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放射学 介入性 手术后并发症 护理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在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介入诊疗术后易发生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提高患者舒适度密切相关。我院近年通过对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实施对症护理,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同时把患者的舒适度、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考虑在内,体现了整体护理的内涵,使每个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全面、科学的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125例,其中男87例,女38例;年龄34~75岁,平均48.5岁。其中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98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置入术27例。
1.2 并发症发生情况 12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3例,占10.40%,具体类型及发生率,见表1。
表1 1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类型及发生率(略)
2 并发症原因及处理
2.1 尿潴留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出现尿潴留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术前卧床排尿训练未到位,患者不习惯平卧排尿,部分患者由于手术引起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术后卧床时间长,卧位不舒适或术后疼痛引起的尿潴留。此外因碘造影剂浓度高、剂量大、注射速度快,多鼓励患者大量饮水以促进造影剂排泄,术后饮水量大亦是造成尿潴留的原因之一。术前的适应性训练是目前临床护理人员较为认同的有效预防排尿困难和术后尿潴留的措施。本组5例发生尿潴留后经及时诱导排尿无效后,我们及时给予导尿术,解除了尿潴留症状。本组未发生由于造影剂引起的相关性肾病。
2.2 血肿形成 由于穿刺使血管壁受到严重损伤,造成局部渗血也可形成血肿。另外患者自身凝血机制障碍也可导致局部血肿的形成。局部血肿是因拔管后局部压迫止血时间不足,按压部位不当,术后卧床时间短或术侧肢体过早屈曲活动引起。术后由于患者下肢活动受限,影响血液循环而导致下肢皮温降低,而术后下肢皮温的变化则提示下肢血液循环情况。因此拔管后应注意患者主诉,了解患者穿刺局部有无异样感、胀痛、疼痛等,及时发现出血或血肿现象。术后应根据介入诊疗手术类型决定患者制动时间,注意观察术侧远端肢体肤色、血运、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同时应严密监测心电、血压,及时发现休克征象。本组3例经用50%硫酸镁湿敷并给抗炎处理,血肿3~7天消退。未出现腹膜后血肿等现象。
2.3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或低血压 PTCA术后易发生低血压,主要原因为:①冠状动脉残余阻塞或再阻塞;②腹膜后血肿;③血容量不足;④使用硝酸甘油等药的扩张作用;⑤心包填塞;⑥由于拔管时外周大动脉受到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作用于皮层中枢和下丘脑,抑制交感神经并兴奋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当鞘管拔出时外周大动脉张力突然增加,导致心率减慢和血管扩张,血压迅速下降。与紧张、拔管时疼痛、血容量不足、术前禁食、年老等因素有关。本组2例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收缩压下降到10~9kPa,舒张压下降到7~6kPa,心率46~58次/min。遵医嘱立即静脉推注阿托品1mg及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物,30min后生命体征平稳。
2.4 穿刺点出血 发生原因主要为患者自身凝血机制差,加之术中、术后反复应用肝素,以及按压止血的部位、时间、力度不当等引起局部穿刺点出血。因此拔管后常规按压血管穿刺点20min,并定时监测记录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局部采用弹力绷带包扎12h,沙袋压迫4~6h。嘱患者保持术侧肢体伸直、关节制动,并随时观察局部有无出血或渗血。本组1例穿刺点出血发生于术后2h,由于患者没保持关节制动而出现,与按压力度不当以及包扎过松有关。
2.5 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滞缓、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1],由于术后肢体制动,术侧肢体静脉血流缓慢也是其形成原因,有研究表明[2]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与下肢血流减慢有关。故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术侧肢体情况。本例患者术后第6天患者右下肢明显水肿、疼痛、活动受限,检查发现股动脉穿刺处有一较大血肿形成,考虑为血肿压迫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微循环栓塞,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得以证实。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由于新形成的血栓较松软,血栓与血管壁粘连不牢固易脱落[3]。因此,护士要特别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减少肢体活动,防止栓子脱落。并抬高患肢,遵医嘱给予溶栓、抗感染及局部治疗,本例患者于血栓形成后18天痊愈。
3 预防与护理措施
3.1 加强健康教育 对于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指征者,护理人员应按照护理程序对其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向受术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术前、术后健康教育,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因人施教并根据患者的理解程度,重点讲解有关内容,取得患者的配合,以达到介入诊疗的预期效果。系统的术前教育、鼓励性心理护理措施和详细的术前指导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护理手段,能够减轻焦虑,是保证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笔者认为对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可发挥促进作用,本组9例术后并发症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均康复出院。
3.2 做好拔管前准备 冠脉介入术中、术后低血压是危险的急性并发症,护士在术前、术中、术后应认真评估,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结合临床数据和临床症状对照基础压(即脉压) ,有效地判断低血压是否出现。拔管综合征是因患者过分的心理紧张和拔管疼痛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降低,甚至出现低血压性休克,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因此充分做好拔管前的准备,在拔管时与患者交谈以分散其注意力,避免造成其情绪紧张,密切观察患者全身情况,警惕拔管综合征的发生。还根据患者心功能状况和术中造影剂的用量,确定24h输液速度及量,应用肝素抗凝要观察患者皮肤有无出血倾向,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严格掌握拔出鞘管指征、配合要求及注意事项。备好急救药品及抢救物品,同时在进行冠脉造影前建立静脉通路,确保发生意外时能及时对症处理。
3.3 术后关节制动与穿刺部位的护理 术后对患者穿刺部位用弹性绷带 “8”字形包扎固定并沙袋压迫4~6h,保持术侧肢体关节伸直12h,卧床休息24h。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周围皮下有无淤血、血肿形成。为减轻患者因较长时间被动卧位所造成的不适,可将其身体稍向术侧翻转,减轻不适感。术后解除制动后,如患者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可下床轻微活动,并根据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同时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局部情况。
参考文献
[1] 辛绍伟,齐加欣,黄俊荣,等.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88-289.
[2] 洪宝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床上活动时间与下肢皮肤温度变化关系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8):60.
[3] 杨慧敏,赵莹.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护理25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