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986例临床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8300 日期:2025-10-15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 了解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2008年5月10日至2009年5月9日986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足口病的高发年龄为2~5岁,全年中发病率最高的月份为5~7月(占50.62%),有接触史为主要发病原因。结论 在手足口病流行地区高发季节,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家长防范意识,避免密切接触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手足口病;传染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小儿发病为主。近年来,我国多个省市和地区发生了手足口病的爆发和流行[1], 2008年5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加强对该病的认识、研究和管理,进行网络直报[1]。从2008年5月10日至2009年5月9日我院共诊治手足口病患儿986例,为解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现将此986例临床调查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2008年5月10日至2009年5月9日,在我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专诊室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986例,均符合卫生部公布的2008年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所有患儿都均采用统计报表、患儿个案调查表等方法进行详细信息登记,全部病例由防保科进行个案调查,986例中门诊治疗892例,住院94例。男564例(占57.2%),女422例(占42.7%)。2岁以下179例(占18.2%);2~5岁655例(占66.5%);5岁以上10岁以下152例(占15.3%)。
  
  1.2 结果

  1.2.1 流行病学调查 发病患儿中,绝大多数有接触史,共787例(占79.8%)。幼托儿童发病较散居儿童高,发病季节以5~7月发病数最多,占总发病数的50.6%,10~11月份又是一个小高峰(占21.5%)。接触史及职业分布情况详见表1,发病月份情况详见表2。

  1.2.2 临床表现 986例患儿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共946例(占95.9%),其中低热453例(占45.9%)、高热493例(占50.1%),1~2 d后出现流涎597例(占60.5%),口痛868例(占88.0%),厌食759例(占76.9%),口腔疱疹及溃疡898例(占91.1%)多在软腭、硬腭、齿龈,个别在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皮疹867例(占87.9%),膝关节周围皮疹346例(占35.1%),头痛15例(占1.5%),呕吐68例(占6.9%),腹泻324例(占32.8%)。并发症:精神萎靡、呕吐、心电图或心肌酶改变,心肌损害65例(6.6%),高热不退、头痛、呕吐、精神萎靡并发脑炎4例(占0.04%)。
  
  表1 接触史及职业分布情况(略)

  表2 发病月份分布情况(略)

  1.2.3 治疗与转归 门诊患儿治疗予蒲地兰口服液、利巴韦林等抗病毒治疗。住院患儿除予抗病毒治疗外,根据病情对症治疗,有心肌酶谱增高者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及果糖二磷酸钠营养心肌,并发脑炎者应用甘露醇降颅压、镇静、止惊等对症治疗。986例均治愈,大多数患儿病程5~10d,少数患儿10~15d,平均(7.1±0.3) d。未见重型肺炎、典型暴发性心肌炎、极重型脑炎及死亡病例。

  2 讨论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均曾有关于此病流行的报道。此病于1957年新西兰首次发现,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这一诊断名称[2]。我国于1981年在上海首次发现本病,以后各省均有报道,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最常见为柯萨奇病A16型及肠道病毒7l型。近年来,我国山东、安徽等地发生小儿手足口病大流行,或暴发流行,引起大家的积极关注[3]。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快,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极易引起感染流行。从我院本组发病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的患儿有明显的接触史者(占79.8%)。男孩发病多于女孩。手足口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以5~7月居多(占50.6%),为全年中发病率最高的月份,10~11月份又是一个小高峰,这与手足口病春季和初秋季高发的特点相符。本组病例发病年龄以2~5岁最多,共655例(占66.5%)。幼托儿较散居儿童发病率高,可能的原因为幼托儿童相互接触密切,玩具、食物、手、毛巾等易引起交叉感染。本组病例大部分(95.9%)患儿发热,热型不规则,多在皮疹出现前1~2 d开始发热。部分病例伴随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咳嗽、流涕等呼吸道感染表现,绝大多数患儿有口腔疱疹(91.1%)及皮疹(87.9%)。本组病例绝大多数的患儿治疗经过顺利,病程一般5~10d,平均(7.1±0.3)d痊愈。少数伴有并发症,无患儿留有后遗症,无死亡病例。提示只要及早诊断,正确治疗,手足口病的预后是良好的。
  
  因手足口病大多数病例都是在门诊诊断和治疗,我院在诊治手足口病过程中,成立了手足口病诊疗区,建立了就诊流程,首先门诊筛查,然后到指定隔离门诊就诊,门诊医师在接诊中要仔细问病史,着重询问周边有无类似病例以及接触史、治疗经过,体检时注意皮疹、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及肺部体征。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的丙类传染病的要求进行报告。普通病例可门诊治疗,留观患儿集中同一诊室输液,重症患儿住院单独隔离治疗。在治疗期内加强消毒隔离工作,患儿的用具、呕吐物、粪便等均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处理,医护人员均严格消毒双手,医疗器具按规范消毒,诊室、治疗室、病房均要求空气流通,紫外线定时消毒。要求医生每诊治一位患者后均洗手,避免了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
  
  因手足口病接触传染性较强,本组患儿近80%有接触史。通过本组的诊疗实践,笔者认为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和地区,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加强健康教育等是手足口病的重要的预防措施,特别是为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在院内公共场所、侯诊区、儿科诊疗区、留诊观察区、儿科病房等重点地方通过张贴预防手足口病的宣传资料、宣传画、给患儿及家长发放宣传手册、制作黑板报等方法提高患儿及其家长对手足口病的防范意识,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以减少被感染机会。同时对体弱儿和免疫力低下的小儿可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口服玉屏风颗粒等方法,增强小儿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赵成松,赵顺英 手足口病的流行概况和应对策略[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6):419.

  [2]吴疆.我国手足口病与重症肠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2):100101.

  [3]蔡丽君,许红梅.手足口病流行趋势[J].儿科药学杂志,2008,14 (3):6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