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性情绪信息对成人依恋系统的激活——ERP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8199 日期:2025-10-14 来源:论文网

     作者:白云, 吴思思, 陆祖宏, 钟萍, 李雪松

【摘要】 目的: 揭示依恋性情绪信息与非依恋性情绪信息对依恋系统的激活。方法: 采用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技术手段,基于依恋性情绪、非依恋性情绪和中性3种实验条件,测量被试在这3种实验条件下后正电位(LPP)波幅的差异。结果: 在句子呈现后320~700 ms,3种实验条件主效应显著[F(2, 68)=28.78, P&<0.05,ε=0.452]。 3种实验条件与左右脑以及前中后脑分布交互作用显著[F(2, 68)=13.47, P&<0.05, ε=0.278;F(4, 136)=17.64, P&<0.05, ε=0.314]。多重比较发现, 依恋性情绪条件的波幅显著大于非依恋性情绪,非依恋性情绪显著大于中性实验条件。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右脑分布的依恋性情绪条件与非依恋性情绪的LPP波幅差异大于左脑。前部和中部的依恋性情绪条件与非依恋性情绪的LPP波幅差异大于后部。结论: 依恋性情绪信息与非依恋性情绪信息有不同的脑激活模式,依恋性情绪信息促进依恋系统激活。

【关键词】 成人依恋; 情绪; 后正电位

   1 引 言

  依恋(attachment)的研究最早是从1969 年英国精神分析师鲍尔比(John Bowlby) 对孤儿院儿童的心理障碍的关注开始的。鲍尔比基于他自己的观察以及同期动物分离的研究,在习性学的基础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控制论,创立了自己的依恋学说。

  1.1 依恋的定义

  依恋定义为个体与某一其他人形成的特殊情感连接,在个体处于悲伤时,这人是可以接近的或是可以得到的。这是一种持续稳固的和情感意义上的连接,这种连接是个体有愿望与依恋人物接近,并且当与依恋人物分离时表现出悲伤[15]。依恋关系被假定为提供了一种“安全基地”,这种安全基地可以促使个体的探索行为,并且有助于发展个体独立性[6]。 环境中的威胁、悲伤、疾病或者是疲劳都可以触发依恋行为,也包括个体收回和保持她与依恋人物的联系行为[23]。依恋连接最初形成于与照看者之间的互动,但在其一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1]。

  对于成人依恋的研究,大部分研究均集中于成人依恋的风格——成人关系中期望与行为的系统模式,这种模式是形成于与特殊依恋人物的交往历史[7]。有研究[89]揭示成人的依恋倾向可以分为两个维度:焦虑与回避。依恋焦虑定义为缺乏依恋安全感,强烈需要与依恋人物接近,经常担心与依恋人物的关系,并且害怕被拒绝。依恋回避者定义为缺乏依恋安全感,强迫自我依靠,并偏爱与其他人保持感情上的距离。

  1.2 依恋系统的激活

  根据对成人依恋的广泛研究,Shaver等[1011]提出了对于依恋系统激活的三阶段模型,这里我们作简要介绍。根据Bowlby[14]的研究,他们提出,当一个潜在的或现实的威胁被个体知觉到时,常规的对经验和事件进行的监测就会激活依恋系统。一旦依恋系统激活,对于问题 “依恋人物是否可得,以及依恋人物是否会做出有效的回复?”的回答将会导致依恋安全感的产生以及易化基于依恋安全性的情绪调节[12]。这些策略目的在于舒缓焦虑,保持舒适感,增进亲密关系,并有助于个人的调节。这些策略包括对于成功处理焦虑的信念,对于别人的信任感和一种能处理威胁事件的自我效能感[12]。这种基于安全性的策略同样包括在没有个人混乱的情况下承认和展示焦虑,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11]。

