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1例临床病理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6811 日期:2025-09-30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HN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结果 21例中,男6例,女15例。患者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高热、外周血白细胞降低为临床特征。病理表现:淋巴结呈破碎状,淋巴结内见边界清楚的碎屑样坏死、组织细胞增生及纤维素沉积,不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 HNL临床少见,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及病理皆有其特点;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确诊HNL的重要手段;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

【关键词】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又称亚急性淋巴结炎、Kikuchi(菊池)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理上易与恶性淋巴瘤等混淆,误诊率高达40%[1]。笔者通过对21例HN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1995年1月~2007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HNL 2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15~56岁,平均29岁。其中17例单侧或双侧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4例颈部、颌下、腋窝、腹股沟多部位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直径0.5~3cm,活动,彼此无粘连,部分有压痛。15例伴发热,T 38~39.5℃,平均38.6℃。2例为艾滋病患者。多数患者发病前有类似感冒症状,给予抗生素治疗感冒症状无明显减轻,数周至数月恢复正常,淋巴结缩小或消失。

  1.2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降低13例,血沉升高11例,抗酸染色阴性21例,OT试验阴性18例,3例弱阳性,抗结核抗体阳性5例,阴性16例,HIV阳性2例。

  1.3 病理学检查

  活检21例送检淋巴结中16例呈破碎状,5例包膜完整,直径0.5~3cm。切面灰红、灰黄色,质软,部分鱼肉样。镜下见大部分淋巴结结构被破坏,皮质、副皮质区见边界清楚的碎屑样坏死及散在的纤维素沉积,部分坏死区融合,累及整个淋巴结;坏死区见大量吞噬核碎片的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增生,增生的淋巴细胞大部分为浆样单核细胞,胞浆丰富但无核周空晕,并见免疫母细胞掺杂于浆样单核细胞和组织细胞中;坏死区及其周围无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中2例淋巴结病变以泡沫细胞占主体。非病变区淋巴窦、索结构正常,可见残存的淋巴滤泡。6例HE病理诊断恶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LCA(-),局部淋巴细胞增生区域 CD45RO(+)、RCD3(+),此区域Ki67约60%细胞阳性,组织细胞CD68(+),残存淋巴滤泡生发中心CD20(+)。

  2 讨论

  2.1 临床特征

  HNL最常见于日本和其它亚洲国家[2],于1972年由Kikuchi和Fujimoto首先报道,故又称Kikuchi-Fujimoto病[1]。它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病变,好发于30岁以下的青年女性[3],以持续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伴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少数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伴局部疼痛或压痛,少数可伴肝脾肿大及皮疹。部分患者发病前多有类似感冒症状,给予抗生素治疗感冒症状无明显减轻,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血沉升高,抗酸染色及OT试验阴性。本组21例中女性15例,平均发病年龄为29岁,颈部淋巴结肿大17例,发热15例,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偏低、血沉升高等,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一致[4]。

  2.2 病理学特征

  活检淋巴结破碎是HNL的特征之一[5],本组21例活检淋巴结中有16例呈破碎状,这可能与其内存在坏死灶有关。镜下HNL组织形态变化多样,但淋巴结内多灶性病变、吞噬凋亡小体或核碎片的组织细胞,转化增生的T淋巴细胞及缺乏中性粒细胞浸润是HNL的三大病理特征[4]。分3个组织学类型[6]:①增生型:病变区主要由增生组织细胞、浆样单核细胞、免疫母细胞、小淋巴细胞等细胞和核碎片组成,无明显坏死及中性粒细胞浸润;②坏死型:有较明显的凝固性坏死,坏死中有较多的核碎片和组织细胞吞噬核碎片现象;③黄色瘤样型:病变区以泡沫样组织细胞为主。这其实为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即T细胞增生—凋亡/坏死—黄色瘤样[7]。本组患者的病理类型以坏死型为主,此型诊断并不困难,淋巴结内以浆样单核细胞呈弥漫性增生和浸润。无明显坏死病变的增生型HNL最难诊断,此时诊断主要依据免疫组织化学,证实增生的细胞是否为母化的淋巴细胞和增生的组织细胞,且需要仔细寻找细胞间有无少量核碎片。本组有6例HE病理诊断恶性淋巴瘤,后经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HNL,误诊率为28.57%(6/21),低于文献报道[1]。

  2.3 鉴别诊断

  2.3.1 恶性淋巴瘤

  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组成细胞相对单一,细胞明显异型,多无坏死及细胞吞噬现象;免疫组织化学LCA阳性,T细胞或B细胞单克隆性,组织细胞散在阳性。而HNL有边界清楚的碎屑样坏死,病灶内多种细胞混杂;免疫组织化学呈多克隆性,组织细胞片状阳性不同,LCA阴性。

  2.3.2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罕见,以青壮年男性多见[8],临床表现多样性,异型组织细胞有吞噬红细胞现象,但无地图样浅染区或“星空样”吞噬核碎片的巨噬细胞,背景中有多少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高侵袭性肿瘤,对治疗反应差,预后不良。而HNL以青年女性多见,是一种自限性病变,预后良好。

  2.3.3 淋巴结结核病

  坏死灶为干酪样坏死,而无细胞碎片参杂,坏死灶边缘有类上皮细胞、郎罕氏巨细胞团及肉芽肿形成,实验室检查如OT试验强阳性,坏死物涂片找到结核杆菌可与HNL相鉴别。

  2.3.4 猫抓病

  有被猫抓伤或咬伤的病史,肿大的淋巴结多在引流区。淋巴结见化脓性坏死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边缘区见肉芽肿形成,用抗生素治疗有效。而HNL坏死灶中罕见中性粒细胞,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可与猫抓病相鉴别。
  
  HNL至今病因不明,临床经过多呈良性和自限性[2],自然病程一般为1~3个月。治疗上皮质类激素对HNL敏感,无需给予抗生素。本组19例患者治愈,随访至今无复发。2例死亡,均为艾滋病患者。有报道HNL可伴发其他多种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桥本氏甲状腺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等[9],这使得HNL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对于HNL患者应密切随访。

参考文献


  [1]Menasce LP, Banerjee SS, Edmondson D, et al. 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Kikuchi-Fujimoto disease):continuing diagnostic difficulties [J]. Histopathology,1998,33(3):248-254.

  [2]回允中.阿克曼外科病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665-1667.

  [3]谭郁彬,张乃鑫.外科诊断病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49-250.

  [4]贺颖,姚秀宇,赫双令.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40例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4):941-942.

  [5]郑小草,徐黎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36例临床病理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07,19(6):450-451.

  [6]Kuo TT. Kikuchi's disease(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79 cases with an analysis of histologic subtypes, immunohistology and DNA ploidy [J]. Am J Surg Pathol,1995,19(7):798-809.

  [7]宋兰英,赵彤.Kikuchi病研究的若干进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1,8(4):232-233.

  [8]刘彤华,李维华,杨光华,等.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14-815.

  [9]Kim YM, Lee YJ, Nam SO, et al.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Kikuchi′s disease [J]. J Korean Med Sci,2003,18(4):592-59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