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师德建设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6796 日期:2025-09-30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医学院校 师德建设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1]。教师职业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职业,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师德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素质,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勤钻研、能创新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任,有效的师德建设是实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由于民族地区地理位置一般较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使得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师德建设常常面临诸多困难。如何搞好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师德建设,促进民族医学教育的发展,是新时期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

  1 时代的发展对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师德要求
  
  师德作为社会、教育本身对其从业人员的规定性要求,总是在教育的客观规律下逐步形成的,它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尽职尽责,教书育人”等是教师职业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着新的标准和要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医学人才的摇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教师,既要遵从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的道德意识。

  1.1 要有艰苦奋斗、终生服务于民族地区医学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为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民经济总量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相比发达地区发展严重滞后,“民族地区”成了“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地区”的代名词,客观环境导致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硬件设施落后、学术科研薄弱、生源环境恶劣,更为严重的是教职工待遇低、家庭经济收入微薄,这一切势必严重影响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教师的工作热情,民族地区高校优秀师资的外流都是基于这一原因。因此,在经济条件无法迅速改变的情况下,要振兴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事业,树立教师艰苦奋斗、终身服务于民族地区医学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显得尤其重要。

  1.2 要有悉心钻研民族医学知识、推广民族医学文化的宏伟志向  

  医学院校除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水平医学人才外,还要能时时走在医学研究的前沿。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教师同样肩负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双重责任,许多民族医术、民族药物等一直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然而,很多有价值的民族医学文化由于得不到推广而慢慢消失了。所以,作为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同时,应致力于研究和推广祖国的民族医学文化,要有悉心钻研民族医学知识和推广民族医学文化的宏伟志向。

  1.3 要有适应新时期医学模式转变的道德素质

  21世纪的医学模式将从生物医学模式彻底地转变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决定着医学教育模式也将随之改变,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要以现代医学思想、创新精神来设计和培养医学人才。21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卫生医疗人才的规格是:能从事预防、医疗、护理、康复和保健等卫生工作、品德高尚、基础扎实、具有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这对培养医学人才的医学教师而言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参与教学改革等等,这些要求的实现是基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职业道德的自觉遵循[2]。因此,具备适应医学模式和医学教育模式转变的道德素质,是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教师在新时期搞好医学教育的保证。

  1.4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教师,除应具备新时期的师德品质外,还应有高尚的医德  

  医学院校的教师特别是临床教师,对于学生是教师,对于患者是医生,这样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要具备比其他教师更高更广的道德品质。一名合格的医学院校教师,必须是一名称职的医生,除要“教书育人”外,还要拥有“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的崇高医德。医学教师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除运用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科学思维,通过一招一式的娴熟技术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示范和指导外,他们热情待患、周到服务、廉洁自律的医德风貌也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作用[3]。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角色要求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任何时期除具备相应的师德品质外,还应有高尚的医德。

  2 当前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师德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医学是救死扶伤的事业,所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神圣的医学事业决定了医学院校所培养的必需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今后才能竭尽全力为人类解除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没有优秀的教师,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因此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医学人才的培养[4]。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广大教师能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也应看到:在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条件艰苦、实验办公设施简陋、收入比发达地区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也有许多教师不能安心本职工作,或消极怠工、或“孔雀东南飞”。另外,近年来在社会上消极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冲击下,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一些教师身上,也出现了诸多有违师德的突出问题。如个别教师淡化政治,甚至在课堂上、讲坛上和书刊上发表一些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观点,以此哗众取宠,造成听众与读者的思想混乱;有的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较差,学术道德观念淡薄,学风浮躁,急功近利;有的教师受利益驱动,治学松弛,教学马虎;有的教师在各种奖励、职称的评审中托人情、拉关系,营私舞弊,搞虚假鉴定;有的教师甚至请人代笔,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部分教师还存在着重视知识,轻视实践;重视能力,轻视品德修养的问题;有些临床教师对病人缺乏爱心和同情心,甚至收受、索取红包,难为人师。如此等等,都说明加强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师德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 加强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师德建设的有效措施

  3.1 要重视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营造师德建设的大环境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工资待遇低,是导致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教师敬业意识不强,专业思想不稳的重要原因。一直以来,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低水平的经济待遇,使得民族地区教师的劳动得不到肯定,职业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对于教师来说,只有确立其职业在社会各行业中的优越地位时,才会激发和保护他们敬业、乐业和精业的精神,认同和遵守教师职业所要求具备的职业道德。也就是说,国家和社会为教师所创造的物质待遇、社会地位及其在社会各行业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与现实状况,是制约师德水平整体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全社会都要关注民族地区的发展,为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缔造富裕的经济环境,切实提高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教师的待遇水平,真正体现“尊师重教、尊重人才”,从而为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2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建师德建设的良好内部环境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落后的管理体制,是导致教师队伍中有些人职业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学校内部长期沿用的人事管理、考评机制、分配制度等若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就会越来越缺乏激励和约束效能,从而滋长一些不良现象。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偏僻、信息闭塞,教育改革的步伐较慢,原有的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阻碍了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因此,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医学教育的师德规范,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重要的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创新。首先,要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全员聘任制,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将不适合教师职业,特别是缺乏职业道德者从教育单位中剔除。其次,要改革陈旧的分配制度,引入激励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的枷锁,真正做到优劳优酬,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第三,要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由管理者、教师、学生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把教师的师德评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首要内容。第四,各级领导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引进人才和稳定人才的关系,确实做好人才的引进和稳定工作,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努力创造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

  3.3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教师要立德修身、为人师表,自觉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   

  师德外显于教师的言行举止,所以在师德建设中,教师本人是关键。作为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教师,首先要热爱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事业,乐于奉献。民族地区医学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济社会的发展短时期内难以赶上发达地区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安心乐教、艰苦创业。其次,要严谨治学、勤于钻研。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医学教育的要求,教师要努力自学、更新知识,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另外还要潜心科研,博弈当代医学前沿知识和民族医学知识,坚决杜绝学术腐败行为。第三,作为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教师,还要加强医德修养,既要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又要尽职尽责为人类的身心健康服务,践行“精于医术、诚于人品”的“大医”精神,努力达到“君子慎独”的理想道德境界[5]。

参考文献


  [1]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3.

  [2]章越松,王建华.论医学院校师德建设和学生的医德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5):49.

  [3]杜涛,宋艳红.医学院校师德建设的再认识[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4.

  [4]王云.高等医学院校师德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71.

  [5]许世华,何振丽.新时期民族地区师德建设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2):57-5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