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腿痛 治疗效果
腰椎间盘突症是腰腿痛中最常见的疾病,其人群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多见于青壮年,治疗方法多种。我们自2004年12月~2007年3月共采用多种方法治疗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0岁,平均40岁。病变部位:L4~5突出30例,L5~S1突出6例,L3~4突出3例;同时两个间隙突出3例,其中L3~4、L4~5同时突出2例,L4~5、L5~S1突出2例。病史最短2小时,最长30年,平均1年;慢性起病33例,急性起病3例。术前主要依靠物理检查辅以CT检查或核磁共振检查做出诊断,诊断依据病史、症状体征、X线片、椎间盘CT、核磁共振扫描结果。所有病例均按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适应证标准[1]严格筛选确定。
2.治疗方法
①对于慢性、轻型、膨出型的患者,先采用保守治疗,予牵引、按摩、理疗,牵引包括人工牵引、自动牵引机牵引,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1周为1疗程,同时配以解痉、止痛、活血之类的药物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CT引导下行介入治疗,在CT引导下准确定位,取患病椎间盘患侧旁6~8 cm与皮肤成45°,经安全三角入路穿刺进针至椎间盘,针尖位于椎间盘中央,椎间盘内注射臭氧、胶原酶,同时注射消炎止痛液。②对于长期保守治疗效果差、合并后纵韧带钙化、椎管狭窄、椎体间不稳、椎体滑脱等患者实行手术治疗:a.纤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硬膜外麻醉下,俯卧位,用“C”型臂X线机定位,后正中切口1 cm,依次插入扩张管,置入工作及摄像系统,小尖刀切开纤维环,髓核钳彻底摘除突出间盘,冲洗,引流。b.后路切开突出椎间盘摘除或同时后路固定植骨术,在硬膜外麻醉或局麻下,俯卧位,后正中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钝性分开椎旁肌肉,小心去除后路椎板骨质,保护硬膜囊及神经根,髓核钳彻底摘除突出间盘,对于中央型、椎管狭窄、椎体不稳者行后路钉棒系统固定并植骨,术后冲洗、引流。
3.结果
CT诊断符合率达96.2%,其中同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及侧隐窝狭窄者3例,合并腰椎不稳者1例,伴马尾神经综合症者1例,诊断失误术中证实为腰椎管内肿瘤者0例。保守治疗的患者短期内大多数疗效显著,少数症状缓解不明显甚至加剧,1年后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发;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疗效显著,全部病例随访3个月~4年。按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2],优30例,占83.3%;良5例,占13.9%;差1例,占2.8%;1例术后3年复发,再次手术证实为不同间隙的突出,经二次手术治愈。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此病多发于青壮年,病因多为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腰部肌肉、韧带受慢性或急性损伤,导致椎间盘髓核受损伤、变性纤维环破裂、椎间盘内压力过高等多种原因下,退变髓核突破纤维环裂隙处突出,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而引起急性或慢性下肢神经症状。诊断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多数患者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对于每一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我们应在原有症状及辅助检查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诊断,对于轻型、膨出型均应先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时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长时间保守治疗无效、或合并有后纵韧带钙化、椎管狭窄、椎体间不稳、椎体滑脱、间盘脱出者,手术治疗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手术的先决条件,有效的减压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疗效满意的有力保障[3]。因此,手术中应尽量减少对脊柱稳定性、完整性及对脊柱周边软组织的破坏,这是术后患者症状恢复的有力保障,术中必须遵循解剖层次清晰、技术熟练、操作规范等原则,术后正确的处理是患者症状恢复的又一环节。
总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效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适宜的治疗,并且在症状明显、影像学检查确诊的前提下,经保守治疗无效时,积极进行手术可以有效地阻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81-282.
[2]杨惠林,唐天驷.腰椎不稳与腰椎管狭窄专题讨论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1994,14(1):60.
[3]侯树勋,李明全,白巍,等.腰椎髓核摘除术近期疗效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9):51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