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立宏 李 萍 郑文芝 温晓艳 尹卫东
【关键词】 教育/医学;教学方法;研究;临床检验基础;教材
近年使用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第3、4版以及专科第2版规划教材《临床检验基础》无疑都是高质量的优秀教材,为我国检验医学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笔者在应用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特提出与同道切磋。
1 关于白细胞计数的生理变化
第3和第4版医学检验专业本科规划教材《临床检验基础》[1,2],关于血白细胞计数,叙述为“新生儿较高(15×109/L),可达30×109/L,在3~4d后降至10×109/L,……”。上述文字叙述似乎使读者感觉到“3~4d”已经不属于新生儿期。然而这样的叙述存在明显的漏洞,儿科学对小儿的年龄是有明确分期的,新生儿期是指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d的时期。在儿科学教材的文字叙述是“初生时白细胞总数15×109~20×109/L,生后6~12h达21×109~28×109/L,然后逐渐下降,1周时平均为12×109/L,婴儿期白细胞数维持在10×109/L左右,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3],我们认为这样的叙述更为准确,避免了概念上的混淆。
2 关于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的公式
许多版本《临床检验基础》教材[1,2,4]写到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的公式。以最新本科规划《临床检验基础》教材[1]为例,该教材中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的公式,如果带入健康人的有关数值(按第3版本科《临床检验基础》教材[2]的数值计算),即网织红细胞百分数(Ret%)按1%,血细胞比容(Hct)按0.45,此时网织红细胞成熟天数为1d,则RPI数值的计算结果为1%。此结果与该教材中“正常人RPI为1”不同,因此该教材中的公式应该再乘100(同样,第3版本科《临床检验基础》教材的RPI公式也应乘100)。而第1第2版本科《临床检验基础》教材该公式就是按乘100计算的。进一步分析上述Ret%以1%计算也有不妥,因为健康人Ret%参考值是一个范围,如果按第4版本科《临床检验基础》教材Ret%参考值0.5%~2.5%计算,其他数值不变化,则健康人RPI为0.5~2.5。显然该数值是一个范围,而该教材中“正常人RPI为1”,为一个固定数值使读者不宜理解。另外,由卫生部医政司组织专家编写的新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5]写到“正常人RPI为2”。根据以上3点分析,我们认为此公式尚有不完善之处,建议进一步加强沟通、统一认识。
3 关于Rh血型系统的基因
目前使用的《临床检验基础》[1,4]规划教材对Rh血型系统基因的叙述仍然沿用过时的理论,没有反映出最新的研究成果。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Rh血型的抗原表达被认为是受控于两个基因,即RHD基因和RhCE基因。这两个位于人类染色体1p36.1~p34.3的RHD基因和RhCE基因分别有10个外显子,基因产物分别是RhD多肽和RhCE多肽[6]。这一新进展在教材中应有所反映。
4 尿亚硝酸盐检测原理的称呼问题
关于尿亚硝酸盐检测原理,目前《临床检验基础》教材[1,2,4]中有两种称呼,即“亚硝酸盐还原法”[1,2]和“Griess反应”[4]。前种称呼中的“还原”指的是“当尿液中感染的具有硝酸盐还原酶的细菌增加时,如大肠埃希氏菌,可将尿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在微生物学检验中“亚硝酸盐还原试验”是常用的鉴定细菌类别的生化学反应试验。而硝酸盐的还原产物亚硝酸盐才是尿液中的待检物质。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水体、食品及环境中,能生成致癌物质亚硝胺,因而是水质、食品和环境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测定亚硝酸盐的方法主要有Griess法、催化发光光度法、示波极谱法和吸光光度法等,尿亚硝酸盐定性是基于Griess法,其原理是亚硝酸盐可将试剂块中的对氨基苯砷酸重氮化而成重氮盐(对重氮苯砷酸),对重氮苯砷酸再与色原(如α萘胺)偶联显色。检测某种物质的方法原理并不是指该物质是怎样产生的,因此笔者认为将亚硝酸盐检测原理称呼为“Griess反应”更合适。
5 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单位问题
目前《临床检验基础》教材[1,2]和配套的实验指导[7],都将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单位写成是ng/L,正确的应该是ng/mL或μg/L。这种错误也见于有关参考书中[5]。
6 关于本周蛋白的英文名称
本周蛋白是1846年Henry Bence Jones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尿液中发现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可用来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也是最早发现的肿瘤标志物。其对应的英文有两种写法,即“Bence Jones protein”[8]和“BenceJones protein”[1,2,4],更多见的是后者。虽然两种写法哪种更合适并无大碍,不妨碍读者对文章或书本内容的理解,但笔者认为还是以前者写法为宜。因为“Henry Bence Jones”是一个人的名字,而“BenceJones protein”中间的连接号可能会使部分初学者误解为两个人的名字。
7 关于尿中吞噬细胞与白细胞大小的比较
在第3版和第4版本科规划《临床检验基础》教材中,关于尿液吞噬细胞的叙述是“吞噬细胞约为白细胞的2~3倍,可分为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这种叙述容易使读者误解为“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都约为白细胞的2~3倍”,而笔者认为,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大吞噬细胞约为白细胞的2~3倍,而小吞噬细胞则并非如此”。小吞噬细胞是由中性粒细胞演变而来。
