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匮要略》水气病浅谈水肿病的渊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7788 日期:2025-10-10 来源:论文网

【摘要】 以《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家对此相关的论述,就水肿病的命名、病因病机、治法、症状和分类进行了归纳整理,探析《金匮》水气病的沿革和变化,以期掌握水肿病的辨证施治规律。

【关键词】 金匮要略;水气病;水肿;渊源

水气病,即现称的水肿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1],以身肿为主要表现,指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运行障碍,以致水湿停滞、泛滥人体各部而形成的疾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对此病有较为系统的认识,是中医治疗水气病的最早专篇[2]。而关于水肿病的命名、病因病机、治法、症状和分类,历代医家各有论述,笔者通过归纳整理,探析《金匮》水气病的沿革和变化,对于了解水肿病的渊源,掌握水肿病的辨证施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1 水肿病病名

  《内经》称为“水”;《金匮》所论水气病;《诸病源候论》首称水肿病名;现代中医认为,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3]。严重者还伴有胸水、腹水的疾病。

  2 发病原因

  就此病因《内经》早有记载,如《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肉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4],可见风水的产生,与肾虚不能行水有关。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4],认为湿气伤脾,脾运失司,水津不布而生肿胀之病。

  《金匮》水气病篇通过寸口、趺阳、少阴三步脉象的变化来阐述水气病的病因病机:有因寒束肌表,卫气不行,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引起,如文中“寸口脉弦而紧,弦者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5];有因肾阳不足,气不化水,小便不利,水无去路而得,如文中“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5];有因中阳不足,阴寒在里,误下伤阳,阳不化水引发,如文中“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5];也有的是因胃热下注,水热互结,水气不行而成,如文中“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脉络虚,浮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五水矣。[5]”总之,《金匮》认为其病因不外外感(风水、皮水、黄汗)和内伤(正水、石水)两类,从病机上讲,则有邪热内陷,水热互结和阳气不足,气不化水之别,而病变脏腑则以肺脾肾最为重要[6]。

  至明代张介宾对此有了更为具体的描述,明确指出其病因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水之脏。如《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7]”

  3 症状和分类

  《灵枢·水胀》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可见《内经》对水肿病的症状已有了明确的认识。

  《金匮要略》从脉因证治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其症状是“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指出风水与肺关系较密切,因肺主皮毛,风邪侵袭肌表,正邪相争,卫外不固,故脉浮恶风;皮毛不宣,通调失职,水湿潴留故头面浮肿;湿邪流注关节,故骨节疼痛;“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肘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指出皮水与脾、肺关系较密切,因脾居中州,主四肢、肌肉,脾失健运,则水湿阻滞中焦,故腹满如鼓状,口不渴;水湿溢于皮肤,故皮肤肿,按之没指;水行皮中,因皮与肺相合,故脉浮;不兼风邪,故不恶风,由于病变在表,治疗时当因势利导,可发其汗,使水从皮肤排出;“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释义为正水由于脾肾阳虚,不能气化,水停于里,故腹满,脉沉;水气上射于肺,肺失宣降而有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指出石水由于肾阳虚衰,水气结于少腹,故少腹硬满如石且脉沉,因水聚于下,未及于肺,故不作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指出黄汗与脾有关,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故脉沉迟;湿邪郁而化热,湿热流于肌肤,故身热,四肢头面肿;湿热内郁,肺气不畅,故胸满;湿热入营,邪热郁蒸,汗出色黄,故称黄汗,此病若日久不愈,湿热郁滞营血,气血腐败而化脓,可导致痈脓[8]。

  仲景还追本溯源,着力寻求导致水气病的脏腑,因此又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其症状是“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5]”心水是由于心阳亏虚,停水外溢所致。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心阳亏虚则不能温煦推动以化气行水,且肾阳不能得心阳之助,火不治水,故寒水外泛。“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5]”肝失疏泄,一则肝病及脾,脾失运化,停水外溢;二则水阻肝络,经气不利,则胁下腹痛;三则疏泄失常,三焦气机不畅,在上则时时津液微生,在下则小便不通。“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5]”肺虚通调失职,停水横溢内外,在外泛溢肌表而为肿,在内水不下输膀胱而见小便不利,又可因水湿困脾或日久子病及母,致脾气亏虚,出现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5]”《医学正传》言:“夫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而肿。[9]”脾主健运,脾虚则水液不归正化,内聚浸溃全身而发为水肿。“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5]”肾者水脏,主津液。《医宗必读·水肿胀满》言:“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10]”