  根据Shaver等[10]的报道, 过度依恋策略包括了对威胁相关线索的持续警觉,对检测依恋人物不可得的阈值的降低,这两种线索均会激活依恋系统。这种策略会强化对威胁事件的负性感情反应,并会持续地关注与威胁有关的事情,把这些信息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结果一个很小的威胁相关线索可以被轻易地觉察到,依恋系统被长期激活,这样对于依恋人物不可得的心理疼痛持续加剧。这些与依恋系统过度激活相伴随的事件可以称为依恋焦虑。

  在关于依恋风格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发现,例如,Mikulincer等[13]发现依恋相关的焦虑是与达到某种安全感相联系的。Mikulincer等[14]指出依恋相关的焦虑是为了得到并维持某种极端的紧密关系。另外,根据Rom等[1516]的研究,当看到或听到某特定依恋人物,对特定的依恋人物或关于某依恋人物的心理表征会影响目标的激活。

  1.3 实验依据

  在这个研究中,我们使用了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技术揭示依恋性情绪信息和非依恋性情绪信息对依恋系统的激活。ERP是在头皮记录基于特殊事件的时间反应。使用ERP技术的一个优点是其有很高的时间分辨,这可以使我们检验特定的刺激处理。ERP波型分为正成分和负成分,这可以被认为是认知的特殊显现。分析这些成分可以评估特殊的情感刺激处理,并且可以指出与依恋系统有关特殊信息处理。后正电位(LPP)就是这样一个成分,这个成分位于头皮中央,已被证明对于情绪性图片敏感[1718]。这一成分被认为反映了动机和注意,并且相对于观看中性图片来说,被试观看情绪性唤起图片时,这一成分有更大的波幅[17]。

  2 方 法

  2.1 被试者

  采用随机整群取样法,共获得36 名大学生被试。其中男18名,女18 名;年龄21~28 岁,平均25.2岁。

  2.2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分为3种类型的句子,即依恋性情绪信息(例如:1.我恬静地躺在妈妈的怀里;2.恋人什么也没说不辞而别)、非依恋性情绪信息(例如:1.今年雨水充沛是个丰收年;2.大雪造成火车延误了两天)、中性信息(例如:1.运动员在操场上练习跑步;2.这辆火车从南京驶往长沙)。每种句子各54句,总共162句。实验前分别对这些句子在依恋度、愉快度和唤醒度上用九点量表进行评测。

  2.3 实验程序

  实验前告诉被试这是一个测量一般人际关系的实验,要求被试努力看清实验句子,并对随后出现的探测词进行正误判断。实验程序是使用NeuroScan公司的Stim2编制。被试者在一间光线柔和的隔音室内坐于一张舒适椅子上,双眼注视屏幕中央,双眼距离屏幕1 m。具体刺激序列如图1。

  图1 实验流程示意图

  正式实验之前,被试进行20个项目的练习,练习项目的模式与正式实验项目相同,包含了正式实验中关键项目的类型。

  2.4 ERP记录与分析

  记录仪器为美国NeuroScan 公司生产的ESI128 导ERP 工作站,记录软件为Scan4.3,用64导放大器和64导Quickcap 电极帽来记录被试者的脑电活动。实验前需要0.5 h左右的准备,将所有电极处的头皮电阻降到5 kΩ以下。参考电极为两个相互联结的分别置于双侧乳突的电极。实验中同时记录水平眼电和垂直眼电。记录时的滤波带通(bandpass) 0.05~100 Hz,采样频率(sampling rate)是1 000 Hz·导-1。以“+”开始呈现前200 ms 和呈现后的2 500 ms 作为分析时程(epoch)。以“+”呈现前200 ms 为标准对其后的2 500 ms 的波形进行基线矫正(baseline correction)。数据分析时滤波频带宽度是0.05~30 Hz·(24 oct)-1。以所有电极作为伪迹拒绝的标准,波幅大于±70 μV 的记录在叠加中被自动剔除,拒绝率小于20%。

