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急诊科;护士;锐器伤;预防
护士是医院内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锐器伤是医院内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索。目前已经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在美国艾滋病患者中,有60%是卫生工作者,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有63%是护士[1]。急诊室是接触血液和锐器的高发科室,急诊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频繁和各类急、危、重症或灾害、事故等所致的外伤接触[2],常常接触注射器、刀剪、缝针等锐利器械[3],因此易发生锐器伤。国外学者研究认为,针刺伤或接触血液而感染HIV的机率为0%~3%,医务人员被HCV污染的锐器损伤而感染的机率为1.8%[4]。
1 防护措施
1.1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急诊科护士工作量大、节奏快,抢救患者时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少数护士存在侥幸心理,对针刺伤的危害认识不够或对主动预防措施不熟悉,执行不力,只有在临床证实或者有相应症状时才警觉。科室对护士特别是新上岗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的培训和教育,使急诊护士认识锐器刺伤的危害性,增强防护意识。
1.2 制订严格的操作制度,规范操作行为 对科室的护士进行操作流程培训。要求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护理工作时,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流程,做到及时,准确,迅速。避免工作粗心大意,操作方法不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应小心处理使用过的针头,禁止用手回套针头帽,采用单手套针帽技术,禁止用手分离注射器和针头,禁止用手弄弯或弄直针头,禁止用手转移未套帽的针头,为不合作的患者操作时必须有他人协助,避免引发针刺伤。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1.3 合理使用预防锐器伤的护理用具 学习使用保护性的产品。比如: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和安全型采血针为患者采集血标本;使用无针密封输液针头为患者进行输液治疗;合理使用防漏、耐刺、防打开的环保型锐器盒,到患者床旁注射时携带锐器盒,以便及时回收针头,减少污染针头裸露的时间[5,6],减少护士被针刺伤的机率。
1.4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地减少医务人员被锐器损伤的次数,因此急诊科要布局合理,采光充分,保持护理人员在工作时光线充足、空间宽敞。同时,配备足够的人力,保证受污染的锐器能够及时被清理,转运,保证操作区域整洁、无污染。
2 结果
我院急诊科大力开展锐器伤预防工作以后,使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次数明显减少。我们统计在开展预防措施前的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25名护士有335人次发生锐器伤,其中52人次被患者血液污染;在开展预防措施后的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25名护士有121人次发生了锐器伤,其中只有11人次被患者血液污染。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了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了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保障了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李兰.介绍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2]何静,陈亚,罗琼,等.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海南医学,2008,19(7):116.
[3]李茂珠.急诊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09,2:52.
[4]胡贤军,董良峰.医护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191-192.
[5]刘风云.临床护士锐器伤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医疗装备,2009,22(8): 59.
[6]李菊英,谢玲玲,贺锦花,等.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教育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05,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