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脾虚证大鼠10种血清酶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7800 日期:2025-10-10 来源:论文网

     作者:尹卫东 温晓艳 温晓竞 刘克芹

【摘要】 目的:探讨脾虚导致水肿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采用劳倦加饥饱失常法塑造大鼠脾虚模型,比较其血清AST、ALT、ALP、CHE、5NT、LDH、LDH1、αHBD、CK、CKMB10种酶活性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脾虚组LDH、LDH1、ALP、5NT较正常对照组极显著降低(P&<0.01),AST、CKMB、αHBD、CK显著降低(P&<0.05),CHE明显增高(P&<0.05),ALT减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脾虚引起大鼠血清中多种酶学变化,反映了肝脏和心脏的病理性损害,两脏器的功能受损可能是导致脾虚水肿的原因。

【关键词】 大鼠;脾虚;血清;酶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pathophysiologyical mechanism from syndrome of spleen deficiency to dropsy.Methods:The rat model with syndrome of spleen deficiency was made by the way of tiring and disordered feast and hunger,and the difference was compared between syndrome of spleen deficiency group and normal group for the levels of 10 serum enzymes,AST、ALT、ALP、CHE、5NT、LDH、LDH1、αHBD、CK、CKMB.Results:The leves of serum enzymes for LDH、LDH1、ALP、5NT in the rats with syndrome of spleen deficiency were much notablely lowwer than that of normal group (P&<0.01),the AST、CKMB、αHBD、CK were notablely lowwer (P&<0.05),but the CHE was notable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changes of more enzymes in rat serum were processed by syndrome of spleen deficiency,indicating pathological damages for liver and heart,and the functional damage was the reason which syndrome of spleen deficiency would be dropsy.

  【KEY WORDS】 Rat,Spleen Deficiency,Serum,Enzyme

  目前,脾的证候研究主要集中于脾虚证方面,而且多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入手,对其它的脾主功能研究较少,特别是“脾主水湿”方面。但是,临床上的水肿患者却常常有脾气虚或脾阳虚的证候。因此,我们研究了一些与肝脏和心脏病变有关的血清酶,以期为阐明脾虚导致水肿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纯系Wistar大鼠20只,雌性,体重160~200g,北京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动物中心提供。

  1.2 试剂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5核苷酸酶(5NT)、胆碱酯酶(CHE)、乳酸脱氢酶(LDH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H1)、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试剂盒由上海东菱生物用品有限公司提供。

  1.3 仪器设备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7600—110 日本日立公司

  1.4 实验方法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脾虚组造模,采用劳倦加饥饱法:每日下午4∶30温水(水温30℃)游泳15min,隔日进食,饮水不限,造模30d。正常对照组常规饲养,饮食不限。造模结束,采禁食12h空腹血,迅速离心分离血清,进行各项血清酶学检测。

  1.5 动物模型判断标准

  精神倦怠,嗜卧,懒动,拱背,扎堆;舌淡苔少,眼眯,毛色枯黄,甚至稀少,耳足色白;严重时出现惊动时无神,抓取时挣扎无力,脸面被毛憔悴;软便,便溏,泄泻;受激排便率增高;食量减少,体重增长减慢或体重下降,体温不变或略有降低,出现以上症状者即为脾虚造模成功。

  1.6 统计学分析

  检测结果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由SPSS13软件完成。

2 结果

  劳倦加饥饱失常所致脾虚后,脾虚组LDH、LDH1、ALP、5NT与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AST、ALT、CKMB、CHE、αHBD、CK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LT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只有CHE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它均比正常对照组低,见表1。表1 两组大鼠血清酶学检查结果 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1,☆P&<0.05