  3 结 果

  对EEG 进行分类叠加,得出3种实验条件下的波形总平均,见图2。从句子开始呈现后220 ms内,ERPs是相似的:都是N100之后出现P200。这和前人在视觉语言呈现研究中所得到的ERPs的模式是一致的[19]。

  本实验中得到的LPP的波峰位于句子呈现后大约450 ms,头皮分布范围比较广,在前部与中部的效应最大,与以往的文献研究[1718]一致。根据本研究所关心的ERP成分和已有的关于LPP研究的文献,共选取了24个电极,对侧部电极的ERPs进行分析。电极包含了左右(hemisphere)和前中后(region)区域,其中左前部:F3,F1,FC3,FC1;左中部:C3,C1,CP3,CP1;左后部:P3,P1,PO5,PO3;右前部:F2,F4,FC2,FC4;右中部:C2,C4,CP2,CP4;右后部:P2,P4,PO4,PO6。

  图2 3种实验条件下的ERP波形(CZ电极)

  在对侧部电极的ERP分析中,选取320~700 ms的时间范围内对这些电极所记录到的LPP平均波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3种实验条件所产生的ERP波幅进行方差分析。进行3(依恋性情绪、非依恋性情绪、中性)×2(左右位置:左、右)×3(前后位置:前、中、后)×4(电极)作为被试内设计。此3种条件主效应显著,F(2, 68)=28.78, P&<0.05,ε=0.452。此3种条件与左右脑分布和前中后分布均交互作用显著,F(2,68)=13.47, P&<0.05, ε=0.278;F(4, 136)=17.64, P&<0.05, ε=0.314。

  从头皮分布上看,左右脑分布主效应显著F(1, 34)=19.97, P&<0.05, ε=0.368。左右脑区域与实验条件交互作用显著,F(2, 68)=13.47, P&<0.05, ε=0.278。进一步作简单效应分析,在左脑,依恋性情绪条件显著大于非依恋性情绪条件。非依恋性情绪又显著大于中性条件。右脑基本与左脑相似,但在右脑依恋性情绪条件与非依恋性情绪条件平均波幅的差异比在左脑更加明显。见图3。

  前中后脑区域主效应显著,F(2, 68)=37.79,P&<0.05,ε=0.520。前中后分布与实验条件交互作用显著,F(4, 136)=17.64, P&<0.05, ε=0.314。进一步作简单效应分析,对于前部和中部脑区,依恋性情绪条件显著大于非依恋性情绪条件,非依恋性情绪又显著大于中性条件。后部脑区,依恋性情绪条件显著大于非依恋性情绪条件,但非依恋性情绪与中性条件没有达到显著差异。见图4。

  4 讨 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被试者在看到依恋性情绪相关句子材料时,LPP平均波幅显著大于非依恋性情绪句子条件,而非依恋性情绪又显著大于中性句子,这图3 3种实验条件的平均波幅(左右脑区)

  图4 3种实验条件的平均波幅(前中后脑区)

  也验证了Mikulincer 等[11]关于依恋系统的激活模型。说明LPP波幅不仅对情绪相关材料敏感,对依恋相关的情绪性材料更加敏感。

  从ERP的结果可以看出,左右脑分布与实验条件交互作用显著,发现右脑的依恋性情绪性刺激与非依恋性情绪性信息的差异又大于左脑,说明右脑相对于左脑在处理依恋相关的信息是更加敏感。

  另外,前中后脑区分布与实验条件交互作用关系显示,前部与中部相较于后部对情绪性材料有更大差异。以往的研究虽然确定了前中后脑区对情绪性信息有不同的LPP波幅,但还没有进一步确定依恋相关信息的脑电分布。对于后部脑区,非依恋性情绪与中性没有达到显著差异,表明后部脑区对情绪性信息的处理没有前部与中部脑区敏感。