  还根据气、血、水之间的密切关系,有气分、水分、血分之说。若先病水肿,后经水断,名曰水分,因心主血脉,胞脉属心而络胞中,水气阻滞,营血不得下达。故月事不来;若经水前断,后病水肿,名曰血分,因瘀阻津液,输布障碍故水肿;若水气停结,心下坚块,名曰气分,因营卫失谐,脉络开合失司,水气凝结故坚块,所以水分、血分、气分是水病及血、血病及水、气病至水的病理概括[11]。可见仲景有关水气病的分类,发展了《内经》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石水、涌水三种的分类方法。拓开了临床诊治水气病的视野,给后学以极大的启迪。金元以后,对水肿的辨证又有所发展,特别是朱丹溪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12],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性[13]。

  4 治则和治法

  《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荃……开鬼门、洁净府”[4],调整阴阳平衡,发汗、利小便为其治疗原则。

  《金匮》发展了《内经》相关的治疗理论。水气病篇谓:“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有水,可下之”,更具体地论述了水肿病的发汗、利小便、逐水三大治疗原则。因腰以下肿者,水肿病变多在里、在下、属阴,故用利小便的方法祛除在里、在下的水湿;腰以上肿者,水肿病变多在表、在上、属阳,故用发汗的方法祛除在表、在上的水湿。体现了因势利导的原则。如水肿甚,出现“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可用攻下逐水之法[14]。此外,寒凝气滞,水饮停留,心下坚,大如盘者,转大气,调阴阳,如文中“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偏寒凝)“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5]”(偏气滞);若水病与新疾同见,先治新病,然后治水,如文中“先治新病,病当在后。[5]”

  纵观这五个方面治疗原则,似有不尽全面之处,因为发汗、利小便、逐水这三大法则以祛邪为主,只适用于阳证、实证之肿。若系阴证、虚证之肿则须采用健脾、温肾、补虚、降浊等法治之。临证时,总宜根据具体病情,分别其寒热、表里;阴阳、虚实,灵活用之,才能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15]。

  另外,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也提出:“血不利则为水”。意即:血液瘀滞,脉络不畅可导致水肿发生。这一重要论断,为治疗水肿用活血化瘀通脉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现代一些著名老中医十分重视活血化瘀法在治疗水肿病中的重要性[16]。如朱良春治疗慢性肾炎的益气化瘀补肾汤(生黄芪、仙灵脾、石韦、熟附子、川芎、红花、全当归、川续断、怀牛膝)九味药中就有川芎、红花、当归、续断、牛膝等五味活血化瘀之品,且特别说明:当浮肿明显时,另加水蛭粉吞服以化瘀利水[17]。

  由此可见,水肿病最基本理论渊源于《内经》,但仲景在《金匮》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辨证施治,全篇32条,其中论七首,脉证五条,载方十首。仔细推敲,文中有分责、有病因、有治则、有论治、有预后、有明言、有引而未发,如同剥茧抽丝,层出不穷,反复琢磨,寓意颇深,为后世医家对水肿病证研究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具有研究和指导临床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正汉堂.对《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的理解[J].黔南州中医院医院文化,2004,10(9):20

  2 张迎.《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特点探析[J].国医论坛,2006,21(1):4

  3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0

  4 王洪图.内经选读[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4145

  5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550

  6 杨海燕,董静秋.试谈水肿病从肺脾肾的论治[J].哈尔滨医药,2003,29(5):41

  7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9

  8 孟如.金匮要略选读[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6

  9 明·虞持.医学正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140

  10明·李中梓.医宗必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06

  11贾士安.《金匮要略》水气病辨治规律探讨[J].中医研究,1994,12(7):1113

  12马永才.扶正祛邪法在治疗水肿证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3(7):33

  13古凤江,朱笑飞.浅谈水肿病的治疗[J].黑龙江中医药,1996,39(5):30

  14艾华,王守岩,王丹.从《金匮》水气病探讨水肿病的源流[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5,1(2):175176

  15何懋.《金匮》水气病初探[J].光明中医杂志,1995,9(3):1314

  16章恪.血不利则为水[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6(2):9798

  17张丰强,郑英.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M].第2版.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14814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