8 尿液鳞状上皮细胞的来源问题
在第3版和第4版本科规划《临床检验基础》教材中,关于尿液鳞状上皮细胞的来源叙述为“鳞状上皮细胞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这句中“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四个部位并非并列关系,并排叙述使读者不易理解,宜分别叙述。其中“尿道和阴道的表层”(准确的叙述是“尿道外口段和阴道的表层”)的被覆上皮是鳞状上皮细胞,“输尿管下部、膀胱”的上皮是移行上皮细胞而不是鳞状上皮细胞。只是位于“输尿管下部、膀胱”黏膜的移行上皮细胞在长期炎症作用下,易化生为复层鳞状上皮,并可脱落到尿液中。
9 浆膜腔的概念问题
目前《临床检验基础》教材[1,2,4]浆膜腔积液检查一节的“人体胸腔、腹腔和心包腔统称为浆膜腔”,应改为“人体胸膜腔、腹膜腔和心包膜腔统称为浆膜腔”,加或不加“膜”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尽管一般情况下读者结合前后文不会误解,但仍不够规范。
10 “人体酵母菌”的归属问题
在第3版和第4版本科规划《临床检验基础》教材的粪便检查部分,仍然沿用“人体酵母菌”的名称,并归入真菌,显然是不妥当的。人体酵母菌即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由Brumpt在1912年首次描述命名,并将其归属于寄生在人类肠道内的酵母类。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认为是非致病性肠道酵母菌,近几年大量研究资料证明该虫是一种寄生在灵长类动物和人类肠道的机会致病性寄生原虫,是引起腹泻的病原体之一,本病的分布为世界性,人群对该虫均易感。这种认识上的变化在第2版《临床检验基础》本科规划教材中已经有所反映,并且在规划教材《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9]中已经单列出“人芽囊原虫”一节进行叙述。
11 阴道杆菌的概念问题
在第3版本科和第2版专科《临床检验基础》教材[2,4]讲到阴道分泌物的检查时,使用“阴道杆菌”一词。第4版本科规划《临床检验基础》教材[1]“阴道杆菌”和“乳酸杆菌”两个词汇在一节内容中同时使用。而相关专业教材《妇产科学》[10]用词是“乳杆菌”或“阴道乳杆菌”,微生物检验教材[11]用词是“乳杆菌”。已知女性阴道内的正常菌群包括革兰阳性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如乳杆菌、棒状杆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有加德纳菌(有时呈革兰氏阳性)、大肠埃希氏杆菌等;专性厌氧菌包括消化链球菌、类杆菌及梭杆菌等[10]。尽管阴道杆菌通常指的是乳酸杆菌,似乎已经约定俗成,但为了保证教材使用词汇规范,防止初学者将“阴道杆菌”误认为是其他杆菌,我们认为《临床检验基础》教材中使用“乳(酸)杆菌”或“阴道乳(酸)杆菌”更为合理。
12 白色念珠菌的概念问题
在多种版次的本科专科规划《临床检验基础》教材[1,2,4],讲到阴道分泌物的真菌检查时,通常写到“阴道真菌多为白色念珠菌”。其中的“白色念珠菌”用词不严格,“念珠菌”是“假丝酵母菌”的俗称[11],“白色念珠菌”的准确用词是“白假丝酵母菌”。
13 阴道纤毛菌和放线菌的归属问题
在多个版本《临床检验基础》教材[1,2,4]中,都讲到阴道分泌物的真菌检查中包括阴道纤毛菌和放线菌,将阴道纤毛菌和放线菌与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并列,这种归类欠妥。阴道纤毛菌为革兰氏阴性、竖直或弯曲的杆菌,大小为0.8~1.5×5~15μm,菌丝细长,似假丝酵母菌(念珠菌)的菌丝,归属于第9版伯杰鉴定细菌学手册的纤毛菌属。放线菌是一群在生物学特性上与细菌类同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分类学上属于第9版伯杰鉴定细菌学手册的放线菌属[11]。
14 细菌性阴道病的概念问题
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由阴道加德纳菌和一些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所致,但临床和病理特征没有炎症改变[10]。这与滴虫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等有明显的阴道炎症不同。“细菌性阴道病”对应的英文是“bacterial vaginosis”,而不是“bacterial vaginitis”。目前有的《临床检验基础》教材[1]仍可见到将“细菌性阴道病”称为“细菌性阴道炎”,有的《临床检验基础》教材[2,4]同时有“细菌性阴道病”和“细菌性阴道炎”两种称呼,应为不妥。笔者认为应统一称为“细菌性阴道病”。以上部分商榷内容也表明不同学科的交流尚存在欠缺,如果能加强不同学科教材编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用更加规范的语言,无疑将会进一步提高《临床检验基础》教材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熊立凡,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6
4 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5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32300
6 高峰.输血与输血技术[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8
7 吴晓蔓.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4
8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8
9 沈继龙.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2
10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6261
11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9,25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