  以往文献报道大多集中于反应时上的依恋系统激活或是依恋类型的划分上,本研究旨在区分依恋以及与依恋系统联系紧密的情绪上,结果显示情绪确实与依恋联系紧密,这也证实了前人的研究,但从本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出,依恋与情绪还是有区分的,依恋相关的情绪比一般的情绪对成人的依恋系统激活更加强烈。

  5 结 论

  本研究结果证实了依恋与情绪之间的联系,依恋系统是伴随着个体在处理情绪信息时激活的,依恋相关的情绪性信息比一般的非依恋情绪性信息对依恋系统有更高的激活。另外,从实验中ERP成分在左右脑区的分布来看,右脑对依恋信息更敏感;从前中后脑区分布来看,前部和中部对情绪性信息比后部更敏感。

参考文献


 [1]BOWLBY J.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ffectional bonds.Ⅱ [J].Br J Psychiatry,1977,130:421431.

  [2]BOWLBY J.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ffectional bonds. Ⅰ [J].Br J Psychiatry,1977,130:201210.

  [3]BOWLBY J.Attachment theory and its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J].Adolescent Psychiatry,1978,6:533.

  [4]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J]. Am J Orthopsychiatry,1982, 52(4): 664678.

  [5]BOWLBY J.Violence in the family as a disorder of the attachment and caregiving systems [J].Am J Psychoanal,1984,44(1):927,2931.

  [6]AINSWORTH M D.Infantmother attachment [J]. Am Psychol,1979,34(10):932937.

  [7]FRALEY R C,GARNER J P,SHAVER P R.Adult attachment and the defensive regulation of attention and memory:examining the role of preemptive and postemptive defensive processes [J].J Pers Soc Psychol,2000,79(5):816826.

  [8]BRENNAN K A,SHAVER P R. Attachment styles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their connections to each other and to parental porce,parental death, and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caregiving [J]. J Pers,1998, 66(5):835878.

  [9]BARTHOLOMEW K, HOROWITZ L M.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J Pers Soc Psychol,1991,61(2):226244.

  [10]SHAVER P R,MIKULINCER M.Dialogue on adult attachment:persity and integration [J].Attach Hum Dev,2002,4(2):243257.

  [11]MIKULINCER M,FLORIAN V,HIRSCHBERGER G.The existential function of close relationships:introducing death into the science of love [J].Pers Soc Psychol Rev, 2003,7(1):2040.

  [12]SHAVER P R,MIKULINCER M.Attachmentrelated psychodynamics [J].Attach Hum Dev,2002,4(2):133161.

  [13]MIKULINCER M,GILLATH O,SHAVER P R.Activation of the attachment system in adulthood:threatrelated primes increase the accessibility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attachment figures [J].J Pers Soc Psychol, 2002,83(4):881895.

  [14]MIKULINCER M,ORBACH I.Attachment styles and repressive defensiveness:the accessibility and architecture of affective memories [J].J Pers Soc Psychol,1995,68(5):917925.

  [15]ROM E,MIKULINCER M.Attachment theory and group processes: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 and grouprelated representations, goals,memories, and functioning [J].J Pers Soc Psychol,2003,84(6):12201235.

  [16]GILLATH O,MIKULINCER M.Automatic activation of attachmentrelated goals [J].Pers Soc Psychol Bull,2006,32(10):13751388.

  [17]SCHUPP H T,CUTHBERT B N,BRADLEY M M.Probe P3 and blinks:two measures of affective startle modulation [J].Psychophysiology,1997,34(1):1346.

  [18]SCHUPP H T,CUTHBERT B N,BRADLEY M M.Affective picture processing:the late positive potential is modulated by motivational relevance [J].Psychophysiology,2000,37:257261.

  [19]KUTAS M,van PETTEN C,BESSON M.Eventrelated potential asymmetries during the reading of sentences [J].Electroencephalogr Clin Neurophysiol,1988,69(3):21823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