94%被收入急诊观察区,18.2%被收入院内各专科病房。急诊室内死亡率为0.9%,另有0.06%来诊时已死亡。
4.急诊诊断及主诉
本调查所指的急诊主诉是指患者在急诊科内接受对症处理,以急诊主诉离开急诊科(入院、转门诊或嘱回家观察等),没有获得急诊诊断。20165名急诊患者中创伤患者7310人,占36.25%,其它各系统疾病为12855人,占63.75%。表1列出前20种最常见的急诊主诉或急诊诊断,占全部急诊患者的63.1%。表2 20种最常见的急诊主诉或急诊诊断
(略)
讨 论
有关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国内文献中已有少量报道,但多属回顾性调查[2,3]。而前瞻性调查[4]较少且集中在大中城市。本研究以一个完整年度作为调查期限,是基于急诊疾病的季节性分布的特点,其结果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我院急诊患者的真实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西南老、少、边、山、穷地区城市综合性医院急诊患者的基木特点,具有较大的可信性。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病人流行病学特征,为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提供客观资料。方法 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2006年8月1日至2007年7月31日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20165例急诊患者进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急诊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0.730;高发年龄组为0~10岁、21~30岁组和31~40岁组;午夜及清晨为急诊患者就诊低谷,18~22时为高峰;秋冬季节急诊患者密度略高于春夏季节;急诊患者以城镇居民为主,农民仅占4.25%,急诊服务半径相对较大;利用出租车来诊者占60.23%,利用公共交通车辆来诊者占5.11%,本院出诊接回占7.5%,利用城市急救中心救护车来诊者仅占0.07%。结论 该文所分析的资料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该院急诊病人的真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国西南老、少、边、山、穷地区城市综合性医院急诊病人的基木特点,具有较大的可信性。
【关键词】 急诊室 急诊 流行病学
我国急诊医学尚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不平衡[1]。通过了解急诊病人的就诊情况(如病种、年龄、就诊时间等),对急诊病谱进行分析,可以为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为加强学科建设和医护人员配备和培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我们对2006年8月1日~2007年7月31日来本院就诊的20165例急诊患者的部分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对象
所研究的对象均为2006年8月1日至2007年7月31日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20165例患者,占全年急诊科实际来诊患者总数的97.22%(不包括妇产科急诊患者)。
2.方法
本研究属前瞻性调查,根据研究内容设计独立的调查登记表,在调查期限内,每一位来到急诊科的急诊患者均由值班医生、护士在急诊病志外另填写一份调查登记表(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就诊时间、交通工具、急诊主诉等)。经研究组成员核定急诊诊断并确定诊断编码(供计算机统计分析)后,输入计算机内的专用数据库,使用Foxbase+数据库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患者职业及性别、年龄分布
急诊患者职业以工人最多,占32.12%,其次为干部及职员(18.57%)、儿童(17.38%)、学生(11.25%)、民工(4.33%)、农民(4.25%)、个体开业者(2.15%),警察及军人(0.82%),其它占9.13%。在全部急诊患者中,来自市区的急诊患者为11232例,占55.7%,来自郊区及所属县7602例,占37.7%,来自外省县1089例,占5.4%,242例的急诊患者来源不明,占1.2%。20165例患者中男性11653名,占57.79%,女性8512名,占42.21%,男女之比为1: 0.730。就诊患者的高发年龄组为1~10岁组、21~30岁组和31~40岁组。全部患者的年龄分布如图1所示。
2.急诊时间段及季节分布
急诊患者来诊的时间以午夜及清晨为低谷,18~22时为就诊高峰时间段,见图2。全年急诊患者来诊以夏秋季节密度略高于春冬季节,见图3。
3.来诊患者使用交通工具情况及就诊后去向
交通工具最常见的是出租车占60.23%,其次是公共交通车辆占5.11%,利用城市急救中心救护车来诊者仅占0.07%。急诊患者68.9%的在急诊科内接受短期诊治后回家,11.94%被收入急诊观察区,18.2%被收入院内各专科病房。急诊室内死亡率为0.9%,另有0.06%来诊时已死亡。