3 讨论

  ALT和AST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分布于细胞浆和线粒体中,其中ALT在肝脏含量最丰富,AST在心肌含量最多。当细胞轻微受损时胞浆中的酶逸出,或受损严重时线粒体中的酶逸出,均可造成血清酶含量一过性升高。而当病情严重,大量可合成转氨酶的细胞死亡后,两酶的血清活性即下降。大量实验研究[1,2]发现线粒体功能低下是脾气虚证的物质基础之一。脾虚症大鼠线粒体减少,结构损伤,而线粒体中AST含量丰富。本研究中劳倦加饥饱失常所致的大鼠脾虚,AST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病理机制。此次测定脾虚大鼠血清ALT含量也降低,虽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徐琦[3]的研究结果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其具体原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反映肝脏功能的ALP、CHE及5NT目前研究较少。张霞[4]发现利血平脾虚大鼠肝脏和胃中ALP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而血清中大部分ALP来源于肝脏和骨骼,本结果显示脾虚大鼠血清AL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脾虚大鼠肝脏合成ALP减少,生理功能障碍。血清CHE即“假胆碱酯酶(SchE)”,在肝细胞合成能力下降时减低,而脂肪肝时增高。5NT参与核酸的分解代谢,虽分布广泛,但能释放入血循环的仅来源于肝胆组织,因5NT需经肝胆系统内的高浓度胆汁酸去垢处理后才能释放入血[5]。所以,血清5NT具有较强的组织特异性,在胆汁淤滞时增高。本实验脾虚大鼠血清CHE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而5NT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推测其原因,可能为脾虚时肝细胞中非特异性酯酶(NSE)活性下降[6],导致胆汁分泌减少,从而使5NT进入血液减少,同时致胆固醇堆积于肝脏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其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则气血来源亏乏,表现为倦怠乏力,气短,不耐劳作,现代医学认为,这主要与能量代谢水平低下有关。LDH和CK均为细胞能量代谢中的重要酶类。目前的研究表明,LDH在实验性脾虚动物各脏器组织细胞中的含量变化不一,肝及甲状腺细胞中的LDH活性下降,而胰腺腺泡、骨骼肌等细胞中的LDH增高[7]。血清中的LDH总活性应取决于各组织LDH变化的综合结果,缺乏特异性。本研究血清LD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王云清等在脾胃气虚患者中的发现一致,但与雷梦楠等通过脾阳虚动物模型测得的结果相反[7]。这是否为脾气虚、阳虚不同证型造成的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肌酸激酶(CK)与ATP的再生有关,主要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其次是脑和平滑肌。正常情况下,CK的活性取决于肌肉容量和运动量。本研究显示血清CK总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杨维益[8]进行的脾气虚临床研究结果相同,符合脾虚时肌瘦无力、神疲懒动的表现。

  LDH又分为五种同工酶,其中LDH1属心肌型,主要催化乳酸氧化为丙酮酸,适用于糖的有氧氧化,保证能量的持久产生。αHBD是以α羟丁酸为底物测定LDH1和LDh3的活性,相较于LDH总活性αHBD具有更高的心肌特异性。实验结果显示,脾虚大鼠血清LDH1、αHB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CK的同功酶CKMB也属心肌型,本研究中脾虚大鼠血清CKMB含量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由此可以推断,脾虚时心肌的能量代谢障碍,从而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

  陈国志[9]用雌性Wistar大鼠、应激过劳和饥饱失常法塑造脾虚模型,观察到脾虚大鼠的肝脏、心脏均发生明显的组织学改变,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互印证。因此,可知大鼠脾虚时其肝脏、心脏的代谢及功能均受到显著影响,脾虚水肿的机制即可能与肝、心二脏有关。

参考文献


1 王健华.脾气虚证本质研究的途径及其方向[J].中医杂志,1998,39(1):5052

2 刘友章,王昌俊,周俊亮,等.长期脾虚模型大鼠细胞线粒体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3(24):391394

3 徐琦,崔成德,何丽,等.“脾主肌肉”的生化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4,1(5):35

4 张霞,魏彦明,杨其名.实验性脾虚证大鼠酶组织化学的研究[J].兽医医药杂志,2003,3(2):79

5 黄承乐.11种生化项目在肝脏疾病中变化的研究[J].右江民族学院学报,1999,21(5):763765

6 王秀琴,曾晓蓓,季凤清,等.实验性脾虚证大鼠肝细胞组织化学变化的研究[J].解剖学杂志,1999,22(1):1114

7 陆佰荣,侯魁元.实验性脾虚证大鼠消化酶的变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5960

8 杨维益,梁嵘.脾气虚证时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功酶活性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2,7(4):22

9 陈国志,谢国良,王广义,等.加味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脏器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