4.急诊诊断及主诉
本调查所指的急诊主诉是指患者在急诊科内接受对症处理,以急诊主诉离开急诊科(入院、转门诊或嘱回家观察等),没有获得急诊诊断。20165名急诊患者中创伤患者7310人,占36.25%,其它各系统疾病为12855人,占63.75%。表1列出前20种最常见的急诊主诉或急诊诊断,占全部急诊患者的63.1%。表2 20种最常见的急诊主诉或急诊诊断
(略)
讨 论
有关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国内文献中已有少量报道,但多属回顾性调查[2,3]。而前瞻性调查[4]较少且集中在大中城市。本研究以一个完整年度作为调查期限,是基于急诊疾病的季节性分布的特点,其结果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我院急诊患者的真实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西南老、少、边、山、穷地区城市综合性医院急诊患者的基木特点,具有较大的可信性。
本研究提示急诊患者中男性所占的比例较大,年龄段以0~10岁、21~40岁所占的比例大,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男性及青壮年是意外伤害及交通肇事的高危人群,而儿童急诊量所占比例大可能是急诊疾病谱中发热所占的比例较大有关。本研究还显示急诊患者大部分来自本市(占93.4%),以城市居民为主,农民仅占全部急诊患者的4.25%,外省较少(仅占5.4%)。这些说明我院作为开设床位上千张的桂西综合性大型医院,其急诊的服务半径与门诊的服务半径都比较大,因此,在考虑某一地区的长远医疗规划时,要加强县市一级中心性医院急诊科及相关临床科室的建设,使之成为能够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高水平急诊服务的医院,以缩短偏远及广大农村地区急诊患者,特别是外伤患者的就诊半径,提高抢救成功率[5]。
研究提示,急诊患者的就诊时间并不是均衡分布的,一天中以18~22时为就诊的高峰期,午夜及清晨为低谷;一年中则以夏秋季节急诊患者密度略高于春冬季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急诊疾病谱季节性分布特点的综合结果,需要结合具体的急诊疾病谱作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掌握这些特点,可以根据急诊患者来诊密度配备有关医护人员和其它技术人员,我科已根据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调整急诊工作人员排班表,逐步改变急诊科白天工作人员密集,晚间人员不足且层次较低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在疾病高峰来临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使急诊急救工作紧张而有序的进行,进一步提高护理、医疗质量,让患者满意。
我国院前急救转运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区的模式尚不统一,由于规模、费用、市区面积小等的限制,我院急诊患者使用急救站救护车来诊所占的比例很小,本研究中仅为0.07%,远低于我国大中城市[3]。而且我院2006~2007年一年的急诊量仅为20165例次,远低于百色市人民医院2003年一年急诊量(33533例次) [6],其原因可能与我市院前急救系统依附于该院有很大关系。因此,应根据国家和各地区的经济条件,统筹医疗资源,逐步地加大政府投入和资助,降低费用、合理布局、继续缩短应答时间和服务半径,以提高我国总体急救水平。我院急诊科最常见的20种急诊主诉或急诊诊断与李继光等[5]研究的结果基本相同,除可作为分析急诊疾病谱的基本构成成分外,也可用以指导急诊科的学科建设和急诊专业人员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樊寻梅,李春盛,王佩燕,等.我国急诊医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附53所医院急诊科调查分析)[J].急诊医学,2000,9(6):364-366.
[2]孙湛,童朝阳,李颖川,等.急诊病人初步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13(11):544-546.
[3]王丽娜,王秀洁,王峰,等.急诊就诊病谱规律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7):487-488.
[4]阮海林,冯小梅,杨春旭,等.综合性医院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2):144-147.
[5]李继光,朱玉森,万建华,等.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4):219-221.
[6]崔小锋.医院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7):2058-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